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鳥之歌:大提琴家卡薩爾斯的音樂和人生(全新譯本)
- 作者:卡恩
- 原文作者:Albert E. Kahn
- 譯者:姬健梅
- 出版社:木馬文化
- 出版日期:2013-04-0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20099X
- ISBN13:9789866200991
- 裝訂:平裝 / 312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音樂家也是人,他面對生命的態度要比他的音樂更重要。」
─卡薩爾斯
音樂可以改變世界!
卡薩爾斯不只是一位大提琴音樂家
他還是對抗暴政、為人民爭取自由的人道主義者
(收錄多張作者拍攝卡薩爾斯的珍貴照片)
一八七六年出生於西班牙的卡薩爾斯,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大提琴家和音樂家。十四歲時,他在一家老舊的音樂書店發現了被音樂史忽視近二百年的巴哈「大提琴無伴奏組曲」,潛心研究了十二年才公開演出,並於一九三○年代錄製了史上第一套完整的錄音,奠定了卡薩爾斯的巴哈權威地位。
身為音樂家,卡薩爾斯深信,音樂可以改變世界!身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卡薩爾斯到處奔走義演,以他僅有的武器──大提琴和指揮棒──為西班牙內戰的難民同胞籌備物資,甚至惹來西班牙弗朗哥政權蘭諾將軍公開的威脅:「那個卡薩爾斯,如果讓我抓到他,我會把他折磨至死,我要砍掉他的手臂,兩隻都砍!」
卡薩爾斯就是這樣的一位音樂家,為人民的自由而奮不顧身,為公平正義而力爭到底。他不只為上流社會演奏,也為傷兵、難民,以及爭取自由的西班牙同胞演奏。一九三九年初西班牙內戰後期,卡薩爾斯開始流亡法國,饑寒交迫,即使面對美國熱心人士贊助巨資的長期演出邀約,卡薩爾斯也斷然拒絕,因為他要留在逃亡出來的西班牙難民身邊,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持和義演籌募款項。
面對生命最困頓的時期,卡薩爾斯的音樂依然和人民站在一起。一九四五年卡薩爾斯受邀到倫敦演出,並在廣播中演奏卡泰隆尼亞民歌「白鳥之歌」,此後卡薩爾斯的每一場音樂會都以它作為終曲,「白鳥之歌」也成了他的代表樂曲。
一生奉獻給音樂和自由抗爭的卡薩爾斯,一九五八年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而以他名義在一九五○年創辦的「卡薩爾斯音樂節」,更是歐洲每年的重要文化活動。本書以第一人稱講述,在淺顯易讀的語調中,我們跟著卡薩爾斯經歷了追求音樂的人生掙扎,看到他成名後堅毅守著公平和自由的原則,獲得同時代全世界著名人物的支持,以及面對獨權政治時一位音樂家的勇氣有多巨大。這段故事記載的不只是卡薩爾斯的一生,更是一段音樂和追求自由人道主義的偉大時代。
作者簡介
卡恩
出生於英國倫敦,畢業於達特茅斯學院,是位多才多藝的作家。大學時即是優秀的運動員,也獲得克勞弗坎貝爾文學獎學金。以撰寫政治事件聞名,此外,他的《和烏拉諾娃共度的日子》被譽為芭蕾舞界的重要著作。他拍攝許多著名芭蕾舞女演員的照片,被紐約公共圖書館的表演藝術圖書館和博物館收藏。
譯者簡介
姬健梅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德國科隆大學德語文學碩士,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中英文組。從事翻譯多年,近期譯作包括《漂流:我一個人在海上76天》、《全世界最奇妙的房子》、《錢買不到的東西》(合譯)、《魂斷威尼斯》等。
推薦序一
音樂界的大提琴代名詞──卡薩爾斯
「卡薩爾斯」這一個名字,對學習大提琴的人而言,是多麼神聖,他不但是偶像、是教父,甚至已經化身為大提琴的代名詞!自從我知道卡薩爾斯後,就對這位大提琴教父無限地崇敬,瘋狂聆聽他的錄音演出、閱讀和他相關的文獻,把他當成自己未來的目標!
