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重要的是出發,不是抵達∕劉哲瑜(藍白拖)
我是最沒資格談旅行的人,自從兩年前結束旅行後就未曾再出國。走進書店,看到琳琅滿目的旅行書藉,連翻開書頁的慾望也沒有,我一度懷疑自己生病了,以前「不去會死」的自己,怎麼變成這樣?可能是對旅行感到倦怠,因此直接影響到生活。透過日子緩慢沉澱,文字厚重反思,我再次對旅行有了新的認識。
往後,我把每一次的書本閱讀,當成一趟旅行,欣賞不同作者創造出來的文字風景,不斷學習與吸收生命的養分。看完書後,會讓我放下書出走,走完後,又會讓我再次拾起書本,我喜歡這樣一直前進——重要的不是抵達,而是出發。因為不斷出發,讓我喜歡移動。
隨著作者文字一路移動至比利時的布魯塞爾,作者看到當地最具代表的地標「尿尿小童」,心中反應卻是:「有沒有搞錯?這個尿尿小童就是比利時的代表性地標?什麼鬼地方啊。」我越看越有勁,摀不住嘴角笑意,但這樣的行為,其實更加證明人類的愚昧與無知,因為人類經常自以為是,會帶著一種驕傲的審美觀出門,旅行變成一種比賽,比誰看的美麗風景比較多。
尿尿小童,對美國人、日本人、台灣人重要嗎?答案是「全都不重要」。因為這些人永遠不會成為布魯塞爾人,用不著了解背後故事,更不會期待看完尿尿小童後,人生會因此轉運。假設你現在帶歐洲人去台北二二八公園看紀念碑,他肯定也會認為這是一個「不重要的鬼地方」,來台北不就是要看一○一、吃小籠包?因為他們不是台灣人,當然不重要。
尚未出門的旅人,總以為出國看別人的文化、吃別人的食物、說別人的語言,就會拉高視野,提升世界格局。但我認識不少旅行者,看到別人工時少、薪資多,就會開始抱怨台灣;吃別人食物多美味,就會開始批評台灣;聽到別人說英語,就會開始怪罪台灣,回國後比出發前更慘。
出去看完世界,內心卻裝不下台灣,這樣的出國有意義嗎?
我非常慚愧,曾以為背上行囊出發就叫背包客,出門走了一圈後才知道,背包客只是一種象徵精神,看得到卻抓不到——當不當背包客其實不重要,而是我們是否有用謙虛的心看世界,否則即使看了再大的世界也裝不進心裡。
作者說:「正確的旅行是主動的,而淺薄、次等、老套的觀光是被動的。」好像當觀光客就該死,如果某位旅行者只會一味批評觀光客,這樣的人也不過是為了追求優越感。
雖然旅行很重要沒錯,但生活更重要。如果一個人只會旅行卻不會生活,這種日子也乏味。
以前的我,喜歡旅行過了頭,把旅行當唯一,所以旅行結束後,不知該何去何從;現在知道何時該旅行,何時該工作,何時該陪伴家人,心中開始容得下更美好的事物,生活之中多了其它養分,不再一味渴望旅行,漸漸能找到自己生活的步調,不會輕易亂了腳步。
如果旅行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那我們更應該主動讓生活更好,而非一味的在家哪都不去,而非一味的在職場上被動工作,而非一味的在社會上被動生活。生活如同開車,有時需要主動,有時需要被動,要懂得知道何時踩油門,何時踩煞車,才不會生活衝過頭。
這本看似旅遊指南的書,更像是哲學書,作者透過旅行反思,討論到全球化英語的影響、旅遊真正需要的是探險精神、人多不代表景點好看、多花錢未必能多享受、別花心思拍照,鏡頭外的故事才有趣,這些故事內容就像不同人生題目,等著我們去思考與解答。
送給大家書中的一段話:
「旅客,是致力於做某些事;而觀光客,就是為了找樂子。
旅客是主動的,努力探索人事物、勇於冒險與體驗。
觀光客是被動的;他期望有趣的事情會發生在他身上,他只是去『觀光』。」
最後,套句作者說的:「真的,你不需要一大堆的指引,只要走出去,就能一路完成你的旅行,真正指引你的,不是規則與數字,而是永不滿足的好奇心。」
真的,你不需要一大堆的指引,只要走出去,就能一路完成你的「生活」,真正指引你的,不是規則與數字,而是永不滿足的好奇心。
