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旅行,在人與人之間
飲食旅遊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創辦人 葉怡蘭
認識小羽,在我的《隱居‧在旅館》出版後不久。
還記得出書前夕,聊到接下來的行銷計畫,時任推守文化總經理的好友嵩齡突發奇想,提議不妨舉辦一個「尋找下一個葉怡蘭」徵文活動,以「我心目中的完美旅館」為題廣徵圖文,首獎可以得到一段旅程的贊助以及一本書的出版合約。
結果,活動出乎意料之外地熱烈,一篇篇投稿從台灣甚至海外各地紛紛湧來,熱鬧非常。
導致佳作太多太精采,讓擔任評審的嵩齡和我著實傷透了腦筋。然在一篇又一篇的反覆審閱與討論間,不約而同地,我和嵩齡漸漸有了共識,逐步將注意力聚焦在從風格、類型都與我截然兩異的作者上……
最終,小羽的文字和影像就這麼脫穎而出,成為我們的一致首選。
真的,很不一樣呢!
這回,歡喜見到這本書的終於問世,細細閱讀後,我仍舊有著一樣的感嘆:
撇開各自偏好的行腳主題、目的地和方式不提,我承認,內向好靜孤僻個性作祟,我的旅行,始終帶有著強烈的孤絕內省意味。
「 是與這世界的對話,更是,自己與自己的對話」每每被問及旅行對我的意義,我總是如是回答。
因此,不僅腳步永遠不斷朝著遠離塵囂遺世獨立地方移動,就連旅途間所拍下的照片也總是空蕩蕩少見人跡──是的,我每每不知不覺時時等待著,眼前所有人大致走空之後,方才肯舉起相機;甚至,偶而一不小心在觀景窗裡和闖入鏡頭的人目光交會,更是手足無措羞赧慌亂立即退縮罷手……
所以,從一開始,小羽的作品便讓我倍感新鮮。
那是,一段又一段和人相逢、相識、相處、相交情交心的旅程。
字裡行間歷歷數來,是一個又一個的名字、一句又一句的對話、一段又一段有關人的遭遇和故事。活靈活現,躍然紙上。
照片裡,則是一張又一張的笑靨,眼神表情裡俱是信任的友善的暖意。展讀間,明明千山萬水之遙,卻依然可以感受到那隔著書頁悠悠傳遞過來的熱流。
還有,她那「不規劃行程、不找住宿、和陌生人交朋友、亂走亂逛……」,一無羈束制限,宛若流浪般的灑脫和勇氣。
那是,另一個不同的世界,另一種不同面向的旅行。
一樣豐饒繽紛,一樣動人。同為旅人如我,雖身不能隨,然衷心敬之愛之悅之。
推薦序二
一歐元可以買到的回憶
寫樂文化發行人 韓嵩齡
小羽的世界好富有。
我剛認識這個小女孩時,她才二十一,政大四年級,當時我幫葉怡蘭出書,辦了個徵文比賽,來稿近百篇,我跟怡蘭毫無猶豫的選她。
她的筆真好,好似邊說話還跟你眨眼般靈巧。
獎品是一紙出書合約,以及北京安縵旅館的住宿,這小女孩帶著媽媽去北京見世面,初初以為,必是劉姥姥逛大觀園,沒料到讀她寫安縵的稿子,只顯自在自得,頓時覺得,能悠遊在青年旅社與五星飯店的她,血液中定是有著旅行的基因。
出書一事多所延宕,因為小羽能跟人分享旅行的能量還不夠,編輯也始終沒有琢磨出好的包裝方向,但時間讓她有如陳釀,她去了更多的地方,認識更多的人,三年的等待,換來的是這本《帶一首詩去旅行》。
她的遊記沒有一般以時間地點為經緯的俗套,多的是一種體悟,是一種哲理,是一種旅人自問自答的心情。像是她對於在旅程中划獨木舟情有獨鍾,她會寫道:「划船時我總想起人生的航道,眼睛所見風景從我們身後離開,風是自由的,從四面八方隨意撥弄我們的頭髮⋯⋯那樣的航行其時就是我們的心,只要心能安穩的在外境中移動,儘管對眼前的路不明白,但明白人生最終為了什麼目的而來,就能自由自在」。
