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提耶.布列松:世紀一瞬間

卡提耶.布列松:世紀一瞬間
定價:380
NT $ 110 ~ 342
  • 作者:阿索利納
  • 原文作者:Pierre Assouline
  • 譯者:徐振鋒
  • 出版社:木馬文化
  • 出版日期:2012-10-3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200701
  • ISBN13:9789866200700
  • 裝訂:平裝 / 344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唯一繁體中文攝影大師卡提耶-布列松傳記
  他用50mm鏡頭拍攝
  他是大師中的大師
  攝影史上永遠不可能忽略的人物

  二十世紀是個動盪的時代,也是影像閱讀的新世紀。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的卡提耶-布列松(亦之前台灣攝影界慣稱的布列松)為這個時代的影像樹立標竿,透過他的萊卡相機和50mm鏡頭,拍攝了西班牙共和黨人的悲劇命運、二戰勝利後巴黎的解放、甘地遇刺前幾小時的容顏,以及中國共產黨的勝利,卡提耶-布列松見證了時代的重大變革。

  卡提耶-布列松是任何攝影者都無法忽略的大師。冷戰時代,他是第一位進入蘇聯採訪的攝影師,也是第一位在羅浮宮展出攝影作品的攝影師。他的攝影理論「決定性瞬間」更是影響一代又一代的攝影師。

  雖然出生於家教良好的資產階級家庭,但卡提耶-布列松最痛恨的卻是金錢。父親希望他繼承家族紡織企業,他卻拿起相機在世界各地拍攝。在許多人對卡提耶-布列松的回憶中,他是個害羞靦腆的人,但穿梭在人群中拍攝時,他又是個大膽又完全忘我的攝影大師。

  卡提耶-布列松早年的志願是當一名畫家,習畫多年,即使後來成為一名新聞攝影師,卡提耶-布列松的作品依然講究嚴謹的構圖。在教會學校時期,卡提耶-布列松總是和他的環境格格不入,沉迷於閱讀被視為叛經離道的小說和詩歌,完全被現代派詩人波特萊爾所征服。繪畫和詩歌是卡提耶-布列松攝影的兩大元素,完美的構圖、詩人的敏銳,以及時代見證,造就了雋永的作品。

  一九四七年,卡提耶-布列松和好友戰地攝影家卡帕等五人成立了馬格蘭攝影通訊社,推動攝影記者擁有底片著作權,可以自由販售作品,讓攝影師獨立於雜誌、報社,從此改變了攝影記者的職業生態。至今,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依然是新聞攝影的權威機構。

  卡提耶-布列松很少談論自己的作品,又是個很注重隱私的人,因此他的生平和創作根源一直不為世人所熟知。由於本書作者和卡提耶-布列松長時間接觸,卡提耶-布列松漸漸變得無話不談,甚至開放他的檔案室供作者參觀。本書詳盡回顧了卡提耶-布列松一生的重要轉捩點,讓你一探這位世紀大師的內心深處和創作歷程:他遇到了什麼人?他從繪畫和詩歌中得到什麼啟發?這些經典照片背後又有什麼拍攝故事?

  書中收錄多張卡提耶-布列松經典作品,在解讀大師的同時,看到一個世紀的重大瞬間。

作者簡介

阿索利納

  一九五三年出生於摩洛哥,目前居住在巴黎,是位卓越的作家和新聞記者。著作以小說家、藝術家傳記為主,計有《西默農傳》《埃爾熱:丁丁之父》等書。此外他也是電影製作人,並於二○○七年獲得「法語作品成就獎」。

譯者簡介

徐振鋒

  畢業于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系,現供職於廣告公司,業餘從事翻譯工作。曾在「文匯讀書週報」發表多篇譯文,自二○○四年起負責「譯文」的「碟海」專欄影評及樂評。

 

目錄

導讀 我和永恆的瞬間 柯錫杰
導讀 瞬間招喚:布列松的眼界與視象 張照堂
導讀 拍下決定性的瞬間:布列松 謝三泰

第一章 一九○八~一九二七:卡提耶-布列松的出生和家庭
「錢從哪裡來?」這個問題糾纏卡提耶布列松一生。他認為金錢帶有骯髒、不潔及不道德的本質。街上的豪華轎車、接待櫃檯前佩戴昂貴珠寶的女士,以及某位大聲使喚侍從的貴賓,都在在折磨著他,讓他想探究這一切力量從何而來……

第二章 一九二七~一九三一:改變人生的決定性瞬間
卡提耶-布列松想成為畫家,就必須學習如何成為畫家。不管他多有天賦,沒有人天生就是藝術家。他得靠自己學習……卡提耶-布列松現在知道他需要什麼:一種完美的狀態,能將秩序、平衡、和諧、比例和所有其他傳統美德……

第三章 一九三二~一九三五:攝影作為人生的新方向
他之所以放棄繪畫而轉向攝影,是因為這是最能盡情發揮生命的方式。他沒有耐心和意願一輩子摹擬自然風光,任何僵硬的紀律都會把他嚇跑。這跟他的性格、氣質和個性有關。他仍然熱愛構圖,並願意獻身於視覺藝術……

第四章 一九三六~一九三九:舊世界的終結
對現在的他而言,拍紀錄片或是專題片都已經不重要了,只要能從事電影工作就行。他的想法非常合理,既然別的攝影師都能轉行拍電影,為什麼他不能和他們一樣呢?他決定走捷徑,直接去找導演,毛遂自薦當助理……

第五章 一九三九~一九四六:沒有國籍的逃亡犯
卡提耶-布列松,編號KG845,發現自己在黑森林裡,然後又到了海德堡附近的符騰堡,被迫在勞動營裡做工。他曾經安裝過鐵軌、運輸金屬片到製造潛水艇曲軸的兵工廠、採石、製造水泥、割草、撕布料、在屠宰場揀碎骨頭……