本文作者簡介: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機械系畢業,目前專職文字創作、大專生涯發展協會講師、企業講師。不喜歡旅行,因為去了就不想工作;不喜歡工作,因為做了就不敢旅行。堅信人人都要有「理性的叛逆」。著有《給未來的旅行者》、《背包台客勇闖天涯》。臉書粉絲頁:藍白拖(七年級背包台客)
推薦序2
出發!去改寫舊指南裡的傳說∕盧姿敏(黑糖貓)
二○一○年我放下工作到馬德里遊學時,行李箱裡帶著的,是一九九四年出版的旅遊西班牙會話和城市簡介,那是幾年前在進口圖書大拍賣買到的。有一天,西班牙友人看到那本書,問我:「你買這本書時,想過有一天你會住進Calle Arenal的老公寓嗎?」
用舊指南旅行,對當地更有共鳴
地圖裡的Calle Arenal看起來像是一條大馬路,但實際上它是?有八公尺、長度卻只有一百公尺的人行步道,連結馬德里最主要的景點皇宮和太陽門廣場,街上及旁邊小巷聚集各種老公寓、吃喝玩樂的酒吧餐廳、Disco舞廳、教堂和美術館,我每天在這一帶穿梭,參加各種活動。
以前曾想去西班牙旅行,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成行,只留下當時買的旅遊指南。二○一○年出發之前,我把舊版旅遊指南拿出來,和剛買到的日文指南《地球の步□方:□□□□(西班牙)》對照,這段期間西班牙貨幣從披索(Piseta)改成歐元(Euro),西班牙經濟狀況從「日子過得不錯」變成「歐豬五國」,物價也漲了許多。
因為看了舊版旅遊指南,我與西班牙朋友出門吃喝玩樂時,聽懂了他們的嘆息,大家都很懷念「Those good old
days」(美好的古時候)。但是西班牙人愛吃和享樂的天性並沒有改變,《我用五○年前的旅遊指南玩歐洲》的作者一語中的地說:「馬德里街頭天天都像在開派對。」,對照我的西班牙朋友說的:「只要口袋裡有足夠買一杯啤酒的錢,就是要上酒吧去享樂」,雖然口袋變淺,但是天性樂觀的馬德里人,只是把每天上酒吧變成一星期少於七次。
這本書的作者觀察力敏銳,雖然寫馬德里的頁數不多,但都講到重點。馬德里物價不高,那裡的人愛講話又很熱情,而且不管你聽不聽得懂西語,他們只用西班牙語跟你講話,即使是有經濟危機,但在街頭完全看不出來。
作者溜達過的馬德里老城區,是我的大遊樂場,俊男美女聚集的聖米蓋爾市場(Mercado de San Miguel),天天擠滿顧客的Casa Bodin(世界最古老的餐廳)曾是海明威最愛和朋友鬼混的地方。海明威說巴黎生活是一場流動的饗宴;我想為馬德里下的註腳是:「巴黎太貴了,馬德里是便宜又大碗的流動外燴。」
馬德里生活為我帶來許多靈感,我住的Calle
Arenal公寓有八十年歷史,樓梯間點綴著二十幅馬德里主要景點的鑲嵌玻璃。我在實際景點用同樣角度拍照,拿來和公寓的玻璃圖畫對照,有些景點已經找不到,幸好大部分還在。檢視那些已經不存在的對照組景點,心中有很深的遺憾,建築物、紀念碑都可以隨著時間而消逝,這個世界沒有永恆,人生要把握當下,於是我決定要延長在國外逗留的時間盡情玩樂,因此成就了一趟二年半的精彩壯遊。
一次旅遊,獲得三個世代的體驗
沢木耕太郎的《深夜特急》是日本背包客的聖經。這本書是作者在一九七四年從日本出發、花了一年半時間由陸路抵達歐洲的背包客經驗。作者的旅行欲望來自於他小時候看過的一本書,內容是一個日本留學生在美國結束學業後,經由歐洲旅行回到日本的經驗,書名的副標題是「一天一美元環遊世界之旅」。這個日本留學生在一九五○年代被希臘鄉下人熱情招待的經驗,是所有背包客嚮往的桃花源翻版。因為受到這篇故事的吸引,《深夜特急》的作者在旅途中經過希臘,特地去了書中提到的伯羅奔尼撒半島;看完書中故事,我在二○一一年也去了。
三個不同世代的旅行者,在希臘得到完全不同的經驗。如果在出發前查過網路,按照現代旅行的既定流程『爬文找資料』,我可能會取消希臘之行,因為據說因為經濟危機,那裡有動亂、治安很差,但我在希臘鄉下與當地人互動而得到與網路謠傳完全不同的經驗,也隱約看到五○年代那位日本留學生碰到的桃花源。
