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停滯:全球經濟陷入漸凍,如何擺脫困局?
- 作者:泰勒.柯文
- 原文作者:Tyler Cowen
- 譯者:沈大白
- 出版社:早安財經
- 出版日期:2012-08-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613518
- ISBN13:9789866613517
- 裝訂:平裝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全球最火紅經濟學家!最震撼的趨勢大解讀!
假如我們不明白經濟為什麼停滯,如何進步?
2008年,金融海嘯過後,世人發現《大債時代》的真相
2012年,《大停滯》將為你揭開不再成長的未來──
拿掉電腦,拔掉網路,我們的經濟還剩下什麼?
全球剛經歷了大蕭條以來最嚴重金融危機,
大家原本以為,只要危機過去,一切都能恢復原狀,
失業率恢復正常,薪資可望上揚。
錯了!失業問題,薪資低迷,麻煩恐怕遠比你想像中複雜與悲觀!
本書作者泰勒.柯文,與克魯曼並列全球人氣最高的經濟學家,
這部簡潔有力的作品中,點出了一個遠較金融危機更令人驚駭的事實:
其實從1970年代開始,你我的平均薪資就已經出現大停滯!
而且柯文警告:這場長達數十年之久的「經濟大停滯」,還沒結束!
因為,全球經濟已經來到空氣稀薄的「科技高原」──
科技創新腳步放慢,所帶來的經濟果實早已不再甜美!
該怎麼做,才能讓我們的未來,能再度擁有甜美又豐盛的果實呢?
這本書,就是他引爆經濟學界熱烈討論的建議…
作者簡介
泰勒.柯文 Tyler Cowen
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目前任教於喬治梅森大學,並主持該校知名智庫Mercatus Center。
他的超高人氣部落格,在全美經濟類點閱率的排行榜上高居第二位,遠遠超過克魯曼在《紐約時報》的部落格(第三名),以及《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李維特的部落格(第五名)。
柯文是當今經濟學界少見的天才。三歲就愛看書;十五歲贏得紐澤西州西洋棋冠軍;十九歲發表經濟學論文。目前為止,已經寫過15本書,是美國學界最肯定的經濟學大師之一。
《彭博商業週刊》稱他為「美國最炙手可熱的經濟學家」,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也選他為過去十年「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更多相關報導請搜尋Tyler Cowen。
譯者簡介
沈大白
資深譯者、自由撰稿人,譯有多部作品。
黃春興推薦序
我們同樣忘了栽種新果林
劉孟奇推薦序
清醒面對嚴酷事實吧
朱雲鵬推薦序
觀點簡潔有力,台灣可以借鏡
吳惠林推薦序
苦日子,何時休?
綠角推薦序
當科技不再大躍進
朱敬一導讀
一本有趣的書:不同觀點,大膽假設
全球中文版作者序
是該覺醒的時候了
第一章 在光禿禿的科技高原上
--從土地到科技,我們還剩下什麼?
第二章 所謂的新經濟時代
--賺的錢,花到哪去了?
第三章 有網路好棒,真的嗎?
--消失了的價格、產能與利潤
第四章 好料,都被撈走了
--難怪政府老在挨罵
第五章 下一場金融危機
--銀行家、博物館董事,以及你和我
第六章 我們能擺脫困局嗎?
