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觸類旁通」的生活設計師∕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 唐亦男
從烹調跨界到室內設計,全憑蔡穎卿的直覺與想像力。
她從生活經驗中學習到「觸類旁通」:
用切披薩的方法切磚塊、用刨柴魚的方法刨木頭,
突破了「工法」上的限制,也因此少了一點匠氣、多了一點靈氣。
大塊出版社編輯部來信邀稿,這是我答應蔡穎卿的先生,要替他夫人的新書寫序。在電話中我只簡單地問了兩句,就要編輯把稿子寄來。結果放下聽筒,我開始納悶,為什麼不是蔡穎卿而是她的先生?當我收到《廚房劇場》一書及《空間劇場》的文稿之後,
一方面讚嘆這書名的創意,將飲食與居住比喻為精彩的藝術表演;一方面則欣賞聚焦在食物和空間那豐富多彩的鏡頭,原來這位將工作之餘完全奉獻給妻子的業餘攝影師,正是那個「成功女性背後的男人」。蔡穎卿的著作,都是他們倆人同心協力下,透過不斷地溝通、設想、討論,克服種種困難而完成的,所謂「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最大的副作用則是夫妻的感情也愈加緊密。
出版社對蔡穎卿的介紹是「國內知名的暢銷作家、生活工作教育者」。中文系出身,要成為作家並不難,但要成為一個知名的暢銷作家,難度有點高,不但出的書要受歡迎,部落格要有人點閱,每場演講、每次簽名會要有粉絲捧場,而且跟影視歌星一樣,還必須具有個人的特色和魅力,才能吸引眾人眼光。我很好奇,她是怎麼辦到的?
大多數中文系同學不是繼續念碩、博士,就是到學校教書、謀一份安定的工作,蔡穎卿卻反其道而行,一畢業就選擇嫁人,而且是用最傳統的方式,亦即「相親」,找到她的另一半,並從此用心經營自己的家庭。我檢視了她所有的暢銷作品,幾乎都是以家庭為中心,延伸出一系列有關親子教育、烹調廚藝的書。如今有很多人視家庭為重擔、視婚姻如枷鎖,例如日前看到電視台報導,根據他們的調查,今年母親節最不受歡迎的禮物就是鍋具,每個受訪的媽媽一手拿著鍋子、一邊大聲抱怨每天煮飯都快累死了,過節不會送點不一樣的嗎?如果聽到蔡穎卿告訴你:「燒菜是一種表演。」「燒菜的人最快樂。」你會發現,原來家庭主婦一樣有成就感,一樣可以活得很精彩。
我承認我錯了,因為我總是叮嚀女生:工作第一,婚姻其次;因為經濟獨立,人格才可能獨立。而蔡穎卿則是把操持家務以及養育兩個女兒,當作她的基本功,並且承傳她父母的苦幹基因、奉媽媽的話為經典,再加上她的智慧、敏銳的觀察力,她從家庭的經營中領悟到了人生的價值,從廚房的實作中瞭解了生活的意義。
蔡穎卿用「天馬行空」來形容自己做事的方式,最近她又出了一本書,光看書名就很玄──《空間劇場》。這好像是一本有關建築的書,又好像與表演有關,還要我寫序,擺明了要考我這個老師。翻開書稿,有許多圖片,顯目的標題寫著「打造反哺之屋」。我恍然大悟,因為我的年齡與她父母相當,或許想測試一下,讓我以老人的觀點,設身處地提出我的看法。
她首先聲明,自己不是專業的建築師、也不是室內設計師,卻在她二哥意外買了一百多坪、二十多年的舊房子之後,接下了改造這個空間的任務。這一對兒女,一個出錢、一個出力,於是這一大片空間就成了她揮灑表演的舞台。從烹調跨界到室內設計,全憑她的直覺與想像力;把一座舊房子連根拔起,然後像一個大導演,外行指揮內行。她從生活經驗中學習到「觸類旁通」:用切披薩的方法切磚塊、用刨柴魚的方法刨木頭,突破了「工法」上的限制,也因此少了一點匠氣、多了一點靈氣。
