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風雲40載

香港金融風雲40載
定價:1000
NT $ 900 ~ 1,000
 

內容簡介

  香港自70年代經濟起飛,發展成為今日國際金融中心的過程,經歷了股市狂潮與七三股災、洋行收購戰、四會合一、紅籌股熱潮、亞洲金融風暴、港府入市打擊炒家、科網泡沫、大型國企上市、雷曼迷債風暴等大事,在在影響深遠,改變整個金融市場面貌;而於1973年創辦的《信報》,專攻財經政經,一直以其精闢報道及深具影響力的評論,與香港同步度過每一件大事,擔當專業傳媒的橋樑角色。
 
  本書是《信報》編輯部特別為紀念《信報》創報四十周年而寫的,除了回顧香港財經風雲大事、前瞻金融業發展之外,本書更獨家訪問十三位極具代表性的財經界人物,由他們親述多項關鍵事件的來龍去脈──如任志剛談聯繫滙率的制訂、梁伯韜述紅籌股變遷、「聯滙之父」祈連活論脫鈎條件、袁天凡談聯交所改革等;另外顧汝德、李業廣、鄭維健、周文耀、胡經昌、詹培忠、張天生、何鍾泰及鄭寶鴻,都為經典大事添上重要的第一手資料,令讀者對香港金融發展有更深刻的了解。
 
  喜歡《信報》的朋友,更可藉本書重溫《信報》歷年重要的報道和評論,見證《信報》如何與香港經濟發展互動成長。
 
本書特色
 
  書中詳述香港過往40年來的經濟發展歷史,訪問不同財經人物娓娓道來各個關鍵時刻的變遷,值得細讀。
 
  獨家專訪13位極具代表性的財經界人物,如任志剛、梁伯韜、「聯匯之父」祈連活、袁天凡、顧汝德、李業廣、鄭維健、周文耀、胡經昌、詹培忠、張天生、何鍾泰及鄭寶鴻。
 
  書中搜羅過百張歷史圖片,部分更是從未曝光的私人珍藏,彌足珍貴。
 
 

作者介紹

協作者簡介
 
《信報》編輯部
 
  在1973年7月創刊,與香港經濟同步成長,是本港最早一份提供專業財經資訊、深入分析時事的中文報刊;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在1996、2001及2006年的調查,《信報》均獲得新聞同業評定為最具公信力的報章。近年大中華經濟區迅速崛興,《信報》在海峽兩岸及華人社區同樣贏得口碑,享有信譽。
 
  《信報》高舉自由市場經濟,尊重知識與財富創造,以經濟、政治、理財、文化、藝術、健康、科技為內容的主線。在資訊爆炸的今天,《信報》報道事實扼要精簡,重視清晰廣闊的視野和不同角度的分析,務求取向踏實,目標明確。
 
  踏入數碼化年代,《信報》積極開拓不同的網絡平台,與時並進,借數碼科技把《信報》的覆蓋範圍擴大至全球華人地區。
 
  全球化是時代大趨勢,新聞自由與資訊流通,是金融中心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環節;《信報》專攻財經政經40年,隨着大中華地區的經濟地位日隆,香港作為地區及國際的金融與資訊重鎮,《信報》將在探索中西方的融資與投資機會上,繼續擔當專業傳媒的橋樑角色。
 
 

目錄

第一章:股市起飛 《信報》面世(1973-1978)
1.1 創報宗旨 促進經濟
1.2 天線事件 股市狂潮
1.3 假股票觸發跌市
 
第二章:華資冒起 改朝換代(1979-1981)
2.1 長實鯨吞和黃
2.2 顧汝德:匯豐賣和黃純商業決策
2.3 包玉剛誓奪九倉
 
第三章:前途談判 聯匯誕生 (1982-1984)
3.1 82年港元大貶值
3.2 任志剛:7.8的「魔術數字」
3.3 爭辯不休的聯匯制度
3.4 任志剛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條件
 
第四章:四會合一 股災翻天 (1985-1989)
4.1 四會合併組聯交所
4.2 袁天凡:四會合一易造成壟斷
4.3 87股災停市四天
4.4 詹培忠:公道自在人心
4.5 股市改革藍圖:《戴維森報告》
 
第五章:中資抬頭 紅籌崛起(1990-1992)
5.1 紅籌股初試啼聲
5.2 梁伯韜:由概念到紅籌熱
5.3 窗口公司冒起
5.4 梁伯韜談投資市場今非昔比
 
第六章:H股上市 港股變身 (1993-1996)
6.1 大型國企來港上市
6.2 李業廣:內地接軌知易行難
 
第七章:金融風暴 科網爆破(1997-2002)
7.1 97年亞洲金融風暴
7.2 鄭維健:香港可維持優勢十年
7.3 科網股泡沫
 
第八章:香港變天 中港融合(2003-2007)
8.1 沙士疫情重創經濟
8.2 CEPA及自由行救港
8.3 周文耀:中港關係密切
 
第九章:金融海嘯 人幣崛起(2008-2012)
9.1 次按風暴引發全球金融海嘯
9.2 何鍾泰:監管機構必須提高透明度
9.3 聯繫匯率存廢再惹爭議
9.4 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源起、角色和發展
 
結語:橋樑角色 任重道遠
9.1 國際舞台的足跡
9.2 香港是下鑽石蛋的鵝
 
附錄
附錄一:香港金融大事紀要(1973-2012)
附錄二:參考書目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900
  2. 新書
    9
    $900
  3. 新書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