前言
本書詳實紀錄了威廉.史丹利.密利根截至目前為止的人生,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因精神錯亂而犯下重罪,卻獲判無罪的人,原因是他有多重人格。
就精神病學及通俗文學上,其他有多重人格的人都在一開始時以虛構的姓名出現,但是密利根不一樣,所以打從他被捕起訴開始,他就變成了備受爭議的公眾人物。他的臉孔出現在報紙頭版與雜誌封面上。他的心理測驗的結果也披露在全世界的晚間新聞和報紙頭條上。他也是第一名在醫院中受到二十四小時的謹慎檢驗的多重人格病人,並有四名精神科醫師與一名心理學家發誓證明他有多重人格。
我第一次見到他,是在俄亥俄州艾森斯市的艾森斯心理健康中心,他剛被法院送去不久,時年二十三歲。他請我寫下他的故事,我的答覆是:要看除了媒體的大幅報導外還有什麼值得記述的。他向我保證,他心裡的人還有更深的秘密,是從來沒有對任何人揭露過的,連他的律師以及幫他檢查的精神科醫師都不知道,但現在他想讓全世界了解他的心理疾病。我雖然存疑,卻很有興趣。
見過他幾天之後,《新聞週刊》上一篇名為「比利的十張臉」的文章又再度挑起了我的好奇心:
然而,有些問題仍沒有答案:密利根是如何學會胡迪尼式的脫逃技巧,而由他的一個人格湯米來親身示範的?他和強暴受害人的對話中,他聲稱一個是「游擊隊」,一個是「職業殺手」?醫師認為密利根或許仍有別的人格有待發掘──而且有些人格還可能犯了罪卻逍遙法外。
我在探病時間到醫院去跟他單獨談話,發現比利(大家後來都這麼叫他)跟我第一次看見的那個淡定的年輕人非常不同。這一次他說話吞吞吐吐,還緊張地抖腿。他的記性很差,會因健忘而長時間表情茫然。他能夠籠統表達隱約憶起的往事,若是痛苦的回憶,聲音往往會發抖,可是許多細節卻說不清楚。我想盡方法要提取他的經歷,卻是徒然,我也準備放棄了。
後來,有一天發生了令人震驚的事。
比利.密利根第一次完全融合,出現了一個新的個體,兼容並蓄了他所有的人格。這一個融合的密利根能夠清清楚楚交代每一個人格的來源,而且幾乎是完完整整的回憶──他們的思想、行動、關係、悲慘的遭遇,及有趣的冒險。
我一開始就提出這件事,是為了讓讀者了解我為什麼能夠紀錄密利根過去的事件,私人的感情以及他的自言自語。這本書裡的素材都是這一個融合的密利根、他自己的其他的人格,以及六十二位在他人生的不同階段與他交會的人所提供的。場景與對話都是根據密利根的回憶所重建,會談則直接取自錄影帶,沒有一絲一毫出於我的捏造。
我動筆之後就面臨了一個重大的問題,也就是時間順序。密利根從幼年期就經常「遺失時間」,他極少看時鐘和日曆,也經常因為覺得太難堪而不承認不知道日期。最後我終於找到了方法,我從他的母親、妹妹、雇主、律師、精神科醫師那裡拿到帳單、收據、保單、成績單、工作紀錄等等文件,以此為依據。雖然密利根很少在書信上標上日期,他的前女友卻把他坐牢的兩年中寫給她的幾百封信保存了下來,讓我能從信封上的郵戳來標明日期。
寫書期間,我和密利根商定了兩條基本規則:
一:人、地、機關都要以真名出現,只有三組人士必須以假名保護:其他的精神病患;與少年及成年的密利根有來往而未被起訴的罪犯,而且我也無法直接訪談的;俄亥俄州立大學三位被強暴的受害人,包括同意接受我訪談的那兩位。
二:為了確保密利根不會因為某些人格透露出的罪行而遭到起訴,我們同意我會用「詩的破格」來呈現這些場景,至於密利根已經受審過的罪行則據實報導。
見過比利.密利根,及和他一起工作過,或是被他傷害的人,大多接受了醫師的診斷:他有多重人格。許多人記得密利根說過的話或做過的事,最終也坦言:「他不可能是裝的。」但還是有人覺得他是高明的騙子,以精神錯亂為藉口主張他無罪,逃過牢獄之災。這兩派人士我都儘可能去訪談,讓他們表達他們的反應與理由。
我本人其實也抱持懷疑的態度,我幾乎每天都搖擺不定,可是幫密利根寫這本書的這兩年中,每每我懷疑他回憶起的行動與經歷,覺得似乎不可思議,卻往往在加以調查之後得到確證。
俄亥俄州的各家報紙仍然呶呶不休,一九八一年一月二日的《岱頓每日新聞報》有篇文章就可見一斑──那已是距離最後一次的犯罪三年又兩個月的時間了:
是騙子或受害人?無論何者,密利根案都發人省思
喬.芬利報導
威廉.史丹利.密利根是個愁惑紛擾的人,過著愁惑紛擾的人生。
他不是個大騙子,欺騙了社會,犯下暴力罪卻逃過刑罰,就是個多重人格的受害者。無論是何者,都不是好消息……
唯有時間能證明密利根究竟是擺了世人一道,或是最可憐的受害人……
說不定現在就是時候了。
丹尼爾.凱斯
一九八一年一月三日於俄亥俄州艾森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