我特別鍾愛那篇《一歐元能買到什麼?》,兩個小女生在跳蚤市場中想找一台堪用的吹風機,「一歐元不多,買不到很多東西,甚至買不起一瓶水。但也是因為這小小一歐元偶然買到的吹風機,認識了不少朋友,⋯⋯一歐元其實買不到任何友誼,但因為這些小小的奇遇更增添幾許俏皮回憶,像是飛舞在聖誕蛋糕上的漂亮糖霜,輕盈透亮」。
關於搭便車她的結論更是絕妙:「交通工具是種很特別的存在,能夠讓一群人在地表上同時進行長短程遷徙(如非洲草原上的動物那樣),這樣想來讓搭便車不知怎麼的突然就變得更為浪漫」。
「在那短短的時間裡,我們擁有這個世界最短暫的特別關係,無關乎金錢、人情,只以道謝和笑容作為開頭和結尾」。
這不只是本旅行書,還是本從旅行體會人生的書,更難得的是,寫這本書的小羽,只有二十四歲,才這點年紀就懂這些,她多富有。
作者序
我走在回家的路
蕭辰羽
這一本書我們(這裡涵括許多許多人),都等了三年多,我從21歲的廣告系學生,成了24歲的藝術學院研究生。這些日子以來,收穫頗豐,細數這中間的過程,等待並非沒有意義,而是一個必需:我們都知道為何而等待,並且安心的接受。
對我來說,這樣的等待是一種内化,以及「浮現」的過程;旅行需要時間實踐,經歷需要時間回憶,書寫需要時間下筆;耐心等待著因緣俱足,願意,就得以認識最真正的自己。
而我心上最重要的兩位編輯,我想他們的等待亦同,他們在日子裡等待也觀察,期待我會變成什麼模樣。而那個曾經閃爍著眼睛,在偌大世界裡拾荒的小男孩女孩,終於成為溫暖的巨大流星,在時間洪流裡安安定定。
我的脫胎換骨絕非因為旅行,旅行無法改變什麼,而是在過程中更加能夠體會,人生就像一場旅行,旅行就像是修行,這都是我們應該好好珍惜的幸運,有機會可以拿到機票飛往目的地,坐在乘客座位上,細細的看著這個世界,烙印下所有記憶,得以經歷,並且不斷前進。
旅行中絕非每一件事情都順著我們的意,並沒有辦法討得每一個人的歡心,有時候我們迷失在自己一個又一個的習氣裡,有時候我們以為我們找到了,有時候我們更迷惘:「我們是不是忘了這趟難得旅行最初的目的?」
抱著這樣的心,時時檢視自己,化為行動與實踐。比如說,只在紙上畫地圖、規劃路線很簡單,真的揹上行囊旅行才知道旅行和禪行的共通點:唯有在行中才能修正、調整,而不是用想的;學習放下自己的意識心,接受知路人(明明白白的在地人)的指引,就能找到對的方向。靜下來,給自己一些空間,當我們願意真心面對自己的問題時,會發現自己有了勇氣。
我最喜歡的一首詩,出自玫瑰詩人里爾克(Re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的小說:《馬爾泰手記》,我總是在心裡懷著這首詩,尤其是旅行。他寫道:「要寫一個句子,你必須見識過城市、人與事;認識動物,明白鳥兒如何飛翔,花朵如何在早晨綻放。你必須回想起異地的行跡,不期然的偶遇,預先告知的離去,仍然晦澀的同年時光,海邊的早晨、大海、遠洋,高空中星辰下的夜間飛行。
知道怎麼寫還不夠,你必須要有許多夜愛的回憶;認識死亡,坐在死者身邊,在臥室裡窗戶敞開,喧囂湧入。擁有回憶還不夠,忘掉太繁多的回憶,耐心等它們回來,因為回憶還不是回憶。等到回憶成為我們的血,凝視與姿態終於內化完成,那一刻,彌足珍貴。一個句子的第一個字即將浮現......」
