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書緣起
《雙城記》裡這樣形容一個關鍵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那是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那是光明的時季,也是黑暗的時季;那是有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我們的前途有著一切,我們的前途什麼也沒有。」至於走向天堂或走向地獄,關鍵在於這個時代敢不敢作夢,能不能圓夢。
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10年來幫助了許多在困頓時代的人們完成夢想,不過這意義不應該局限在夢想資助計畫的得主本身,更要藉由這本書的出版,激勵更多人:「築夢,永遠不嫌晚」!不管男女老少,都要不斷地朝夢想前進,生命才會有意義。讓我們的時代即使再困頓、再險惡,都能擁有從壞到美好、從絕望到希望、從黑暗到光明的契機!
推薦序
築夢者的圓夢程式
什麼是夢想?人生必須有夢想嗎?不知道自己的夢想,怎麼辦?
三年前,加入帝亞吉歐台灣分公司,因工作的機緣,認識了一群KEEP WALKING FUND 夢想資助計畫的築夢者──齊柏林,陳彥博,高銘和,徐銘謙,劉若瑀,王宏珍......。他們的夢想各自不同,築夢圓夢的過程,各自精彩。聽著他們熱血感人的故事,看著他們演說的眼神,感受著他們言談中流露出的個性,我卻發覺他們有著共同的圓夢程式,這也使我明白什麼是夢想。
一把內心深處的聲音,或大或小,用行動把它變得清晰響亮;帶着勇氣,把恐懼失敗和自我懷疑的念頭轉化為裝備自己去面對難關挑戰的動力;懷着謙卑的心,接受與反省一次又一次挫折與打擊;以堅定的步伐,一步一步向前走,不忘初衷地回應內心的呼喚。夢想不是一個人人都會說讚的不平凡願望或念頭,而是一段以行動、勇氣、謙卑、毅力去完成自我期許的不平凡之旅。
築夢者的付出,凡人如我,難以想像。但他們是幸福的。芸芸眾生,營營役役,又有多少人能聆聽回應內心的呼喚?現實生活壓力無處不在,我們大多數人早已有意與無意間,裝聾扮啞地放棄與自己對話,夢想是可有可無的奢侈念頭。KEEP WALKING
FUND的築夢者,卻清醒地做出選擇,實現夢想是他們生命的必須。以五年時間完成七大洲八大極地超馬賽事的陳彥博更清楚地希望在生命最後的一刻,仍在追求夢想。這本書二十一個圓夢故事,也許會讓你如我一様重新審視人生必須和奢侈的界線。
「我不知道我的夢想,怎麼辦?」這是去年十一月《遠見雜誌》主辨的「跨世代夢想座談會」一位現場觀眾的提問。宏碁創辦人及董事長施振榮先生語重心長地回答:沒有夢想的人生,跟死了有何分別。施先生睿智,人生閱歷無數,深明夢想無大小,只要用心,哪有找不到可以讓自己付出努力向前走的目標?彥博對這觀眾的建議是:那就去跑步吧,我想他是表示:讓自己動起來,就會開始聽見自我期許的聲音。
認識KEEP WALKING FUND這群築夢者是我這三年工作的最大意外收獲。他們的故事,讓我更加看見自己的渺小,但也讓我看見自己的可能。他們的故事,將會激勵着無數在夢想前猶豫徘徊的心靈。你是其中一人嗎?
朱鎮豪 帝亞吉歐台灣董事總經理
推薦序
十年有成,夢想永續
KEEP WORKING 夢想資助計畫今年已邁入第十年,時至今日,歷屆獲選的許多計畫也累積出成果,真可謂「十年有成」。十年來,我們評審來自企業界、文教界,在各個領域裡,紛紛有過自己堅持奮鬥的過程,所以很能理解這些築夢者的心情、與夢想計畫本身的精神。
走過這十年,我們評選的方向也愈來愈清楚,第一個堅持的方向,在於「永續」。所謂永續,包含了計畫本身的「永久持續」。我們不是著眼在要一口氣資助完成什麼偉大的事業,而是讓更多具有潛力的夢想,掙得一個發芽的機會,然後讓夢想本身變成一個小小的企業體,踩著這個起點,持續走出一條小小的路,進而把它走大。
例如,有一名住在山上的年輕人,經營一個小小的菜園,協助原住民栽培種植、研擬如何銷售商品,他的目的是讓深山部落的居民,未來都能靠自己雙手的力量改善生活、自給自足。這就是把一條夢想小徑,走成康莊大道的實證。
永續,也包含深遠的影響。最好的例子,就是獲選第一屆KEEP WORKING 夢想資助計畫的《看見台灣》拍攝工作。當時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飛到天上去拍台灣?可是我們評審都很贊同這件沒人做過的事。十年後,事實證明,它完成後的影響非常大,甚至喚起全台灣想保護這塊土地的心情。這麼一來,慢慢地,就有更多人想去做更多相關的事。
為了這個「永續」的理念,評審團隊在十年中也不斷討論,修正,目的就是希望資助計畫不是一次開花就沒有了,而是能持續地發酵、擴散這股力量。
第二個方向,我們希望它屬於「全民」。夢想,不一定要闖出一個大事業,有時也可能是完成個人的理念,但不管夢想大小,過程都是很感動人的。資助年輕人,當然是我們的重點,可是我們也看到一些年紀稍大的人,一生很有想法,卻沒有機會。這些築夢者的共通點,就是心裡有一件事,覺得自己應該可以做得到,只是欠缺臨門一腳。
