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連社會科學的英語文都要學?
現代教育是引領或配合現代社會的,而現代化的概念是源自西方的;現今除了四書五經、漢語、漢文、國史、中醫、符讖、風水、算命等之外,絕大多數的知識與學科都是來自西方,而且大多從英文原著譯介而來。即使是中國的漢語研究,也引進不少西方語言學的理論來擴充;四書五經也被放在現代社會的宏觀視野中,以判定儒家思想(Confucianism)的忠君愛國與三綱五常等觀念,是否與現代世界的自由、人權、平等、民主、法治、公開、透明等普世原則相容(compatible);即便是國人引以為傲的中醫,儘管在科學或不科學的爭議中歷經波折,但已有愈來愈多的人士,以現代方式進行實驗與研究,來說明藥理與藥效。
現代知識既然大多是譯介而來,我們絕對有必要核對英文,因為有部分的譯介是失準或誤解的(有關翻譯的基本原則,以及臺灣常見的翻譯錯誤問題,請參見丁連財著《白痴翻譯》,書泉出版社)。我們如果能夠把語文能力和知識結合,就可進入更高的層次,更加理解現代社會的要素,更深發覺我們個人社會與國家所面臨的轉型問題。
臺灣學生的政治、法律、財經、傳媒等知識,大多是大學相關科系才具備,如果非其本科系就幾乎完全不知,更甭談關鍵概念與詞彙的英文是什麼了?臺灣有太多大學生連總統制、雙首長制、內閣制的涵義都搞不清楚,更不會知道其英文分別是presidential government、semi-presidential government、parliamentary
government。但是,這在先進國家是小學公民課的常識,與我們是否就讀政治系一點都不相干。有一些現代公民的基本政治常識,我們在面對統獨問題的討論時,就可以針對單一制(unitary
state)、聯邦制(federacy)、邦聯制(confederacy)、自決(self-determination)、自治(autonomy)、公投(referendum)、分離(secession)、獨立(independence)等概念侃侃而談。再說,我們也不需要就讀法律系,就可以早早知道刑法、民法的涵義,也可以明白其英文分別是criminal law、civil
law;而且在面對社會重大案件時,也可以就立法(legislation)、執法(enforcement)、司法 (judiciary)、貪腐(corruption)、起訴(prosecution)、訴訟(litigation)、定罪(convict)、判決(sentence)等問題,提出諸多疑點。
本書撿擇與社會科學領域相關諸多學科的字彙,確認其字源由來,還有其字綴和字根的組合,再分類為國家民族與地域、邦州省與城市鎮、君王權貴與人民、政治與外交、戰爭與軍事、法律與犯罪刑罰、經濟商業與理財等單元,期盼讀者可以用這種方式快速記憶字彙,並同時吸收社會科學各類常識與知識,以擠身現代化與國際化的進步團隊,給臺灣帶來更大的向上提升力量,帶來國際競爭力,足以爭一時,也可以爭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