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是一種宏大的見證,它的藝術在於把核心的價值觀念顯現,並傳遞給讀者。許多寫詩的人常常只想寫恰當的詩,而不是重要的詩,或者只寫夠格的詩,而非有意義的詩。
20期《衛生紙+》以顏雪花的評論〈知識份子、詩人與詩〉開場,痛陳當今台灣詩壇的平庸化現象。詩作部分則力抗這種浪潮,為眾多「不值錢」的珍貴價值發聲。包括鄉土文學大將廖永來痛批當前怪現狀的警句,隱匿書寫淡水的開發史,零雨和阿芒寫毒澱粉,林林寫反核,劉如意寫都更,蔡仁偉寫林益世,林豐明寫金正恩,eL寫大馬的黑暗選舉,洪慧和熒惑則深情地燭照香港的底層生活。
來自北京的詩人,也展現旺盛的火力。遠子的〈毛澤東〉透過家中毛像撕下又重新掛上的經過,描述矛盾的時代情感。劉道一寫民工、孫曉星寫洗腳妹,為勞動書寫開出不同的向度。阿齊更以〈小時候〉有力地質問統一問題,畢現對岸詩人反省的力道。
鍾國強譯介當代最睿智而迷人的阿拉伯詩人阿多尼斯17首代表作,鴻鴻翻譯車諾比核災受難者的詩篇,以不同角度回應詩與現實的問題。
本期推薦2012台大文學獎劇本首獎作品,鄧安妮的《團圓》。以瘋狂喜劇手法解構一場過年團圓飯的準備過程,透過並列的咖啡廳與家庭場景,展現眾多人物的困境與狂想,引人會心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