能打造一個老年之家,讓父母安享餘年,是一件多麼開心及難能可貴的事,除了羨慕她的父母有如此多才多藝的孝順女兒,我也試著以自己八十二歲的年齡,來談談我的感受:
一、假如我是她的爸媽,我一定堅持住在台東。雖然已住了多年,但很舒服,獨門獨院、簡靜安居,有自己的老朋友與熟習的生活機能。而如今的新居,美則美矣,「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老人家是很難適應新環境的。
二、假如我是她的老爸,我非常喜歡她為我設計的開放式書房,成為臥室與客廳之間的轉圜區,非常有趣。以前我確實很喜歡閱讀上網,現在人老了,看久了老眼昏花,而且我早已從職場退下,還需要那麼努力去查參考資料嗎?還不如替我裝一套最好的音響,讓我陶醉在樂聲中。
三、假如我是她的老媽,我不否認我的一生都消磨在廚房,那是我的用武之地,利用巧手、從無到有,養活了一家三代人。如今我八十多歲了,全身酸痛、兩腿發軟,廚房再寬敞明亮、實用美觀,反成為我沈重的負擔。即使是五星上將,也有解甲歸田的時候,我想起麥帥的名言:「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據她自己說,「打造反哺之屋」的想法是來自於世界著名的建築學者范裘利與現代建築巨匠柯比意,都曾在三十幾歲時就為自己的母親與父母親設計居所,而世人就以「母親的家」來代稱他們的作品,所以她也想有機會為父母親設計、並打點一個老年之家。她感謝她二哥、二嫂的一片孝心,而且完全信任她,她才能放手一搏、實現理想。我以上所說的其實都是「雞蛋裡挑骨頭」,我是由衷地欽佩這位「無師自通」,懂得十八般武藝的高足,她對父母真「友好」,讓天下讀者「足感心」!
推薦序二
設計者的美學,使用者的觀點∕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 孔憲法
歸結各種空間的設計經驗,Bubu首先強調「好好使用」、「動手清潔」,才談顏色、質地、光線、隔間……等一般空間設計教育的元素。
這正是專業設計教育跟使用者觀點的重要差異──從使用者兼設計者的角度,功能便利、易於清潔產生的舒適感,就是一種重要的空間品質。
這是一本空間戲劇的側寫,穿梭在四種事業兩個家族的五種場景裡:磚廠、家、餐廳、醫院、電影院,先後登場;核心是家,延伸到其他空間。我們都進過這些劇場,受到這些空間的影響,但是未必細細注意過其中上演的空間劇碼。
我們的一生始於家。在土地與建築被專門的活動細分佔領之前,家,通常並不是純粹的「住宅」,它也是許多家庭營生的場所。磚,作者安排成一篇「代序」,開啟後續的鋪陳。我們通常把磚看成建材,不是建築空間,然而這全書的第一個空間,幾乎就是這本書的空間基石!磚,疊砌出Bubu童年的家庭經濟基礎,也壘築成Bubu成年立家立業的岩心。磚,以其能夠大量模製、相對輕巧、容易賦形的優勢,在人類構築空間的歷史中,逐漸在西方取代石頭,在東亞取代版築,成為界範空間的主要建材,傳統聚落觸目可見的表裡,積澱出穩重的美麗與歲月的厚實。這個劇場日日上演的家庭製磚事業劇,剪影了兼顧事業與家庭的能幹母親,把愛家與愛磚傳給了幼年的Bubu。
電影院,在她十八歲那年,影業王子與磚業公主開啟了童話故事的演出,串起了Bubu童年的家族與成年的家族。公主沒有在走完紅地毯後就成為影業王后,她選擇了勇闖餐飲業的舞台。一九八○年代是台灣戰後富裕的代表時期,社會積累求新求變的動能與無畏精神,這位文學院氣質濃厚的佳人站上了新浪潮頭,走在第一批年輕人夢想開茶飲餐室行動之先,在化育她成長的大學門口,一九八六年提出新的飲食空間主張--B.B.