不瞞您說,我也曾經背離卡薩爾斯,偷偷迷戀上另一位大提琴家菲爾曼(Emanuel Feuermann,1902-1942)。菲爾曼有著耀眼的技巧,獨特迷人的音色,但是他英年早逝,四十歲就離開這個世界,也不免讓我一度認為活到九十七歲的卡薩爾斯會有這麼高的地位,僅是因為他活得長而已。
有幸閱讀《白鳥之歌》這本書,它讓我重新認識卡薩爾斯。更讓我沉浸其中的,是書中記載了十九至二十世紀許多偉大的音樂家、作曲家之間的友誼和互動,他們獨特的演奏風格及生活態度,也活生生地躍於紙上。
卡薩爾斯為什麼會被公認為大提琴教父?是時勢造英雄?是他生對了年代?還是他的音樂、技巧?或是因為他重新賦予了巴哈大提琴無伴奏新的生命力?以上皆是!除了這些外,卡薩爾斯那份追求自由民主的熱情及愛好和平的堅持,是最讓我感動的。就讓我們一起在書中感受卡薩爾斯留給世人的這份熱情和真誠吧!
張正傑 大提琴家
推薦序二
卡薩爾斯的巴哈隨想
一、一見鍾情
很多人說卡薩爾斯「發現」了巴哈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這話對,也不對。
這些作品並未失傳,許多人也知其存在,只是沒有人如卡薩爾斯一般,能從塵埃裡識得真價。若說音樂史有何震古鑠今的神奇時刻,無論標準多嚴苛,都一定會有卡薩爾斯與巴哈,當年在巴塞隆納二手樂譜店的相遇。
那一年,他十三歲。
雖然學過鋼琴、長笛和小提琴,後者甚至在六歲就能公開演出,但直至遇見大提琴,他才找到一生志業。或許也只有技藝、人格、思想、性格皆如卡薩爾斯者,才足以讓巴哈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在二十世紀重生,更成為日後所有大提琴家皆須挑戰的經典。
巴哈、大提琴、卡薩爾斯,註定是一輩子的愛戀相隨。
二、三位一體
很多人認為,信仰虔誠的巴哈,音樂裡處處可見宗教密碼。以大提琴無伴奏組曲而言,六組調性依序是G大調、d小調、C大調、降E大調、C小調和D大調;一說認為應兩兩一組,對應三位一體的聖父、聖子、聖靈。就和聲學觀之,第三號C大調和第五號C小調的屬音都是G,代表聖父(第一號組曲)掌管聖子和聖靈。而第三號C大調前奏曲開頭,旋律正和巴赫清唱劇中一句「耶穌(聖子)在此」相同,剛好符合如此觀點。
對我們而言,「巴哈、大提琴、卡薩爾斯」是三位一體;對卡薩爾斯而言,「演奏、音樂、人性」也是三位一體。論技巧,他是了不起的大師,指法運弓都多有創見,力求樂句澄淨清晰。但真正讓卡薩爾斯不朽的,則是其專注凝練,將個人意志與精神思想完全注入聲音,人琴合一的超凡演奏。他的演奏真誠自然,揮灑深沉大氣,勁道雄渾又不失優雅節制,音色與音樂更完美融合。
無論喜不喜歡,欣賞音樂,不能錯過卡薩爾斯。
三、精益求精
只是或許也別責怪以前的大提琴家對這六曲視而不見,因為它們的確可以當成練習曲,甚至看起來也像練習曲:從第一到第六,技巧難度由低至高。第四號在手指位置困難的降E大調,第五號張力強勁令人咋舌,第六號原本更可能是為五弦樂器譜寫,在現代四弦大提琴上演奏,技法更是繁複。卡薩爾斯花了十三年時間鑽研,才敢公開演出。又經過三十四年,直到他六十歲,才願意錄製。
戒慎恐懼,如履薄冰,三年後整套組曲方全部錄完,離他初見樂譜正好過了半世紀。胸懷絕世才華,卻又謙遜慎微,果然是不折不扣的卡薩爾斯。
這是史上第一套巴哈大提琴無伴奏組曲錄音。何其有幸,我們有如此偉大的開始。
四、無限可能
但為什麼卡薩爾斯要琢磨那麼久?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六曲千變萬化。依照和聲結構,或照音型章法,竟可有不同斷句模式。十二個音是三音一組還是四音一組?音群是要二分還是三分?結果天差地別,卻又左右逢源。
但演奏當下,卻只能自眾多選擇中挑取一個。
「在巴哈的作品中,我看見上帝的存在。」而卡薩爾斯以行動證明,他有資格這樣說。
五、堅持正道
因為關於人生的諸多選擇,很多時候也就只有一條路可走。
