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動人的故事和會說故事的人
故事如人,動人的故事,必定出自一個會說故事的人。至於這個人,隨著年齡的不同,個性的差異,經歷的豐窳,都影響著故事的滋味。
沒想到,正治兄退休之後,仍然無法忘懷孩子,重新拿起筆來,為他們寫下一則則動人的故事。成熟筆墨和不可取代的豐富經歷,都使得故事悅耳動聽;這是多少日子眼眸的四季,與多少日子耳畔的哭笑,累積而成。這些歲月滋味,透過筆墨,慢慢的,輕輕的,為孩子寫下這溫暖動人的故事,實在是孩子的福祉。
相信每個人寫作都有原因。小學生寫作,是為了練習語言的使用,等到年紀大了些,寫作變成一種工具,是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渴望;老了寫作,是為了紀錄,留下自己生命過程當中點滴見證,也提供給後輩一些生活態度。
正治兄是後者。他曾經當過小學老師,後來成為大學教授,無論對於兒童文學的教學經驗,或者文史理論,駕輕就熟。累積這麼多的材料,又精熟各方技法,火侯調配已經不成問題,退休沒了後顧之憂,為孩子寫故事,正是時候。
《新猴王》可以說是由一篇篇的小故事串成,每則裡面都蘊藏課題,新猴王如何運用智慧,幫助猴群解決問題,度過難關。這是這些故事好看之處。正治兄選擇把多年所得的智慧,逐一展開在這些故事之中,裡面有著擔心,有著呵護,有著指教,有著正治兄對於人生的態度與精神。
從故事當中,可以發現作者的溫暖。例如有一篇透過新猴王聰聰的口中,苦口婆心的鼓勵運動的重要,鼓吹「全民健康基本功」:揉揉鼻子,搓搓耳朵,摸摸臉龐,梳梳頭。揉揉肚子,提提肛門,轉轉眼睛,踢踢雙腳身體好。這是作者把每個讀者都當作自己的孩子,擔心他們健康,擔心他們幸福的叮嚀。
相較於《西遊記》中的猴王孫悟空,《新猴王》的猴王聰聰,少了輕浮與惡作劇,反而多了睿智與穩重,這可能與正治兄的個性有關。每當遇到難關,透過聰聰對於事情的理解與剖析,總是能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告訴讀者,天下沒有無法解決的困難,只要靜心下來透徹問題,就能找到問題的答案。
這些故事,也讓我發覺,雖然已經是頭髮花白的他,竟然如此童心未泯。透過故事,我品嚐到童心的鮮活滋味,和一股歲月的餘味。
◎林文寶(台東大學榮譽教授)
作者序
哪兒還有猴王的故事
我讀國小四年級(一九五四年)的時候,接觸到專供兒童閱讀,每月出版一期的《學友》雜誌。這雜誌是由彭震球教授和王詩琅名作家主編的綜合性月刊。三十二開本,每一期約二百頁,內容有連載小說、童話、漫畫、人物傳記、科學知識、時事等等。當時我拿到這本雜誌,最急著翻看的是陳定國先生的長篇連載漫畫《西遊記》。
《西遊記》裡最吸引人注意的就是孫悟空。從孫悟空的出生到當了花果山水濂洞的猴王,接著到海外求神仙學到七十二變,然後大鬧龍宮、閻羅殿、天宮,表現了他有才氣卻桀傲不馴的特性。後來被如來佛壓在五行山靜養五百年,悟出做「人」的道理,接著保護唐三藏到西天取經,一路大戰牛魔王、金角、銀角大王、蜘蛛精等等,歷經八十一難,終於完成取經任務,獲得正果。這些曲折、神幻的故事,風靡了當時我們這些兒童。我常想:哪兒還有猴王的故事可看呢?
我十八歲從新竹師範畢業後到國小當老師。由於教學的需要,除了講故事給學生聽,大力推介兒童讀物外,我也投入兒童文學的創作,陸續寫了一些童話、故事給兒童看。在這些童話、故事中,我常以猴子為主角。這除了因為從小喜愛孫悟空的角色外,也因為猴子像人一樣的聰明。當時我想,我是否也可以寫一篇像《西遊記》中猴王孫悟空的迷人故事,讓兒童愛不釋手呢?
後來我離開小學到大學去任教。任教期間,為了教學和升等,幾乎都忙著讀書和撰寫學術論文,沒有多少時間兼顧創作。近幾年我退休了,終於比較有時間從事創作,於是開始撰寫新猴王故事。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文學思潮。去年六月我開始構思猴王故事,我不想把猴王寫成變化多端、神通廣大的神話性人物,因為兒童已有《西遊記》可以看了;我把猴王安排在現代的社會裡,拋棄以武力搶奪國王寶座的傳統,盡情的讓他如何運用智慧統御群猴,讓群猴過著安樂的生活。希望新的猴王故事,具有現代社會的特色,屬於現代的童話。
全篇的寫作,像《西遊記》的結構一樣,採用「包孕法」,大故事中包小故事。大故事中,安排富有智慧的猴子聰聰被推為新猴王,群猴給他一年的考驗時間;小故事裡,安排各種問題,看他如何帶領大家度過這些難關。在故事中,雖然刻畫的是猴王的機智、民主素養和愛民如子的個性,但是肯深入思考的孩子,還可以發現故事中隱藏了許多對孩子們有益的寶。
謝謝幼獅文化公司的劉淑華總編輯、林泊瑜主編及其他工作先生、小姐為本書的誕生付出的精力和時間,也謝謝為本書精心插畫的蔡嘉驊先生,更謝謝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的好友林文寶教授的賜序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