歷年來,也有很多申請資助計畫的企畫案,連續申請了二、三年,當他們在提案過程裡,聽到我們點出計畫本身的問題,也會從別的得獎案例裡學習,再檢討改進,毫不放棄。這些人不管是老的、年輕的、男的、女的、還在學校讀書的、已經畢業的、不論身在台北、中部、南部……,你可以看到他們的特質——有毅力,有遠見,不會空想,不怕失敗。只要他們有明確的執行計畫,有一點助力就能完成要做的事,那麼,我們的任務,就是幫他一把。
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有一個很好的團隊,他們在籌備階段,就會先設想很多事情,再和評審討論,是不是應該把重點擺在哪裡?是不是該這樣調整?慢慢地,我們可以做的事就浮現了。這個平台最重要的展現,就是讓「平凡人也可以有夢」,這麼一來,這不再只是築夢者自己的夢,資助的企業體本身,也成了「翻轉別人人生的築夢者」。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這些年的努力,對整個社會來說,也許是一件小事,可是累積十年下來所產生的人才和計畫,影響卻很深遠。
人們生活在一起,政治是眾人之事,經濟也是眾人之事,教育也是眾人之事,因為社會是一個整體,所以我們在這裡做的一些事,是會去影響到其他地方的。小處著眼,大處發揮,人生就是要有不同的理想,由不同的人去完成它,才能讓這個社會更加美好。
曾志朗 中央研究院院士
前言
窺見無數個創造不同世界的可能性
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神奇的話:「當你真心想要一件東西時,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
「真心想要」可以簡單名之為夢想。「夢」與「想」,是一組非常有趣的字眼,可以是動詞,可以是名詞,亦是形容詞。
對絕大多數的人而言,「夢」與「想」停留在形容詞與名詞,因此心中的一個念頭,永遠只是停留、深藏;然而一旦與身體內源源不絕的熱情連線,夢想變成了動詞,就出現新的意境,夢想兩個字之後,開始出現了路徑,與循著路徑前進的行動,甚至是接受邊走邊修改的心理狀態與彈性,最後是支撐這股動力的意志力。
這本書,描繪了二十一個夢想的路徑、行動,最重要的,是記錄了二十一個築夢者的心理狀態與意志力,我們因此幸運地窺見了無數個創造不同世界的可能性,在我們以為生命可能終究走不出社會框架的同時;在我們陷入人生除了念書、工作、賺錢、結婚、生子然後年老的沮喪中,這二十一位築夢者為我們打開了通往世界與想像力的窗。
這二十一位逐夢者,用生命的能量為我們勾畫了一個新的世界景觀:他們的年齡從二十四歲到六十五歲,他們為自己關注領域投入的時間,有四位已經超過二十年,八位已經超過十年;他們的足跡從海平面至八千公尺的高山,從台灣跨出,橫跨世界五大洲,包含了上百個不同文化的族群;他們關注的對象從兒童到銀髮族、從人類到自然萬物。
若是以具體可見的影響力來觀察:齊柏林從事空中攝影二十多年,從平面到動態的影像紀錄,帶領我們從不同的角度領略台灣的美麗和所面臨的環境危機。同樣的十五年,張平宜在四川為失學麻風村兒童打造完全中學、陳俊朗為台東部落兒童提供避風港、黃泰吉則在南投為弱勢家庭孩童提供了人生新方向;馬躍‧比吼力促數萬原住民恢復本名、張淑蘭在蘭嶼照護達悟族老人二十年、舒米恩‧魯碧用音樂讓台東阿美族原住民找到文化新活力、邱銘源用五年建構了有機農村再生模式、林建享讓達悟族人傳統大船再現、張正為台灣七十五萬移民移工辦了發聲平台、沈芯菱建立網站免費提供教材讓青少年自修成長、曹齊平與艾和昌投身教育界,以積極的實驗動力引領無數學生找到了創新思考的途徑,高銘和、李筱瑜、邱盧素蘭、陳彥博、李香秀、方荷生、吉正然皆用無比的毅力鼓舞了許多人;莊智超透過網路的世界為年輕人打開通往世界的平台;而更年輕的吳建衡,則以無比充沛的行動力,勇闖七十二國與上百文化激盪交流。
從上述幾百字的簡單描繪,就可以發現,這些築夢者輻射出既深且廣的影響力,已經超出了一般人可以想像的程度,不只是數千個家庭因此獲得穩定的力量,更重要的,是無數的心靈,獲得滋養、平撫與重生的希望。
感謝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專書製作團隊的籌畫,讓這本書得以呈現,這是一股股從二十一個生命個體內在澎湃湧現的生命力量,持續延展滾動勾織出的動態網絡,他們經歷的過程總是充滿挫折與挑戰、痛苦與掙扎,回到起點,這些絕對都是「夢想」,但是歷經了能量聚合與延伸,夢想早已脫胎換骨成為自發運作的有機體、沒有終點,這才是這些築夢者真正的企圖,假若有一絲絲的甜美果實,就如同張平宜說的,「做這些事,絕對不要說我有多偉大,最終都是為了服務自己內在的渴望。」
我們心中都有些無以名之的蠢動,當這些渴望獲得灌溉與導引,澆之以無盡的生命能量時,極有可能成長為生命的大樹,為自己、為世界張起一叢叢巨大的樹蔭,庇蔭眾生、延續希望。請用心觀察自己心中蠢蠢欲動的小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