網路或手機App,或許讓資訊更加透明化,但因為透明而開始計較——計較是否買貴了、被騙了,計較一切是否安全無虞,計較是否物超所值——也因此失去探索未知的樂趣,或是改變傳說的可能性。
拿舊的旅遊指南去旅行或許是個好點子,我在印度旅行時碰到一群中國背包客,拿著版本很舊的翻譯旅遊指南去旅行,他們沿路懷疑被印度人詐騙,每天使盡殺價本事,竟然也有很多殺價成功的時候,努力交涉價格的結果也讓他們的菜英文水平提升,花的旅費比我少得多。
如果往好處去看,有誰敢說拿舊的旅遊指南旅行很不上道呢?《我用五○年前的旅遊指南玩歐洲》的作者跟我們證明了這一點!
本文作者簡介:
盧姿敏,成功大學歷史系畢業,因為喜歡旅行而學習各種語言,長期在新竹科學園區工作,平時喜歡爬山、聽古典音樂,策畫與眾不同的旅行。著有《老天有交代,這輩子要狠狠玩一次》,譯有《早安!動物農莊》、《站在巴黎的食十路口》、《日本享樂地圖》等書。她的部落格「黑糖貓天涯行腳部落格」(charmianlu.pixnet.net/blog),在二○一一年入圍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生活綜合部落格」初審。
前言 老派旅行的樂趣
我們今天所知道的「觀光」(Tourism),其概念可追溯到「壯遊」(Grand
Tour)。這個概念始於17世紀的英國貴族會到歐陸各地遊歷,表面上看起來是一種帶有學術性質的非正式活動,但旅途中通常都會出現放蕩的行為──瘋狂的飲酒、越軌的性行為、在酒吧裡打架鬧事。根據英國作家提姆.摩爾在《壯遊》中的描述,1786年時,約有四萬名英國人前往歐洲旅遊。1851年,湯瑪斯.庫克(Thomas Cook)推出了第一個套裝行程,帶領一個旅遊團到巴黎參加世界博覽會。
在《牛津英文字典》裡,「觀光客」(Tourist)一詞大約出現於1780年。1780年時,英國作家法蘭西斯.基爾維特在文章中用了這個字,不過語帶輕蔑與牢騷:「在一切有害的動物中……為害最深的莫過於觀光客。」對那些知名景點的居民來說,這句話至今仍是他們的心情寫照。不過,到了1957年,民眾使用「觀光客」一詞時已不帶諷刺或羞辱之意,就像佛洛摩爾在《一天五美元玩歐洲》的開頭寫的:
本書是為以下美國觀光客而寫的:
一、在德州沒有油井;
二、和阿卡汗(Aga Khan,英國億萬富翁與回教精神領袖)沒有親戚關係;
三、不曾在拉斯維加斯一夕致富;
——但仍想要享受美好的歐洲假期。
在我閱讀《一天五美元玩歐洲》的過程中,第一個嚇到我的,是它用起「觀光」(Tour)與「度假」(Vacation)這兩個令許多21世紀旅客(traverlers)倒退三步的字眼,是如此毫不在乎。
在我閱讀這本書、以及翻閱母親的信件時,我不斷嘖嘖稱奇──我知道這些事聽起來沒什麼,但還是讓我驚訝不已──這一切都太瘋狂、太過時了。讓我瞠目結舌的不光是旅遊的花費(我還是很難相信在歐洲玩一天只要5美元),還有訂一張機票所要花費的心神──在當年,買機票一定得透過旅行社,而現在只要上個網就能輕鬆搞定。還有當年父親寫給母親的信,竟得透過美國運通公司和湯瑪斯庫克旅行社位於歐陸各大城市的辦公室幫忙寄送,佛洛摩爾還因此貼心地在書中列出這些辦公室的地址,以方便必須天天收寄信件的旅客。
佛洛摩爾在書中提到了一家可以在舞池裡騎馬的夜總會、一段在斯德哥爾摩大看正妹的描述(竟然長達兩頁);他還建議,「如果你要造訪東柏林,應該先在檢查崗哨登記你的護照姓名,告訴哨兵你預計返回的時間。要是你沒在預定時間內回來,他們將採取行動。」(在此讓我們先暫停一下,對於沒有旅客遲歸而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這件事,致上深深的謝意。)這本旅遊指南的語氣就是這樣,熱情又活潑,現在很少有旅遊指南這麼具有個人風格了。基本上呢,佛洛摩爾跟我母親走過的景點,就是我們現在人爆多、滿是觀光客的行程。
