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名人傳

社會工作名人傳
定價:380
NT $ 300 ~ 361
  • 作者:林萬億鄭如君//等
  • 出版社:五南
  • 出版日期:2014-03-2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1175110
  • ISBN13:9789571175119
  • 裝訂:平裝 / 33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蒐集英國、美國社會工作歷史上13位重要的社會工作開拓與社會改革者,他們不遺餘力的奉獻一生在社會工作裡,消耗自己是為了幫助社會弱勢爭取應有的福利。這13位名人實為社會工作者的最佳典範。

  典範學習理論是根據班度拉所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從前人的榜樣中找到可學習的態度及行為,並將之視為模仿學習的對象。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萬億


  現職: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工作組)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研究所(應用社會學)碩士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社會福利學博士

  經歷: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講師、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所長
  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理事長
  臺北縣副縣長
  行政院政務委員
 

目錄



第一章 從社會工作歷史人物學習典範
前言   
壹、社會福利史觀   
貳、從工業革命到慈善組織會社   
參、從五月花號公約到獨立宣言   
肆、從科學慈善到社會工作專業化   
伍、社會工作改革的號角響起   
結語   

第二章 桃樂絲‧狄克思
前言:自由國的理想夢土  
壹、童年生活   
貳、邂逅社會工作   
參、重要事跡與貢獻   
肆、生涯的轉折   
伍、社會影響   
陸、向前輩致敬   

第三章 約瑟芬‧巴特勒
前言:大時代   
壹、童年生活   
貳、邂逅社會工作   
參、向前輩致敬   

第四章 奧克塔維雅‧希爾
壹、童年生活   
貳、邂逅社會工作   
參、重要事蹟與貢獻   
肆、生涯轉折   
伍、社會影響   
陸、對社會工作者的啟示  

第五章 阿諾德‧湯恩比與山謬‧巴涅特
壹、時代背景   
貳、人物介紹   
參、巴涅特和湯恩比館   
肆、睦鄰運動對社會工作的影響   
伍、對社會工作者的啟示   

第六章 韋布夫婦
壹、童年生活  
貳、邂逅社會改革  
參、重要事蹟  
肆、生涯轉折   
伍、走訪蘇聯   
陸、社會影響   
柒、對社會工作者的啟示   

第七章 珍‧亞當斯
壹、童年生活  
貳、邂逅社會工作與社會改革   
參、重要事蹟   
肆、生涯轉折   
伍、社會影響   
陸、給社會工作者的啟示   
後記   

第八章 瑪麗‧芮奇孟
壹、童年生活   
貳、邂逅社會工作與社會改革   
參、重要事蹟   
肆、社會改革   
伍、生涯轉折   
陸、社會影響─推動社會工作專業化  
柒、對社會工作者的啟示   

第九章 艾格蘭汀‧杰柏
前言 玫瑰與針   
壹、童年生活   
貳、邂逅社會工作與社會改革  
參、重要事蹟  
肆、對社會工作的影響   
伍、對社會工作者的啟示   

第十章 阿寶特姊妹
壹、童年生活   
貳、邂逅社會工作與社會改革   
參、重要事蹟   
肆、生涯轉折  
伍、社會影響   
陸、對社會工作者的啟示   

第十一章 瑪麗‧范柯立克
前言   
壹、早期生活   
貳、從基變社會工作到基層運動(the Rank and File Movement)  
參、組織經驗與社會改革  
肆、重要事蹟與生涯轉折
伍、社會影響與對社會工作者的啟示  

第十二章 柏莎‧藍諾茲
前言  
壹、童年生活   
貳、邂逅社會工作   
參、重要事蹟   
肆、對社會工作者的啟示   

第十三章 夏綠蒂‧陶爾
壹、童年生活   
貳、邂逅社會工作   
參、重要事蹟   
肆、生涯轉折   
伍、晚年和社會影響   
陸、對社會工作者的啟示

第十四章 梭爾‧阿林斯基
前言   
壹、童年生活   
貳、邂逅社區工作   
參、重要事蹟   
肆、社會影響   
伍、阿林斯基對於後世的啟發與影響:從《反叛手冊》獲得啟示   
參考書目
 

內容連載

第一章 從社會工作歷史人物學習典範

前言

一部社會工作發展史幾乎就是一部歐美社會福利史,或福利國家發展史的縮影。如果沒有社會福利的發展,幾乎可以斷定不會有今日社會工作的出現。誠如美國社會福歷史學者川特諾(Trattner, 1999: 1)所言:「任何社會福利體系的基本信條與方案反映了該社會的系統功能運作的價值。如同其他社會制度的出現一般,社會福利體系不可能憑空冒出,必然從習俗、法規與過去的實踐中找到其血脈。」另一位社會福利史學者賴比(Leiby, 1978: 6)也說:「一個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的出現與發展必然回應了某種社會、文化、政治與經濟環境,且被此環境所形塑。」一般論者都會說:「社會福利政策的發展是為了回應社會問題。」(Karger & Stoesz, 2006),更精準地說是:「回應十九世紀工業化下的都市生活問題」(Leiby, 1978: 2)。亦即,貧窮、失業與勞工集中到城市之後衍生的居住問題。

然而,不同的學者對史料的運用與分析會因觀點不同而有極大的差異。以繆瑞(Charles Murray)的《根基鬆動》(Losing Ground)(1984)為例,他分析一對未婚但懷孕了的年輕夫婦哈洛德與斐莉絲(Harold and Phyllis)的生活經驗,驟下結論認為,由於1970年代的美國擁有慷慨的社會福利方案,例如:有依賴兒童的家庭補助(AFDC)、公共住宅、醫療補助(Medicaid)、食物券(food stamp)等,導致這對年輕夫妻選擇不結婚、不工作而可以過活。這種情形在1960年代比較不可能發生。故繆瑞的觀察結論是:「慷慨的社會福利方案使人們理性地選擇不結婚與不就業。」(Murray, 1984)

這樣的分析結論得到同是保守主義的學者的贊同。但是,其他學者則批評繆瑞的結論犯了嚴重的歷史方法論謬誤。首先,僅用少數資料就通則化歷史事實,犯了過度概化(overgernalization)的謬誤。其次,誤用資料,因為1960至1970年代增加的社會福利預算是給老人福利用得多,不是上述的那些福利方案。第三,繆瑞將複雜的歷史當成一件事(one thing)來看待,化約了歷史事件,忽略了多種影響貧窮與失業的因素。例如:職業結構轉變、失業率升高等(Popple & Leighninger, 2008)。據此,了解不同的社會福利史觀是重要的,讓讀者清楚從哪個角度觀看歷史事件與人物。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300
  2. 新書
    85
    $323
  3. 新書
    9
    $342
  4. 新書
    9
    $342
  5. 新書
    95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