現在細細想來,四年來的旅行裡的許多味覺、嗅覺、觸覺、視覺、聽覺,歷歷浮現在眼前:如清邁街巷裡大大的淡紫色的花、老邁的長毛白色大狗對我哈哈笑著,在城市裡每一塊門牌前迷路,為了找到一間有名的粥店在夜晚的嘟嘟車(Tuk-Tuk)上比手畫腳,吃得、逛得自己心滿意足,找車跑到北邊的清萊探望大老虎、小老虎。站在鳴笛的汽艇上傾聽曼谷烈日裡的清涼水聲嘩啦嘩啦,在繽紛的考山路街道前拒絕癡心一片的韓國男孩,放棄購買不實用卻可愛至極的毛線球燈、在日式料理店旁最後一餐吃的炸雞和披薩。
往瀘沽時的惡劣路況,連日大雨讓土石流截斷了道路,在暗夜冷雨中低頭行走,疲倦得昏睡了整整十幾小時,才打開眼睛去細細探索,和瀘沽湖的人們一起渡過全國哀悼日(當時四川泥石流),在摩梭女孩家一同吃晚餐,在夜裡散步聊天吃零食,看月光打上瀘沽湖面,安安靜靜的。看著一片草原時想起亞丁黃澄澄的青稞,一大叢一大叢曝曬在屋頂,深呼吸,都是陽光的味道,氣溫和現在冬日的臺北一樣低,我還笑得傻裡傻氣的。在阿爾卑斯山山腳下的夏慕尼渡過夏天,當了幾日的阿爾卑斯山少女,青年旅館的淋浴系統得用智慧應對(按冷水按鈕、熱水按鈕的頻率,什麼時候該閃開才不會被燙傷),和日本大叔一志桑一起看著白朗峰吃飯,聽他換我:「史黛麗桑」,拯救卡在樹上下不來的大貓,成為好朋友,取名為布朗尼(因為在白朗峰下嘛)。
在傍晚的北京,轉頭望見深金色的陽光穿透整棟玻璃帷幕大樓,在樂器店裡瘋狂試吉他想帶回一把好琴,最後打消念頭帶了一些臺灣沒有的CD,買難吃的串燒和甜點,挽著媽媽的手一個一個胡同的逛,在荷花池附近聆聽視障和肢障兩位大叔的樂器演奏並輕輕放下錢,看到街上有捷安特腳踏車就覺得開心。
在洱海邊起個大清早,坐在花園裡的搖椅望向大海,手邊放了一堆書但用不著看,夜晚買了一堆零食和汽水大家在客廳裡分著吃,桌上放著沒人敢吃的可能有三氯氫氨的牛奶餅乾(當時兩岸毒奶粉話題正火熱)。記憶裡最懷念的大理古城,日裡四處晃蕩,夜裡奔走,午后和好友分著吃異國戀情風味的冰淇淋鬆餅(他們喚華夫餅),在夜裡共喝一杯熱可可(因為窮),旅途上湊滿一桌子人終於可以到餐廳大快朵頤(一群大江南北湊起來的孩子們開心的呼喊:「服務員,這裡什麼好吃的菜,都上吧!」)。
溫暖的石板道路,突然想起種滿葡萄的法國可愛山城聖愛美濃(Saint-Émilion)。想起從波爾多(Bordeaux)往阿卡熊(Arcachon)的火車上,路邊粉彩色的房子就像身處童話故事,想喝開水卻買到加鹽氣泡水只好一飲而盡,皺皺鼻子笑出聲來。
想起我在巴黎短暫居住的好友的公寓,我們一起睡,一起醒,到附近的超級市場買食物,我一邊煎雞腿肉一邊煮飯,一邊切下大塊的起司配著可樂止饑,洗了草莓和好友一起共享,一起走很遠的路只為了吃到很有名的伊斯蘭肉捲,和傳說中最好吃的島上的冰淇淋,在半路聽到有人大唱歌劇卻找不到在哪裡,笑著錄下成為記憶,這讓我我又想起夜晚的羅浮宮,那晚有個印度男孩請我幫他拍照,並在他幫我拍照時内八的站,就像從最可愛的寶萊塢電影裡走出來的一樣不真實(如同寶萊塢之於印度就是一種不真實了吧)......這些都寫不進書裡,所以我現在說給你們聽。
這是我的20歲到24歲,謝謝你們願意與我一起再次體會這些回憶,對於這樣的緣份,我萬分感激,並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