一本50年前的旅遊指南
在機票價格變得親民以前,對老美來說,出國度假是上流社會的活動,一般百姓如果不是要移民,根本不會出國,因此,旅行的故事,要從一般人付得起機票錢說起。1955年,第一架大型噴射客機起飛;而第一次商業性的長途飛行,則始於1958年一架紐約飛往巴黎的泛美航空噴射機。從那一年起,有更多人選擇飛機而非搭船橫渡大西洋。在下一年,歐洲火車通行證(Eurail
Pass)誕生,更是在歐洲可以進行平民旅遊的關鍵。
戰後的享樂主義也是旅遊風潮的推手之一。如同美心.費佛在《歷史上的旅遊》中指出的:「在這個『生活風格的年代』,人們會以休閒而非工作來展現自己……旅行代表他們的一切。或者就像人類學家說的,對旅客來說,搭上飛機旅行是『神聖的旅程』,為他們平凡的生命賦予意義。」
在這件事情上,美國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因為在馬歇爾計畫(正式名稱為歐洲復興計畫,是二次戰後美國對西歐進行經濟援助的計畫)中,美國政府大力提倡歐洲旅遊,以此軟性推銷對歐洲的國民外交與金援。當時的總統艾森豪在政令中表示:「去度假,別捐錢!」政府官員甚至去拜會一些媒體名人,討論如何向美國中產階級推廣海外旅行,使得出國旅遊成了新美國夢的重要一環。
當所有促成歐洲旅遊平民化的條件都成形後,亞瑟.佛洛摩爾推出了《一天五美元玩歐洲》,幫助美國人民把夢想化為行動。這本旅遊指南的第一版在1957年出版,當時美國市面上大部分的旅遊指南,例如佛德的現代指南系列與《菲爾丁的歐洲旅遊指南》,內容重點都不是怎麼省錢,而是充滿感情與旅行省思的遊記。例如佛德系列的《1936在歐陸》便厚達一千兩百頁,書中還有一張法國壁畫拉頁,上頭寫著:「繽紛的花朵與鳥類,即便你閉上雙眼,還是可以看見……」。
《一天五美元玩歐洲》就不一樣了,它厚度剛好、風格直接──1957年的版本只有124頁,共介紹12座城市(到1963年時,也就是我手上的這個版本,內容已增加到17座城市);每章都分成好幾個單元,分別列出飯店、餐廳與注意事項;每個單元還會再細分一些類別,所有列出的項目都以粗體字標示,並附上簡潔的說明──相較於之前出版的旅遊指南,這是一本旅遊新手較容易使用的書。
這本書的用字遣詞也很親民,即使之前從沒出國旅行過,也能看得懂──就像我母親。佛洛摩爾在前言的第一頁就這樣揶揄菲爾丁:
我寫這本書時,面前就放著一本知名的歐洲旅遊指南,這本大作建議讀者除了麗池飯店、巴黎的克里倫宮大酒店或雅典娜廣場酒店不該考慮其他飯店……如果要搭火車,只能選擇頭等車廂。換句話說,這本指南描繪出一條捷徑,讓大部分美國人只要出國玩個幾年,就能因為旅行欠下無力償還的債務。
接著,佛洛摩爾提供了自己的選項,提出花小錢也能好好玩歐洲的主張,他說:「今天,每人每天只需5美元不到(含食宿),就可以來一趟舒適美好的歐洲之旅。」這段話不只是向一般旅客喊話,更傳達出一種精神——歐洲是個人人都玩得起的地方。這段話證明了佛洛摩爾之於歐洲旅遊,恰如茱莉亞.查爾德(美國的知名法國廚師,2009年故事被拍成電影《美味關係》)之於法國美食。這位知名廚師總是以輕快的語調說:「你也可以做到!沒那麼難,方法就這麼簡單。」
在第一版的《一天五美元玩歐洲》發行15年後,《哈潑》雜誌在1972年做了一篇觀察報導:「佛洛摩爾或許沒有改變當時歐洲旅遊的面貌,但至少改變了去歐洲旅行的感覺。」例如,佛洛摩爾可能間接造成英語成為在歐陸被廣泛使用的第二語言。」
平民旅遊的年代,就此展開。在50年代後期,每年有八十萬美國旅客造訪歐洲,到了70年代初期,這個數字攀升到400萬人次。這個數字太過驚人,以致於聯合國宣布1967年──也就是我母親開始壯遊的那一年──為國際旅客年。到了2009年,造訪歐洲的美國旅客約有1060萬人(最高峰為2007年的1230萬人),美國旅客最愛造訪的歐洲國家前三名分別是英國、義大利與法國。
一場刻意無知的探險,開始!