西方和聲學從教會歌唱中歸納心得,認為三全音(音程距離為增四度或減五度)既不和諧,又很難唱,稱其為「音樂中的魔鬼」。對作曲家而言,既然三全音被稱為魔鬼音程,那麼這也就可以代表魔鬼或地獄。在巴哈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中,G和D之間可以看成相差四度,C和降E之間則相差(小)三度,C和D則是(大)二度。這是愈來愈靠近的過程,代表人和上帝愈來愈接近。而這旅程從四度開始,代表增四度被排除在外,人不能接觸魔鬼。
是的,卡薩爾斯也不接觸魔鬼。無論局勢多麼險惡,他也不曾改變堅持。寧可自我放逐,也不向獨裁政權低頭。就算換來數十年如一日的自苦,他也甘之如飴。
六、傾聽人生
關於卡薩爾斯的人生甘苦,選擇與堅持,在這本經由訪問整理,以第一人稱的傳記中,我們可以見得許多。一如他的音樂,所有人皆可欣賞,這也是一本所有人都可閱讀,或許也都該閱讀的書。
那裡有對藝術與世界,無限的好奇和探索。琴音中熠熠生輝的,是永恆的生命之光。
焦元溥 作家
推薦序三
一位充滿「愛」的藝術哲學家
卡薩爾斯無疑是二十世紀最傳奇的音樂大師之一,他在音樂領域的豐功偉業可說細數不盡。但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倒不在世人對他的萬丈贊美,而在於,他是第一位讓我強烈感受到「愛」的音樂家。
充滿「愛」的一生,像一團不滅的火球,四處散放光與熱。他對生命、民族、文化、藝術乃至人類和平的愛,與他不朽的樂音,無時不刻鼓勵著與生活搏戰的人們;使這本口述傳記不止是一本「音樂家傳記」,而是值得所有人感悟反思的名著。當年剛一頭栽入音樂世界的我,讀到這本書,每每熱血沸騰,亢奮不能自已。
動盪的十九、二十世紀,才華洋溢的卡薩爾斯本有機會早早平步青雲,但是他卻為了對信念的堅持,勇於與不合公義的環境相抗;晚年不但流離他鄉,甚至不願棲身任何有違理念的地方。為了「愛」,他比常人付出更熱切的追求;也為了「愛」,遭致比常人更多的磨難。世事多變,許多當年恩怨或許已成雲煙,諸多爭議訴求也未必要所有讀者全盤理解,但如前所述,卡薩爾斯留下最珍貴的,除了藝術之外,就是燃燒生命、為理念堅持的理想人格。
此外,卡薩爾斯也是可貴的一座「時空之橋」,通往今日愛樂者不能感知的世界。錄音技術和影音媒體發明,使近代音樂史分割為可感知、不能感知兩個世界。可感知的這一端,人們習慣於直接欣賞舞台大師的風采和藝術,但是錄音技術的那一頭,卻是淹沒於荒煙蔓草間。然而,音樂並不是一個可以切割的物件,而是一條有生命的長流。人們對立體錄音黃金時代(尤其是上世紀五○至八○年代)的大師朗朗上口,對其前人卻極其生疏,這樣的理解是殘缺片斷的。
卡薩爾斯九十七歲的高壽,串起人們所熟悉的音樂世界,和殘存紙頭鉛字裡的歷史世界。卡薩爾斯出生時,還是布拉姆斯、華格納、柴科夫斯基……的全盛時代,青壯年又親歷馬勒、理查史特勞斯、新維也納派、法國印象派的風起雲湧。那些傳聞中的歷史巨匠,世紀之交的文學家、藝術家,乃至與他關係緊密的器樂家如柯爾托、提博、易沙伊、恩奈斯可等人,透過卡薩爾斯的口述,都活靈活現的再生人間。他的影響往下延伸,則是我們熟悉的羅斯托波維奇、杜普蕾、傅尼葉、托特里耶乃至馬友友。而卡薩爾斯早年發掘並錄製巴哈無伴奏組曲的史實,更讓人一氣呵成地往前回溯到浪漫時期乃至巴羅克,感受到如同親歷的傳承脈絡。
早年音樂資料取得不易,拆開一張訂購良久的黑膠唱片,或是發現唱片目錄出現重新出土的大師早年錄音(例如EMI的Reference系列),總要興奮許久。現在透過網路,歷史珍品往往指尖輕點就可以在雲端取得。雖然方便,卻降低了對這些珍品的敬畏。重讀這本書,可以讓人們心情沉澱,重新感受歷史風華的可貴,用「心耳」聆聽這些歷史遺產。尤其重要的是,除了欣賞外在的技巧、風格之外,讓藝術家回到有血有肉的「人」,並深探這些作品的本源初心。在此還是以卡薩爾斯本人的名言做結,為他「愛」的人生哲學做注解:「人類的良知比音樂重要得多。你可以用音樂來提升人類的良知,但是最偉大的是愛,是對所有生命的愛。」
楊忠衡 「音樂時代劇場」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