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拯救邏輯大作戰 許榮哲
邏輯這個詞,是個外來語,英語 logic的音譯,按照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說法是「研究思想本質和過程」的科學。什麼,還是不懂?沒關係,因為「邏輯」像空氣,既摸不到也看不到,所以有點抽象。沒關係,讓我來舉一個小故事。
我有兩個小學同學,一個叫岳飛,一個叫張飛。岳飛和張飛從小就不合,一天到晚吵架,身為他們最好的朋友,我只好一而再的幫他們排解糾紛。
有一天,他們兩個又吵起架來,原因是岳飛和張飛都自稱是班上最聰明的人。我把他們兩個拉開,要他們各自說一說,為什麼會自認為聰明,有具體的事蹟嗎?
「當然有!」岳飛說,有一次他看到一個很漂亮的鐘,想把它偷回家,但鐘實在太大了,所以只好把它敲碎,分批搬回家。但沒想到鐘一敲,發出的聲響大的嚇人,於是他腦袋一轉,摀住自己的耳朵,從此不管怎麼敲,都聽不見聲音,最後順利的把鐘偷回家了。
聽完岳飛的故事,我的臉上出現三條線,因為他不是偷別人的鐘,而是偷別人的故事(成語「掩耳盜鈴」的故事)。況且這個故事裡的主人翁一點也不聰明,他誤以為只要自己聽不見,別人就聽不見,這完全是兩回事啊!
「換我了!」張飛說,前幾天他去山上砍柴,回家時發現隔壁鄰居家發生火災,當時鄰居家裡一個人也沒有。幸好他腦筋動得快,趕緊把背上的木柴統統丟進火場,沒多久,火就被他滅了。
聽完張飛的故事,我的臉上出現了三萬條線,因為他不只偷別人的故事(成語「抱薪救火」的故事),而且偷的還是一個笨得讓人受不了的故事。水可以滅火,是因為水會隔絕空氣,至於木柴不但不能阻絕空氣,還會助燃,所以用木柴來滅火,火只會越燒越大!
在我的解釋和說明下,最後岳飛和張飛得到一個結論,我們班最聰明的人其實是我。
聽了上面的故事,大家應該稍微知道什麼是邏輯了吧。邏輯是一門學問,這種學問專門在探討各種關於「思考」的問題:思考事情的順序、思考做事的方法、思考如何分辨是與非。缺乏邏輯就會不斷的犯錯,小則鬧出笑話,大則甚至會造成生命的危險。
「等等!」有讀者說話了:「你的故事有問題,因為岳飛和張飛根本不是同一個朝代的人,怎麼可能在一起吵架呢?你明顯犯了『張飛打岳飛』的錯誤,依這個『邏輯』往下推論,他們根本不可能說你是最聰明的人。」
太好了,被讀者你發現了,這就是邏輯!學會邏輯,你會變成最聰明的人。
作者後記
買櫝還珠、吞桃吐籽的文學邏輯 林哲璋
《史記‧滑稽列傳》記載了「西門豹治鄴」的故事:「鄴」地常鬧水災,而當地的長老、官員和巫祝相互勾結,假稱「河伯娶親」才能消弭河患。不但犠牲無辜少女的生命,還趁機向百姓課稅,藉此貪污。
新官上任的西門豹擔心用高壓手段禁止,百姓可能會反彈。於是和民眾相約同去參加「河伯娶親」儀式。時辰一到,少女正要被推下河時,西門豹突然發言:「這女子不夠美,對河伯太失禮了……煩請大巫婆前去稟報,說我要幫河伯物色更美的女子,請祂稍待。」隨即命手下將大巫婆丟入河中。
「少女下水若是當河伯的夫人,大巫婆下水必是做龍宮的貴賓……這麼久不回來,大概被留下聊天。」等不到回應,西門豹又請大巫婆弟子及長老們一一下水去問,卻依然沒人回覆消息。西門豹正想讓地方官員也入水催促,官員一聽嚇得集體下跪,不停叩頭,發誓不再舉行河伯娶親祭典。於是,西門豹破除迷信,興修水利,使鄴地大治。
「河伯娶親」故事中,被西門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丟進水裡的巫婆,被抓到什麼小辮子?
她編了不完美的神話,撒了有漏洞的謊言……因此,連命都送掉了!
要是你是巫婆,你會如何寫那篇「神話」,讓西門豹治不了你?
要是你能寫出那篇完美的「神話」,表示你能看出巫婆神話的破綻,你就夠格當西門豹!最重要的是──你不會被巫婆騙!
無中生有的「奇幻」作品,的確可以用來訓練小讀者邏輯思考,避免輕易被詐騙集團騙騙去!多讀天衣無縫的作品,可以訓練小讀者思慮周全,表達自圓其說。
思慮欠周,容易被騙──例如,被巫婆騙,丟自己女兒入河。
不能自圓其說,容易被糗──例如,被西門豹丟下河。
從前,有一個楚國商人到鄭國賣珍珠,他用高級的木材製盒,並以頂級的香料薰香,點綴上彩珠玉石,裝飾了雉羽翡翠。結果,鄭國人付錢後,把漂亮的盒子拿走,把盒內的珍珠還給楚國商人。
這「買櫝還珠」的故事原是比喻有眼無珠、本末倒置。但我喜歡用它來象徵奇幻創作──寓意(珠)和表達(櫝)──櫝的重要性,有時大於盒內的珠!
「天衣無縫」的「衣」,就是一種「包裝」……包裝寓意的盒子若破了洞,寓意就會漏掉,無法傳給讀者。
「國王的新衣」這童話最吃重的角色是「裸體國王」,寓意是譏諷「寧願諉過飾非、不肯面對現實」的大人。事實上,在原始版本裡沒有那位揭穿一切的小朋友;現代版裡的小朋友是安徒生大師一個不小心的倉促決定。
加了小朋友之後,這童話的表達(櫝)有了漏洞與矛盾:裸體國王遊行穿的是「聰明人才看得見」的衣服,當小朋友宣稱看不見衣服,應表示小朋友不夠聰明──國王就是這樣想自己的──不是嗎?
結果,原本的「諷刺大人物」的寓意(珠),因為故事表達有了漏洞而偏差了。
每次,聽到大人講這故事教小朋友「誠實」,我總覺得大人好像在自打嘴巴、譏諷自己(或許這是大師真正用意)……
本書的邏輯焦點,有些在珍珠裡,有些在櫝匣上,希望小讀者能順利「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