--用理性與科學迎向未來
推薦序一
獨特的觀點,能否給台灣啟示?我們同樣忘了栽種新的果林
文化新秀常以驚豔的論述掀起話題,泰勒.柯文就是一個典範。
他在2002年出版《創造性解構》(Creative Destruction)時,就曾引爆「全球化能推動在地文化多樣化」的爭議。最近,柯文的新著《大停滯》(The Great Stagnation),也被《紐約時報》稱為「今年非文學類中被討論最多的一部著作。」《經濟學人》也認為該書「巨大地改變了人們對過去三十年的理解。」
對過去三十年不斷出現的經濟危機,已有太多的知名專家與學者,如克魯曼(Paul Krugman)、魯比尼(Nouriel Roubin)、薩克斯(Jeffrey Sachs)等,提出各種的經濟解釋和總體政策藥方。但是,經濟情勢繼續震盪,日益惡化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更像「大停滯」的前兆。
這次,柯文又在這本新書中提出了獨特的觀點:「也許你已經懶得談金融危機了。你聽夠太多關於衍生性金融商品、聯準會所犯的錯誤、腐敗的銀行家、失控的房貸業者、可惡的肥貓…。但我們要問的是:為什麼我們會在同一時間內,犯下這麼多的錯誤?…答案可以歸納為這句話:我們以為自己還像過去一樣富有。」
柯文認為,美國從十七世紀以來,就擁有廣闊的土地、大量的移民、威力驚人的新科技等先天條件。他稱這些為「垂得低低的果子」,比喻美國要發展經濟並不需要太辛苦,只要伸手去摘取那些低垂的果子。但四十年來,低垂的果子都被採光了,追求經濟成長的成本愈來愈高,已經走到樹木早已光禿禿的「科技高原」上。可是,「我們還假裝果子仍在」。
「垂得低低的果子」和「科技高原」的比喻及描述,清晰、明確又簡潔地傳達了柯文的論述要旨,應是這本新書成功行銷的關鍵。另一方面,這兩個詞彙都允許個人的任意想像和寬廣的延伸空間,這也是吸引專家學者參與討論的原因。對柯文自己而言,在果子低垂的年代,「政府會有很多的實質資源可利用,也會有很多的方法讓人民感到快樂——例如給人民更多利多政策。」但是,當今天的局面已經不再如前,而我們還假裝果子仍在,結果就是「陷入財政泥淖中,為了償還醫療保險、社會福利與舉債利息而疲於奔命。」
在果子低垂的年代,人們只要願意生產,就能賺得可觀的利潤(與薪資),可供消費,甚至浪費。消費與浪費都不是問題,問題在於:美國是否還有垂得低低的果子?
這讓人反省:為何美國在七十年代前擁有那麼多低垂的果子,之後卻被採光了呢?答案很清楚,就是:人們因長期習慣於伸手就能摘取低垂的果子,變得短視和不勞而獲,忘了繼續栽培新的果林。柯文將這一習慣養成的責任指向政府部門,如教育、醫療等都「沒有面對市場的嚴格檢驗」,因而失去競爭力和利潤,也隨之失去了創新。對於只摘而無培育的缺失,就得亡羊補牢,勤於栽種果林。然而,廣闊的土地和大量的移民已經不可能再重新出現,唯一能栽種的就剩科技的發展。
柯文討論的是美國,但其論述並無地域限制。美國當前的幾項困境,如財政負擔、失業率、科技發展停滯、教育效能不彰等,哪項不也嚴重地困擾著馬英九總統的第二任期?過去三十年,美國只顧採摘果實,卻忘了栽培新的果林。過去三十年,台灣也充分利用科技優勢,發展了筆記型電腦和IC產業。但這些果實也快被採光了,我們也同樣忘了栽種新的果林。沒有新的果實,經濟也就停滯下來。
除了土地、人力和科技外,柯文也提到勉強可算是低垂果實的「性別與種族的歧視」。將這一點用於台灣,那就是:我們必須改善對外籍配偶和外籍人士在就業上的種種歧視,即使這低垂的果實不多,也是我們的優勢條件。
當然,科技是經濟成長的最後保障。摩爾定律給了我們信心:若能集全球科技菁英於同一產業,人類有能力在一年半內將技術提升一倍。如果摩爾定律無法持續,必定是科學教育出了問題。我們正熱烈地爭論十二年國教,希望讓每個孩子都能快樂地上學。但是,十二年國教能否提升他們的教育素質,能否讓他們的未來生活更富裕和快樂?柯文失望地回顧了美國的十二年國教,這能否給台灣提供一點兒啟示?
黃春興
(本文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推薦序二
當科技不再大躍進,不規律的創新
一個新興國家,可以引入成熟科技、推廣教育、開發資源,提高人口生產力,大幅度推動經濟發展。過去,美國就曾經是一個新興國家。不僅如此,過去300年在新科技的普及與發明上,美國也居於領先地位。
這就是作者書中所指的「低垂的果實」──國家似乎不必太費力,就可以達到的經濟成長。美國也以傲人的經濟成長,在立國300年後,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
但當這些方法都已經用罄,科技也沒有過去的重大進展時,那會如何呢?
○科技大躍進,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我們常以為近代科技不斷進步,但實際上,這本書提醒我們:科技大躍進的時代已經是近兩世紀前的事。19世紀火車的普及,將過去需要十幾天的陸上旅行變成一天可達的行程。1837年電報的出現,將過去最多只能和馬一樣快的資訊傳播,變成幾乎可以即時傳達。一個19世紀初期的人,到了19世紀中葉,他會發現世界已經完全不同。但1970年代的人到了現在,恐怕不會覺得有那麼多令人瞠目結舌的新發明。
在不以人口增多帶動成長的前題下,經濟成長率追根究底,就是每人每小時產出的增長。簡言之,就是效率的提升。
要讓人能在一樣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科技創新。
藉由科技,將每一個人每一工時所能創造的產出提升。這就是科技進步何以能推動經濟成長的原因。
美國1960年代,一位工人的平均產能是南北戰爭時代的五倍。不是因為20世紀的工人比較強壯、比較聰明,而且因為現代工人手上有更好的科技與工具。
○學習與低成長共處
但是,本書作者指出:重大新科技的發明,已經進入一個遲緩的階段。連帶的,也使經濟成長停滯不前。
低成長,會帶來許多衍生問題。對一個已經習慣於過去經濟成功的國家,這使其政府與人民,都產生一些過度樂觀的行為。怎麼辦?
