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方力行 正修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台灣溼地聯盟 理事長
這是一本很奇妙的書,你很少看到兩個理工背景的人,帶著浪漫的期望,抱著人文的情懷,去到世界上最有名的荒野叢林,共寫一本像遊記,又像十八世紀的博物學教科書,又像異鄉風土誌,但其實只是真情實事交織的人生樂章。
劉藍玉(蠹蟲博士)和林志全(網路宅男)都是中興大學昆蟲系的高材生,正統的生物背景,讓人原本以為他們倆應該是循規蹈矩、按步就班的理科人,不過在深入交往,看到他們如何決定加入雜牌軍組成的亞馬遜之旅,並細讀這本書後,才發現人生真的可以有許多不同的選擇。
藍玉本來已服公職,又擁有博士學位,是國立圖書館中甚受長官器重的青年才俊,志全服務於電腦公司,不但職業和性向結合,而且早已能「宅」在家中,臥遊世界了,但是他們卻都為了一封天外飛來的邀請函,順從了每一個人都深藏在心中,渴望探險,追求自由的心,毅然拋開了外在的桎梏(藍玉辭職了,志全不知道回來後老闆會不會請他辭職),完成了一生或許只有一次機會的壯遊。
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決心,但是真幸運,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們卻也分享了他們經歷的驚喜、困難和快樂。
從歐洲繞過三分之二的地球飛利馬就是很有趣的決定,除了和隊友會合外,在進入叢林前,又及時參與了德國啤酒節的歡樂,享受了對文明的最後依戀。不過在這段文字中我特別喜歡首席科學家尤莉安娜的傳奇,以及之後書中所引用她的一些思想言語,許多人在遭受災難後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永遠不要再去想起,尤莉安娜卻在這個自癒過程中,更瞭解了善與惡在自然和人類文明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自然無心而文明有意),以致於更喜歡,更親近,也更體諒變化無常的叢林了,可能這就是「初心」,貼近時讓我們寧靜安詳,在紛亂的社會中,卻遍尋不得。
隨著章節的進展,小倆口深入了南美洲,到達了盤古亞納,安家落戶,開門營業,逐步適應新環境,交結各式各樣,包括非靈長類的新朋友,處處都是令人驚喜的體驗,但仔細看透,卻發現真是「境由心生」,從旅遊的角度來看他們所經歷的簡陋的住所,在地的飲食,蚊蚋異物四伏的環境,都不是那麼賞心悅目,不過在作者的眼中,不但甘之如飴,而且處處生機滿眼,洋洋大觀,這股隱含在全書中的陽光、積極、自信,而且不時流露出自嘲式幽默的人格特質,或許才是這本書讀起來最令人愉悅之處。
全文中不時有許多歷史典故的敘述,也有不少科學現象的審視,正是我說它又像「風土誌」又像「博物學」的緣故,可能這本書本就是個混血兒,混血兒都比較漂亮對不對?科學知識和人文關懷,現代文明和蠻荒野趣,異國文化和開心體驗,美麗圖片和真誠文字,原來這就是兩位作者和《昆蟲博士與宅男的亞馬遜探險》這本遊記,特殊而又迷人的地方。
作者序一
劉藍玉(蠹蟲博士)
從秘魯回台灣已經一年了,雨林裡的種種卻總在身邊縈繞,開車上路耳邊就響起青蛙大合唱,走在路上眼前就看到高聳入雲的板根植物,坐在電腦前打公文打到一半,螢幕上竟然浮現出奶油色蟑螂、透翅蝶和公切葉蟻的身影。
回想起身處雨林的那個月,要不是重讀一次自己寫的遊記,好多不便和抱怨現在都已經忘了,唯一還記得的只有那片讓人魂牽夢縈的貧瘠雨林,還有在這片貧瘠大地上,為了努力求生存而展現出來五花八門的生命形態。去亞馬遜原來是為了給自己一個遠離塵囂的機會,結果這扇不經意打開的窗,卻讓我看到了另一個世界,給了我另一個審視生命意義的標準,也成了我此生的救贖。
