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開一扇和孩子互視的窗∕黃東陽(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專任助理教授)
對我而言,「後生可畏」是指對孩子莫名的恐懼下習慣性的疏離。孩子並非無知,而是在思考方式、自約能力以致於行為模式都與大人間有著蠻大的差異,而不被理解,可以說在思維上是自成體系的「獨立民族」。不僅對他們不易理解,更不知道要如何互動,我總消極的對孩子們來個敬而遠之。對那些能和這些孩子溝通,甚至理解他們的腦袋裡在想些什麼的人,除了欽慕外,更深信他們有著常人所未有的特長,一種天生的超能力。磊瑄顯然是其中的一位。
磊瑄去年考進興大中文系,選修了我所開設的「中國文學史」成了我的學生,只不過在網路的世界中,我們還是「臉友」,在臉書上常讀到她最新寫的抒情文和小說──小說寫了不少集,亦尚在續寫,有著讀者和作者間的聯繫與互動。磊瑄的思緒細密,擅長分析人物心理,文筆也不錯,這樣的女生進入中文系,應當出於興趣,更是理所當然,何況興大中文文藝創作的風氣本來就很盛。只是沒逆料到她對兒童這群「化外之民」的心理,竟然也頗有心得,和她之前所寫的不少書,風格迥異,這可就在我的意料之外,更沒料想到的是,有「孩童恐懼症」的我,反而成了這本專寫給孩子們閱讀的書的第一位讀者。
既使如此,讀這本書仍給我不少閱讀上的喜悅。書中最有趣亦最引人入勝處,在於故事架構在時下青少年最熱衷的線上打怪遊戲,就此開展出一段屬於現代孩子的奇幻歷險。在敘寫中巧妙的虛∕實交錯的筆法陳述亦交代故事的發展,和孩子的心理轉折。在大人的思維中,多將網路遊戲視作絕對的虛假,卻未考量到這卻是孩子心中想像的反映與寄託,是如此的真實,於是大人總不免權威的禁止孩子們「沉溺」在遊戲世界;相對的,孩子們不也總抱怨著自己的父母長輩不理解他們,何以沉浮在悖離現實的虛構世界裡呢?無可避免的,在兩種族群間有了難以跨越的思維鴻溝。我不願意只是簡單的將這本書,定位成喚醒、引導孩子們別再沉迷於網路世界的警世木鐸,事實上,它也召喚身為大人的我們,早已遺忘的那段叛離規範的青澀年光,與理解時下青少年想法與主張的體察能力。這不啻是一本青少年勵志的書,更是一扇大人和孩子間相互探視、看望的窗。
自序
神迷不神迷,要靠自制力∕徐磊瑄
有個畫面,一直令我印象十分深刻,也很擔憂。那就是──我小侄兒玩線上遊戲,那副專注如入無人之地的神情。我很訝異一向活潑好動;片刻靜不下來的他,這世上竟還有一件事是可以令他保持那麼恆久的安靜狀態。我內心所擔憂的是虛擬世界的聲光影像剌激,除了能讓好動的他連吃飯、上洗手間等瑣事都忘記外,怕只怕連與人互動這麼重要的事情也會被他所忽略,淹沒於線上遊戲的虛擬世界之中。
芝加哥有位心理學教授是專門研究「快樂」的,他曾提出一個所謂「神迷理論」。這理論指出會讓人產生快樂感覺的共通點,並非無所事事,而是自發性地去完成某項有趣又有點困難的事情。當人們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常會陷入一種渾然忘我的境界,並因專注其中而忽略身邊的人事物乃至於時間流逝,這種狀態稱之為──神迷。
我想,我不僅在我小侄兒身上見證了「神迷理論」的存在,就連我自己本身亦是見證此理論成立的真實案例。當我在從事寫作這項工作時,也常會陷入所謂的神迷狀態,渾忘了現實生活中柴米醬醋的種種折騰,只感覺一種物我兩忘的單純快樂。無怪乎精神科醫師會利用電腦遊戲來治療某些憂鬱症患者,讓他們能再找回「快樂」。
由此可知,線上遊戲不僅有全然的壞處,至少它能讓孩子們擁有一段時間的快樂,畢竟人生在世,快樂還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情。當然,人的一生中還有其他許許多多更為重要的事情需完成,比如求學時期的孩子要完成學業,要訓練自己如何於團體中與人相處,乃至於要養成良好品格等,這些皆屬人生基本功課,對於未來一生的影響至遠至深。如若孩子們整天神迷於遊戲虛擬世界之中,而忽略身邊其他所有人事物,那自然是很不可取的。
本書裡的主人翁豪豪並未因母親的三令五申而放棄玩線上遊戲,反是逮到機會就大玩特玩沉迷其中,直等到自己親嚐苦果才知需有所收斂,卻因此差點付出難以挽回的代價。由此可知,一昧禁止孩子接觸線上遊戲非但成效不大,或許還可能會導致親子間的情感出現摩擦也說不定。透過本書我最期盼的是,除了能讓小朋友從豪豪身上看見若是過份沉迷於線上遊戲,所可能導致的不好結果外,更希望家長們能多花些時間陪伴孩子,從小培養孩子所謂的「自制能力」。唯有當孩子有了基本自制能力以後,才能在家長看不見時依然謹守本分、不踰矩,而這將成為孩子能否順利地面對將來人生的一項重要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