2009年,在佛洛摩爾第一本旅遊指南問市半個世紀後,《洛杉磯時報》封他為「旅遊院長」,年屆八旬的他依舊健朗,每週依舊撰寫專欄,還跟他的女兒一起主持廣播節目。他以自己的名字開了一個部落格Frommers.com,繼續宣揚「錢花少一點、享受多一點」的理念,並提供從加勒比海遊輪到中東滑雪等各式各樣的省錢訣竅。
從出版第一本《一天五美元玩歐洲》迄今,佛洛摩爾的出版社發行書目已逾470種,包括《傻瓜遊歐洲》與《佛洛摩爾的500個超刺激冒險行程》;該出版社每年銷售超過250萬冊的旅遊書籍。
整體來說,旅遊指南市場的成長也同樣驚人。例如被譽為自助旅行聖經的《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堪稱目前最知名的旅遊書系,該書系是1973年由湯尼.惠勒與莫琳.惠勒夫婦所創,目前已發行多達650種書目,並於2010年賣出第一億本旅遊指南。除此之外,市面上還有許多旅遊書系,數量還在持續增加當中。
在我展開旅程的前幾天,我特地到市中心的邦諾書店見識一下目前市面上的旅遊書,感覺就像剛抵達美國的新移民,初次踏進一家美國雜貨店,不明白書架上為什麼會多到令人想吐的指南,真的。
如果你是旅遊新手,可以看看《一天五美元玩歐洲》的「徒子徒孫」——《佛洛摩爾的歐洲行》──注意!書名已經刪除「一天5美元」的字眼,接著你會看到旁邊有一本2007年出版的《一天95美元起玩歐洲》──這本比較貴,而且厚達1088頁,裡面還附了一張地圖拉頁。我掂掂這本書的重量,想起佛洛摩爾當年在書中對「行李重量」的叮嚀。
還有很多衍生書目與競爭者,數目多到令人窒息,你可以從書名中看出他們鎖定不同興趣的讀者群,包括美食、血拼、藝術、音樂、運動、歷史、建築、宗教、健走或狂歡派對;有為帶小孩、帶寵物、單身旅客寫的書,也有為搭遊輪、搭火車、開休旅車或自行開車的人寫的書。現在幾乎每種主題,都有一本或幾本至少指南──目前我還沒有看到《梵蒂岡的極限運動之旅》這類書名,但我相信這本書一定存在。
即使不看書名,光是瞄一眼封底,也能看出它們絕非我母親那個年代的旅遊指南。《一天五美元玩歐洲》的封底有一張亞瑟.佛洛摩爾的黑白照,他穿著西裝,表情若有所思。照片上方則是一段《旅遊雜誌》對這本書的讚美:「從現在起,手拿一本《一天五美元玩歐洲》,將成為美國遊客的重要標記。」重要標記?說真的,這聽起來一點也不像賣點。對現代旅客來說,這段讚美之詞猶如:「買下這本書,你就可以成為活生生、惹人厭的美國遊客!」
2011年版的《瑞克.史提夫走後門遊歐洲》的封底,也有類似的照片與訴求,但傳達的訊息卻大異其趣。封底上方放了一張史提夫的照片,一臉笑嘻嘻的看起來很幽默,照片下方的文字則說明,只要跟著這位快樂的遊蕩達人,立馬就能融入當地,它的訴求是:「避開人潮與欺騙觀光客的把戲」,跟著瑞克去看「遠離塵囂的小鎮、鐵道與自然風光」。
當然,這種訴求一定會因為旅遊指南而被抵銷,就像前紐約洋基隊總教練尤吉.貝拉說的:「那裡再也沒人去,因為人太多了。」當你跑到某個「私房景點」,通常會發現那裡已經有幾十個遊客,每個人身上都帶著同一本旅遊指南,而且一臉悶悶不樂,彷彿在說:「書上不是這樣寫的。」