攻擊和對抗不熟悉的事物是生物的本能,人類則是把這種本能發揮得最淋漓盡致的物種,所有「非我族類」都死不足惜,卻渾然不覺自己才是大自然裡最格格不入的物種,靠著「船堅砲利」消滅異己。尤莉安娜深知人類的習性,所以想盡辦法邀請所有她認識、可以自費前往盤古亞納工作站的生物學家,跟她一起去調查雨林裡的物種,然後把調查研究結果公諸於世,最後才把研究結果轉換成大眾可以瞭解的文宣資料,讓大家從陌生到熟悉,最後愛上雨林。尤莉安娜的推廣工作在德國已經卓然有成,不但有大麵包廠商贊助她的雨林救援行動,也有不少讀幼稚園和小學的小朋友把自己的零用錢捐給「雨林」。
當初決定寫這本遊記跟環保、愛護雨林都沒有關係,只是因為自己接受過分類學和博物館學研究的訓練,又有豐富的教書、編輯和翻譯科普書籍的經驗,所以很清楚自己的幸運,可以獲得雨林研究第一手資料,包括科學家在雨林裡做研究的甘苦、雨林生物的多樣性和威脅、跟雨林人的互動和觀念差異,還有神秘的印加文化遺澤和偉大之處。這些都是太好的科普推廣內容,值得用梭羅的觀察力、杜瑞爾的筆調來跟讀者報告。我一直深信「瞭解」才是「體諒」和「共享」的基礎,這是身為大自然一份子的責任,但卻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盡到這個義務,我只有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決定跟著尤莉安娜去雨林做研究之前,鼓起勇氣跟張蕙芬總編聯絡,希望大樹可以出版我們的遊記,即使張姐對這本遊記的市場有疑慮,她還是很勇敢的答應了,並且給了我最大的鼓勵,讓我深深體會到臺灣之所以可以穩站東南亞出版業的鰲頭,是因為後面有這麼多堅實的臂膀支撐著,實在是臺灣人的福氣。
作者序二
林志全(網路宅男)
雖然大學時和蠹蟲博士是同系的學弟和學姐,但是出社會當上網路宅男後,除了斷斷續續跟隨老婆劈劈木頭、掛掛陷阱,中年發福的肚子裡早已經沒殘留半點學術的墨水。不過在網路宅男的外表下,內心其實還有個小男孩,一聽到亞馬遜雨林就眼睛發亮,聽到馬雅文化、消失的天空之城就全身打顫。
這趟旅程讓我體會到現代人已經離大自然多遠,還開了眼界,看到不同環境、文化背景的人,如何溝通相處。快速發展的網際網路、不斷普及的行動通信,改變了所謂現代人、先進國家的生活和溝通的模式,但是到了盤古亞納這片沒水、沒電、沒網路的叢林,我們這些「現代人」必須跟網路和手機脫鉤,重新認識真正的大自然,學著適應最原始的生活方式,用最簡潔的方式克服種種困難。
回想起在雨林中迷路的那段恐怖經驗,至今還是覺得不可思議,平時自詡為鴿子的我,怎麼會發生這種鳥事?一定是當天太陽黑子活動旺盛造成我的大腦神經迴路異常。看看我們的遊記,再回想當初陷在伏木堆中的絕望感,真的該說是神明保佑。四十歲的台灣網路宅男,在雨林中迷路六小時就差點沒戲唱;當年十六歲的德國少女,飛機失事之後負傷還能在雨林中求生12天獲救。回到營區後,真該跳到研究基地那兩個廁所馬桶內躲起來的,太丟臉了。
尤莉安娜從十六歲遇到空難生還後,就把自己貢獻給秘魯的雨林保育,捨我其誰的精神讓我深覺汗顏。從普卡帕前往尤亞匹屈斯,看著黃沙滾滾的紅土路,尤莉安娜告訴我們這一帶在她父親的年代也都還是原始林,現在已經成為農地;搭小船在猶卡亞里河淡紅色的河道上,不時看到淘金客架設在河岸的機器設備,篩選沙金的化學藥劑直接就污染了河水。我的心裡跟尤莉安娜一樣嘆息著,但卻沒有她那樣義無反顧的勇氣。我在這裡看到人類對亞馬遜雨林的破壞、人與自然爭地的衝突、原始部落和現代文明面對彼此的手足無措,以及大自然的反撲,都是正在發生,也是所有人類都不能逃避的問題。
也許很多人都會感慨,曾幾何時心中的夢想已經萎縮到只剩下眼前的工作。從這趟亞馬遜之旅歸來後,我知道該做的事、可以做的事還很多。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親身體驗書裡寫的亞馬遜熱帶雨林,參與生物學家的研究採集工作之後,我更加迷戀這類體驗,更加覺得自己幸運,可以跟隨一群不同國家的朋友,在貧瘠卻生機盎然的雨林共同度過一個月的雨林生活。也從同行的幾位老學者身上看到,只要心中懷有研究的熱情,年齡不是問題。蠹蟲博士,如果有機會要再帶我一起去探險,我保證不會再迷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