House,具象的對比大學附近的傳統餐廳。
成大也在進行新的嘗試,學生活動中心一樓出現了教職員餐廳,空間擺設自然不同於一般餐廳,有段時間是由台南知名的一家老牌排餐店進駐,主持人正巧是昔日好友如心的舅舅。我在一九八七年初回母校任教,一如學生時代的學研生活,往返於系館、單身宿舍、學生餐廳與研究基地之間,我的舌尖意識與用餐空間依然學生;偶爾懷念留學泰國期間旅遊星馬的風情,長榮路上的馬來小館已可圓夢;同事間比較正式的餐會在教職員餐廳,也就非常講究了。
認識Bubu大約是在一九九五年底從英國再度返回成大,透過醫學院任教的好友金鼎,在成大醫院簡易餐廳裡。對照〈永遠的家家酒〉一章的年表,這已是Bubu經營的第四家餐廳。也是在這時,因為家族事業考量,準備移居曼谷的Bubu向我探詢泰國的生活狀況,我們超越一般食客與主廚的舌尖味蕾辯證,開始進行空間與生活的對話。
有段時間我們比較常「見面」,那是Bubu在台南市凱旋路經營「輕食味自慢」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簡稱「味自慢」,讀了本書書稿,才知道之前另有一個「味自慢」。當時么兒還小,妻子在讀博士班,親族都在中、北部,兩個大人拉拔三個小毛頭,只我一份薪水,手頭從不寬裕,我又不喜歡外食,但每兩三個週末,就會全家到味自慢報到。每個人都有喜歡的餐點,泰式檸檬雞、西班牙海鮮是必賞佳餚,餐後的點心是共同的期待。除了口腹之慾,舒適的空間也讓我們身心鬆弛。
味自慢不僅是一間餐廳,除了雅緻的陳設與創新的口味,還處處感覺得到一位年輕媽媽對家庭的理想與實踐。我最喜歡的是那獨特的A4家庭近況扉頁,每個月看到Bubu家庭成員的一些趣事,主角通常是兩個可愛的小朋友Abby與Pony,投射出家庭的溫馨。有些時候,手工糕點就是小朋友們的作品,令人驚艷不已,她們成長的點點滴滴也進入了我們的餐飲。從「輕食味自慢」到「公羽家」這段時期,Bubu全家已經長年住在海外,但是台南的住家就在樓上,我們總喜歡順便問她在不在家。偶爾,「味自慢」女主角恰巧回國,當她輕盈地出現在親手塑造的餐廳裡,對我們而言,空間劇場即到達了當晚的高潮。
誠如〈永遠離不開清潔的環境美學〉所說:「空間是一個容器,裝的是『生活』。」而生活的主體是其中的人。歸結各種空間的設計經驗,Bubu第一個強調的是「好好使用」、「動手清潔」,是為環境美學的基礎;然後,才談顏色、形狀、質地、光線、隔間……等一般空間設計教育的元素。這正是專業設計教育跟使用者觀點的重要差異之一。從實際使用者兼設計者的角度,功能便利、易於清潔產生的舒適感,就是一種重要的空間品質;而設計專業教育在合理的功能設計邏輯基礎上,突出視覺特色,在富裕社會追逐自我與時尚的風潮下,往往甚至犧牲前者,文勝於質;最終,使用者被遺忘,空間劇場徒留形式。
Bubu在書中引用邱吉爾的名言──「人造住宅,住宅造人。」二次大戰之後,面對百廢待舉的重建,英國首相邱吉爾說出 “We shape our buildings; thereafter they shape us.” 這樣寓意深遠的話,也可翻譯成「人塑造空間,空間化育人。」書中追溯成大醫院創院院長黃崑巖設立附設餐廳的宗旨在此,二十世紀美國都市史家孟福(Lewis
Mumford)最關心的也是人類創造什麼樣的都市,而後又如何影響人類發展。孟福還創造了「都市戲劇」(urban drama)一詞,強調市民才是戲碼的主角;這部空間劇場也遙遙呼應了孟福的都市戲劇。
最令我感動的還有〈打造反哺之屋〉。設計給高齡父母親的空間,考慮的是:
「因為這是父母親的老年居家,也會是我們家人相聚時最重要的據點,所以我把廚房和餐廳的空間放到最大,以吻合我們這個家庭總是以飲食、以廚房為中心的生活方式。如果三代相聚時,我們至少有十幾個人,而凝聚家人於廚房最好的方式並不是只有食物的引誘,還應該有足夠的操作區,大家都有所貢獻,相聚的氣氛自然回到童年我們總是一起做家事的情景。」
空間劇場裡,再次嵌進了強大的磁場,安置了這個家庭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