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在台灣有,有多少家工廠不見了,你知道嗎?
而那些工人都到哪裡去了?
不管是大歷史還是小人物,當你回首凝視用心關注,
都可以找到和自己的連接點。
五一勞動節前夕出版(2007)的「前輩勞動者紀念冊-士紙老工人老照片圖文故事集」,就是希望可以提供一個同在台灣工業化社會轉變,小人物圖畫故事版的小書本。
士林紙廠是1918年,大正七年設立的台灣第一家機械造紙廠,經過日資、公營,以及為了配合「耕者有其田」政策,釋出公股交換土地,士林紙廠轉為私營,成為陳朝傳家族企,也是陳成為萬海航運集團的重要基石。1998年12月,士林紙廠在一張公告下無預警宣布關廠,見證台灣造紙歷史的老廠一朝成為過往。而書裡要講的不是台灣紙業歷史,或是士林紙廠的產業功績,而是在裡面工作長達35~22年的工人的小故事。
「阮厝就在士林國小裡面,就在紙會社(士紙)旁邊,士紙要把「蘭克夏」的火鼎運送進來,真的是好盛大的工夫,前面用「牛磨」,像古時候牛拖磨的那個滑輪軸,用巨繩索往前拉,火鼎放在平的木台上,下面有粗的枕木往前滾,然後人要把最後面的木塊移到最前面墊在下面,一步一步往前移,真的好大,那個火鼎太大一座了!趁著晚上路上沒有車才能搬,大家都出來看。」
已經71歲的連福說起小時候,還是日本時代,看到士紙載運巨型火鼎(鍋爐)的盛況,都還是巨細靡遺。而當時還是小孩子的他,應該不會想到自己會在士紙做了35年,而且是從最辛苦的擔搬煤炭,一天薪水26元開始做起。退休之後要跟公司打官司,因為士紙一直都是短發工人退休金。連福是官司打得最久損失最多的那一批。這群工人沒未有出現控訴的姿態,但是,只要是人都會知道陳老闆的經營之道是什麼。而這些都不會出現在公司任何的官方文件或是豐功偉業歷史裡。
13歲就到士紙工作的憶如,剛進紙廠的整理間工作,腳下還要墊著木盒子,年幼天真搞不清是在工作還是在玩的她,把應該蓋在不合格紙的「加強」章子印滿了自己小小的手和臉,成為下班時大家取笑的小調皮。但是「恰北北」的個性說起勞動現場的爭執,還是力道十足:
「抄紙機的人偷偷延長「下紙」的時間,本來應該是50分鐘下一次,可是他們為了偷睡或是偷懶,把下紙的時間延長成60分鐘,你不要小看這10分鐘的紙量,很驚人耶,本來50分鐘的紙量我們可以墊腳尖,或是把手舉高就可以把紙搬下來,60分鐘紙的產量的高度我們根本搆不著,就只好找椅子墊腳,這樣工作就很麻煩很不方便,所以當然一定吵!」
但怎麼聽,都不是自私計較的私人恩怨,而緊緊相牽連的勞動關係。這些勞動交陪的老朋友說起話直來直往,關心彼此了解每個人的習性。這樣緊密的勞動關係,已非現在疏離的上班族、派遺勞動者可以想像。
在書裡有十一個老員工的故事,他們都用自己的語言見證了士紙的存在,即便現已經成為廢墟廠房,他們也用自己的照片展示了自己的青春與勞動的身形,這是他們生命重要的存在。
我從2006年6月開始訪談這些老員工,這距離士林紙廠關廠已經八年又四個月的時間,是一個小孩唸完小學,升國中準備考高中基測;是工人好好工作可以領100個月的薪水,是結算退休金時的17個基數的退休金;是3300個日子;是讓士林紙廠裡蘆葦長得比人高的時間……
我看著這些恣意生長的蘆葦一個裡話故事閃過,國王可以威脅理髮匠的性命,不可以說出國王有長長的驢耳朵,但是他無法禁止蘆葦隨著風而逸的真相:「國王有長長的驢耳朵~國王有長長的……」老闆可以關閉和摧毀了工廠和機具,但是屬於工人的故事還是可以流傳。即便那是無人知曉的工人身形,但只要有體驗過勞動的滋味,和探索前輩生命的後繼者,凝視與省思,小人物也可以映照出大歷史。
郭明珠(本書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