第六章 一九四六~一九五○:從紐約到新德里
離開之前,卡提耶-布列松給甘地看了自己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的作品集。會面結束,卡提耶-布列松在正午時分騎著自行車離開。他回到家不到一個小時,聽到街上人們到處悲痛地嘶喊著:「甘地死了!他們殺了甘地!」……

第七章 一九五○~一九七○:世界就是他的工作室
「世間萬物皆有其決定性瞬間,創作一幅傑作就是要意識到並抓住這個瞬間。一旦在國家的革命事件中錯過了,可能就再也找不到或感受不到了。」十七世紀雷茨主教說過的話在他的文章裡顯得特別突出,彷彿成了整篇前言的中心思想……

第八章 一九七○~二○○四:轉向新生活
卡提耶-布列松宣布放棄攝影,這意味著他關閉了生活中的這一扇門,如同用括弧將這段生活封存起來一般,讓自己漸漸遠離衷心喜愛的表現形式。畢竟,攝影並非真實的生活,只是生活的比喻,從來就不是他的終極目標……

尾聲 世紀之眼闔上了

 

內容連載

◎一九三二∼一九三五:攝影作為人生的新方向
從現在開始,除了自己的直覺,布列松不會再輕信任何人、任何事了。現在要從事家族產業完全不成問題,雖然他早就對此表示厭惡。他的家族產業也發生了變化,他在非洲叢林打獵時,卡提耶─布列松家族和另一個位於盧斯的棉紡業巨頭帝里耶家族合併了,TCB集團─帝里耶.布列松集團─就此誕生。

所以,接下來要做些什麼呢?答案是:攝影。
當他打算告訴父親這個志願時,他請大他十七歲的恩斯特務必陪同,因為他認為他亟需外援才能夠說服父親這位一家之主。父親聽了兒子的另類選擇後並不驚訝,儘管他不認為攝影是正當的職業,那只是打發時間的業餘愛好罷了。布列松懇求父親,向他解釋並為自己的選擇辯護。他之所以放棄繪畫而轉向攝影,是因為這是最能盡情發揮生命的方式。他沒有耐心和意願一輩子摹擬自然風光,任何僵硬的紀律都會把他嚇跑。這跟他的性格、氣質和個性有關。他仍然熱愛構圖,並願意獻身於視覺藝術。儘管如此,他終究是個憑直覺行事的人,需要到處去體驗生活,而不是待在某個地方不動;他必須到處去看世界,而只有攝影才能滿足他的種種渴望。布列松的父親絲毫不以兒子的選擇為傲,所以根本沒跟朋友提起。但沒關係,因為他們很快就會聽說了。

放棄繪畫轉向攝影時,布列松進行了一場告別禮:他幾乎銷毀了所有畫布,好像它們必須消失,必須為新的藝術型態讓道。這儼然是個浪漫主義者的姿態,是一種對雨果《巴黎聖母院》遙遠、無意識的回應,因為書中有一章名為「長江後浪推前浪」,作者重新演繹一則古老的神話,說明必須以新的表現方式來取代舊的。同樣地,在藝術界,也有攝影將取代繪畫的說法,後來又說電影將取代攝影。但無論怎麼發展,有個問題始終揮之不去:那些後輩能被稱為藝術家嗎?應該允許他們進入孤傲排外的俱樂部嗎?他們怎麼可以如此專橫放肆?

無數攝影家拋棄了繪畫,從偉大的達蓋爾,一直到許多攝影領域的先鋒。此時,布列松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受偶像波特萊爾的影響,他深刻意識到從十九世紀就展開的激辯中,這位詩人所做的貢獻(事實上這場激辯仍在持續,因為至今還有人質疑攝影是否屬於藝術)。離開洛特學院的時間並不長,布列松仍然記得波特萊爾說過,攝影產業是失敗畫家的避難所,因為他們「太平庸又太懶惰」,以致無法完成對繪畫的「學習」。波特萊爾痛斥將攝影當偶像一樣崇拜的傻子以及這種集體性的瘋狂,尤其是這個新寵的虛榮做作。說攝影取代繪畫簡直荒謬,就像在說印刷術將取代文學一樣。波特萊爾給了攝影一個最低下的定位:「繪畫的僕人」。當時畫壇很害怕攝影,約有二十位畫家,包括新古典主義畫家安格爾和法國國家美術學院的創辦人兼主席沙瓦納在內,他們共同簽署了一份宣言,要求國家保護並援助他們,以對抗攝影成為藝術的另類潮流。另一方面,比那些畫家年輕許多的自然主義作家左拉,卻好像與保護藝術的觀點相去甚遠,他不僅平時很喜歡拍照,會為小說中要描寫的地點拍照供參考,還指出只有將某事物拍攝下來,才能真正看清楚它。

布列松進入攝影界時,攝影剛好有了兩項突破:對專業攝影師來說,這是獲取資訊的媒介;對業餘人士來說,這是一項有趣的愛好。各界對攝影的地位仍然爭論不休,近半個世紀以來,相關的言論和文章都未能平息爭論。有個三十三歲的匈牙利難民,名叫布拉塞,他用福格特倫德相機拍攝街上的塗鴉,剛剛出版第一本攝影集《夜巴黎》。

許多著名的攝影家從未忘記素描、繪畫和雕塑訓練給與他們的幫助。至於布列松,他有一句個人名言是這樣說的:「一個人在攝影時就是在做畫。」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9
    $110
  2. 二手書
    55
    $210
  3. 新書
    66
    $252
  4. 新書
    85
    $323
  5. 新書
    9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