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老北京

消失的老北京
定價:480
NT $ 259 ~ 432
  • 作者:梅英東
  • 原文作者:Michael Meyer
  • 譯者:何雨珈
  • 出版社:八旗文化
  • 出版日期:2013-04-24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5842033
  • ISBN13:9789865842031
  • 裝訂:平裝 / 448頁 / 16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拆
  中國-China-拆哪

  老北京化作煙云,碾為廢墟。而新北京粗糙巨大,
  「明天會更好」的夢,似乎變成空洞承諾。
  這是一部紙上紀錄片,一個外國旅游作家見證并思索了這一城市史上最瘋狂的歷程。

  「胡同應該被歌頌和讚美,因為朋友、鄰居、同學、親戚……所有人的聯繫都在這個背景下進行,在商店、旅社、澡堂、學校和市場中上演。」然而,一隻無形巨手強迫我們滾蛋,那一天彷彿迫在眉睫。

  生活在北京大柵欄胡同裡的梅英東,在奧運前北京如火如荼地建設和拆遷中,帶著復雜的溫情記錄了胡同和四合院裡的生活場景、生活方式和人,并破譯出這座世界古老都市的拆之簡史:從燕都舊蹟到帝制時代的偉大都城,從民國的現代化浪潮到毛時代的工業化革命。對北京而言,了解其過去變得沉重和困難,而這座城對自己未來的率爾展望則是無以承受之輕。告示牌上的政府奧運廣告說:「明天會更好」。如果這是美麗夢想,距離北京奧運五年後,我們看到口號已經變成空洞承諾。今天的北京環境似乎變得更糟,而胡同和四合院社區已經消失殆盡或面目全非。

  胡同的生活讓人迷戀,也問題多多。當作者因為內急失控,而把四角內褲狠狠地扔在距離住處百米外的公廁時,他心裡也曾出現一個小小的期盼:希望「無形巨手」在他所住的四合院外牆上畫了一個字:拆。然而他深知,拆,所憑依的是專制美學和發展至上主義,拆,到最後變成了暴力和簡化。他的鄰居老寡婦一輩子生活於斯,是老北京社區的象徵,擔心死在現代高層公寓裡無人所知,但還是被「無形巨手」驅逐搬進了郊區的公寓。本書的結尾處,作者打她的電話時,聽到的是:您所撥打的電話沒有接聽……

  從某種意義上說,北京的歷史也是一部「拆」的大歷史,從元到明清,從民國到中共建政後的工業化改造,無疑都伴隨著拆和建。然而作者所見證的這一波拆遷對北京傷害最深。這一次是以奧運之名、現代之名、發展之名,卻帶來了巨大的破壞。作者同時考察了其他大城市的生與死、拆與建,指出:北京沒有巴黎的奧斯曼男爵、也沒有紐約的摩西,北京只有一隻「無形巨手」。它只是拆除房子、畫好新的規劃圖、貼出一張通知、清除規劃中最後的障礙:人。藉著橫向和縱向的時空比較,作者展示給我們看到了城市和人的復雜性。

  何偉盛讚梅爾是真正活在一本書裡的作家,而《出版人周刊》則評價說,梅爾這本充滿力量的書之於北京,正如珍.雅各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死亡》之於紐約。

作者簡介

梅英東(Michael Meyer)

  美國旅行作家,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現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和香港大學教授「非虛構寫作」。1995年,他作為美國和平團志工來到中國四川內江,1997年之後在北京生活了10年。北京奧運前幾年,他作為美國國家地理協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保護項目專員,體驗老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生活長達兩年,並寫出《消失的老北京》一書,在美國引起媒體廣泛報導。

  他的文章曾多次在紐約時報、時代週刊、 金融時報、體育畫報、洛杉磯時報、華爾街日報及其它報刊發表。他曾獲得多個寫作獎項,包括古根漢獎(Guggenheim)、紐約市公共圖書館獎 (New York Public Library)、懷亭獎(Whiting)和洛克菲勒獎(Rockefeller Bellagio)等等。

  《消失的老北京》是作者的第一本書。

譯者簡介

何雨珈

  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香港大學新聞傳播碩士。熱愛文字和影像,正努力實現新聞理想與文化傳播之夢。有《喀布爾女孩》等多本譯作。

 

目錄

1--前門
2--梅老師
3--胡同小學
4--拆與保護
5--冬天
6--【拆之簡史1】:燕都舊跡
7-- 晚報
8--「幸福城」
9--他山之石
10--春天
11--【拆之簡史2】:皇城興衰
12--貧民窟的非貧化
13--搶救老街的人
14--夏天
15--過去時vs.未來時
16--【拆之簡史3】:民國北平的現代化之路
17--樹的記憶
18--誰之錯?
19--老寡婦的故事
20--【拆之簡史4】:毛時代北京的工業浪潮
21--回音壁
尾聲--新北京,新奧運
 