作者認為,要與低成長共處,或許美國還有需要向日本學習的地方。
或許誠如作者所說,近年的科技進展已不如發明電燈泡、發現抗生素的年代,讓人有向前跨一大步的感覺。但科技進展常呈現不規律的形態,時而快速,時而停滯。許多重大發明,都是沒有事先規劃的。從來不會有一張紙,上面寫著,十年後發明電燈,或是五年後發現抗生素;天底下沒有這樣的計畫,但這些劃時代的創舉,就這樣突然出現了。
因此,即便今天已開發國家受限與科技的進步速度,但對於未來,我樂觀的相信,或許仍有現在意想不到的重大進展,正在等著我們。
綠角
(本文作者為知名財經部落格作家)
作者序
致讀者,寫在本書之前,該是覺醒的時候了
為什麼我們的經濟動能幾乎全面熄火?
對於未來,我們能有什麼樣的期待?
很高興,有機會把這本《大停滯》介紹給繁體中文版的讀者。
我認為,西方國家再度面臨了信心危機。對於如何重新點燃經濟引擎,歐元區中大部分國家其實毫無頭緒,它們正在經濟崩潰的邊緣上,一場大型的金融危機迫在眼前。例如西班牙,在這本書出版時,失業率已經高達二十五%,零售業也被打回到二十年前的規模。希臘,就更不必說了。
至於美國,雖然看起來穩定得多,但實在算不上有什麼好表現。好不容易擺脫了衰退,卻仍然陷在緩慢的經濟成長之中,就業市場甚至連復甦都談不上。
大家都知道,我們經濟裡的許多動力已經消失,卻搞不清楚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英國的狀況也是如此。這段期間以來,加拿大與澳洲,算是兩個經濟上的贏家。然而,不妨看看它們成功的原因──把天然資源賣給中國以及其他開發中國家。除了這點以外,這兩個國家其他產業的生產力不是陷入停滯,就是早已大不如前。
撇開西方國家不談,看看日本。日本陷入明顯的停滯,已經有二十年之久,而且直到今天都看不到景氣回春的明顯訊號,終有一日,高築的債台會再也撐不住。在經濟上,日本看來也失去了對自己的信心。
過去十年來,我們倒是能看到許多開發中國家出現「追趕型成長」,但那些被追著的先進國家,表現卻令人失望。
○拿掉電腦,拔掉網路,我們的經濟還剩下什麼?
我在這本書裡,將上述現象稱為「新常態」。我嘗試提出一個架構,讓大家理解為什麼世界會走到今天這步田地。
簡單說,是因為西方的科技進步速度放慢了──至少與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前半相較,慢了許多。拿我奶奶來說,她出生於一九○五年,在她人生的前五十年當中,就目睹了許多驚人的改變,例如汽車、電力、收音機、抽水馬桶到抗生素等等;而我自己的人生前五十年,卻只看到溫和的改變。從科技的角度來看,今天的我們,還是會很熟悉一九六○年代的時空。
我們今天之所以會覺得有很多創新,主要是因為電腦、網際網路與智慧型手機的出現。但除此之外,其實經濟裡的其他領域,已經停滯了很多年;今天,全球經濟裡仍保持創新活力的產業,只剩下很少了。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想要開創新一波的經濟革命,是非常困難的。沒錯,藉由電腦,我們目睹了一場資訊革命,但我們──至少以美國而言──生活中的其他基本配備,拿今天跟過去數十年相較,老實說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頓時間,我們今天不得不承認:經濟成長真的是有極限的。倘若回到過去的年代,這種極限,是人們不可能理解的。
我無意在這篇自序中,陳述整本書的觀點。但我想藉由這本書,向大家解釋我們的經濟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西方國家──還有日本──的經濟動能幾乎全面熄火?對於經濟的未來,我們又能有什麼樣的期待?
我希望讀完之後會喜歡這本書,並激發你的思考,讓自己稍微有點警惕。該是覺醒的時候了。
泰勒.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