除了旅遊指南,還有數不盡的專家與網民在網路上提供旅遊建議:Flickr與谷歌地圖讓你還沒離開家門,就能看到目的地;TripAdvisor等網站則提供大量飯店與餐廳的資訊與評論,但有許多意見相互衝突;Expedia與Travelocity會寄送優惠活動訊息,多到塞爆你的電子郵件信箱。
你只需在谷歌上輸入「法國旅遊指南」,就能搜尋到九百萬筆以上的資料;如果你在臉書或推特上詢問法國旅遊的相關問題,可以得到另外九百萬則回應;智慧型手機的誕生意味著無論你身在何方,都能在路上取得所有資訊;每個地方、每樣事物,都有自己的App軟體,連聖母峰的營地現在都有手機服務了。
問題是,這樣哪裡還有旅行的樂趣?哪裡還算是探險?這已經不是「如果今天是星期二,那這裡應該是比利時」,而是「我晚上七點一定要抵達『非去不可餐廳』,喝我在Wines.com上看到的黑皮諾葡萄酒,並指名依薇特為我服務,因為她在TripAdvisor上得到很高的評價,而且我必須在八點前吃完晚餐,這樣才能依照谷歌地圖的指示,用地鐵App搭乘前往蒙特婁的班車,去拍一張我在WikiTravel上看到的照片(而且還要拍出相同角度),然後我會去雅虎旅遊(Yahoo!
Travel)推薦的網咖,把照片上傳到臉書,因為這家網咖接受美國的信用卡。」
即便刻意遠離熱門景點,所有的一切都還是太容易預測了,人類從來沒有一刻像現在這樣資訊無遠弗屆,能精確地知道每分鐘、每一處,你會看到什麼、做些什麼,資訊太多會讓你失去四處遊蕩、發現意外驚喜及迷路的樂趣,但這些才是旅行真正有意思的地方。
關於這點,我要承認我跟別人一樣,總是對旅行總是神經兮兮、過度規畫,對每個景點都有相當具體的期待──但結果從來就不像我想像的那麼好玩。所以,該是嘗試其他玩法的時候了,例如更冒險(呃,我是說根據我的標準)、更刻意無知。我打算用一本超老派的旅遊指南、母親的信,加上我藐小的的膽量,展開一場老派的壯遊——沒有網路、沒有《孤獨星球》、沒有安全網,我要跟我的舒適圈說再見。
我首先要造訪的是佛羅倫斯與巴黎,因為美國遊客最常去的歐洲國家前三名,義大利與法國僅次於英國,而且我母親最愛提起她在這兩個國家的經歷。不過我的旅程不長,因為我的旅費很少,可以請假度假的時間也不多。不過,如果我能平安走完這兩座城市,那就應該會知道以後怎麼再回來玩。
我會盡量住跟佛洛摩爾一樣的旅館、吃一樣的餐廳、欣賞一樣的風景──路線相同,只是預算已經今非昔比了,因為我知道五美元現在應該只能弄到一杯咖啡、一塊放了一整天的餡餅,以及一張橋墩下的破床褥。
以下就是我的任務:雖然走的是現代旅遊團的熱門路線,但是要展開一趟截然不同的旅程,不仰賴現代過量的資訊,看我能完成什麼壯舉、過程中會發生什麼故事、能否將上一代跟自己這一代的旅遊連接起來,看這條人潮擁擠的旅途,有沒有故事值得訴說,以及會不會發現什麼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