內容連載

第九章 他山之石

二〇〇六年八月,刺骨的寒風呼嘯著穿而過紫禁城。一個上了年紀的美國人拉了拉毛皮大衣的領子,用略帶印度口音的英語說道,「這裡簡直比慈善機構還冷。」

我們站在一座宮殿的角落。這座殿宇叫做「倦勤齋」,是皇帝退位後的居住之所,因為這位美國人名下捐贈的基金而得以修復,將於二〇〇八年對公眾開放。其他二十三座建築和四個花園的修復工作將會在二〇一六年完成。在喬治•凱茲(George Kates)的北京回憶錄《豐腴年華》(The Years That Were Fat: The Last of Old China)中,他寫道,一九三〇年代,他花了好幾個星期賄賂守衛後,才得以進入殿宇。「我們被告知,這裡頹敗得十分厲害,根本無法對外展示。」進入之後,映入他眼中的是一捆捆橙色布料,上面落滿了一層厚厚的灰塵。雕花的木門、沒有糊紙的窗櫺、斑駁的牆壁、剝落的彩漆。回想這巨大的損失時,他寫道,自己變得「非常疲憊,好像內臟都被掏空了一般」。

目睹胡同社區因為疏於維護和整修而慢慢分崩離析時,我也有同樣的感覺。它們也和皇家花園一樣,是北京無法切割的歷史遺產。

在宣布故宮博物院與紐約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繼續合作的記者會上,故宮博物院的負責人說,「在歷史古蹟維護的領域,我們面臨著很多挑戰。很難確定哪個應該是優先保護的。保護這些古蹟的機會、大膽的遠景並不多,但此時此地,我們有了這樣一個機會。」

在紫禁城的另一個角落,來自香港的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正在修復建福宮。「這是歷史上最大的中國宮殿修復工程,」來自該組織的艾利克斯•布瑞說。一九二三年,這座宮殿被付之一炬,原因已不可考。或許是因為末代皇帝在此放映電影時放映機著了火,或許是太監蓄意縱火,因為懼怕清點宮殿財物時他們偷竊的事情敗露。

「工程開始之初,這裡只剩下一些底座,」布瑞說。「紫禁城的建築是活的,自從一四〇七年始建以來,就一直處在持續的重建和設計當中。」

修復場地浸淫在各種各樣的顏色與建材當中:牆面是用傳統手法把黏土、稻草與豬血等粗糙混合物一層層糊上;赭色的橫樑;藍色的琉璃屋瓦;以及玉色、橙色與金色混合著的雕樑畫棟。然而,修復後的建福宮並不會對民眾開放。先前的規劃裡已經確定了這座宮殿未來的用途——成為VIP人物的私人接待處。

將工作室選址在圓明園的建築師張永和說,「這裡的人們不像歐洲人那樣理解文物保護行動」的原因之一,是西方的建築可以看出不同的時代和政權,而中國的建築材料與設計在兩千年來幾乎一成不變。例如,一座像大教堂那樣引人注目而又值得一遊的地方,人們身臨其境後,似乎來到一個具體的時間,有著可追憶的政治、藝術、道德與經濟情況。然而,在北京,人們看這些老建築時,只能想起解放前的一個時期:封建王朝。「人們不清楚舊與新之間究竟有何區別。」張永和說。

即便如此,北京在忙於拆遷胡同社區的同時,也在加速修復一些老建築,而這些老建築在不久前還被嘲笑為一個落後時代的化石。修復後的建築成為學校、辦公室甚至軍隊的營房。現在,它們能夠代表中國文化了,還能帶來不菲的收入。二〇〇〇年到二〇〇三年間,首都豪擲三十億元鉅資,用於修復廣受旅遊者歡迎的古蹟。這筆費用已經接近同一時期整個中國的其他古蹟維修費用之和。與此同時,還制定了財政預算:到二〇〇八年,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費用是六億元。根據中國日報的報導,這筆金額約等於北京在「二〇〇〇年之前的幾十年中」在文物保護方面支出的總和。

鐘樓和鼓樓都進行了修復,中軸線最南端的一座塔也縮減規模進行了重建。工人們重新開挖菖蒲河,清空了儲藏全國遊行慶祝裝飾品的倉庫,沿岸修建起了菖蒲河公園。後海附近的古老商業胡同菸袋斜街上,衰朽的危樓被拆除了。西鼓樓大街進行了修繕,但並未拓寬,大街上歷史悠久的槐樹可以繼續灑下濃蔭。

什麼東西值得保護,這其中的關鍵,一是優先順序的確定,二是從什麼角度來看待。不管看起來有多麼脆弱,保護一棟單獨的建築,總比維護整個社區要容易得多,也更容易得到捐贈的資金。說服局外人來保護一種無形的社會結構、生活方式更是舉步維艱。局外人並未生活於其中,也沒有見證過,即使是一條新道路或者幾戶人家的拆遷這樣最微小的「裂縫」,會給這樣的社會結構帶來什麼樣無可修復的破壞。「無形巨手」絕不會去修復老社區,它只會將它們撕裂。

朱小姐與我總是出了校門往東走,經過正在拓寬的煤市街工地,來到廊坊二條上用午餐。這條胡同裡有四十家小餐館,是北京密度最大的「老字號」聚集地。有的老店在十九世紀眾多歌頌北京特色的詩歌中聲名遠播。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54
    $259
  2. 電子書
    7
    $336
  3. 新書
    75
    $360
  4. 新書
    79
    $379
  5. 新書
    79
    $379
  6. 新書
    79
    $380
  7. 新書
    88
    $422
  8. 新書
    88
    $422
  9. 新書
    9
    $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