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莊子.孫子(2版)

老子.莊子.孫子(2版)
定價:300
NT $ 49 ~ 315
  • 作者:陳文德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2012-04-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3269570
  • ISBN13:9789573269571
  • 裝訂:精裝 / 32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版
 

內容簡介

  本書的架構,是以《老子》為主,但為了讓讀者在實務經營上可有更多具體應用的參考,以能用柔弱之道對付剛強的力量,特將同樣精神上,也是以宇宙物理學角度來討論競爭力學的《孫子兵法》,相互比較印證,以提升這部作品的實用價值。

  另外,談到老子,就不得不同時說到莊子,他的學說和老子同被稱為老莊哲學。莊子的學問淵博,幾乎各種學派、天下萬物的知識,無不涉及,卻又反對知識,以老子的順其自然為精神,著作有十餘萬言,但大多以寓言故事的方式表達。

  本書將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主,配以《孫子兵法》的力學運用及莊子天地一體的透視力,共同來探索人類混亂、愚蠢的真相,也讓我們以最自然的能量,跳出人類即將發生的大災難。

  為什麼柔足以克剛?如何才能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何中國歷史中唯一被史學家稱為百姓最幸福的朝代,竟然是西漢文景的無為而治?無為真的可以得治嗎?孫子的全國全軍主義真的可能嗎?只有讓讀者自己領會了。

作者簡介

陳文德(1946-2010)

  台北市人,1946年生,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後赴日本愛育醫院、筑波大學潛修幼教。曾任聯廣公司經理,台視、中視製作人,社會大學教授,北京醫科大學感覺統合教室指導人,高雄縣政府顧問,教改會委員,奇德兒幼教科技董事長,創辦八家直營幼兒園,二百餘家教學聯盟。閒暇之餘好讀史。勤於教學研發、寫作及講學,著作等身。他的人生觀是:想做便做,將一切事情「正常化」,以達「無為」的理想。2010年8月25日去世,享壽六十四歲。

 

目錄

□《實用歷史叢書》出版緣起
□編輯室報告
□序言:神龍見首不見尾

第一篇 真理就是那個正在發生的
 1道可道,非常道
 2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老子解〉真正的人是內在的空 / 〈莊子解〉顏淵忘坐,順其自然 / 〈孫子解〉順物理之勢而為
 3曲則全,枉則直
 〈老子解〉完全活在當下 / 〈莊子解〉萬物是不可衡量的 / 〈孫子解〉二進位相對能量
 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老子解〉走出左腦,回歸右腦 / 〈莊子解〉接受自己,順應自然 / 〈孫子解〉激發人類自然潛能
 5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解〉無心插柳柳成蔭 / 〈莊子解〉總想有點努力的人欲 / 〈孫子解〉專心一致在當下
 6道生一,一生二
 〈老子解〉對自然的臣服 / 〈莊子解〉和大自然合一 / 〈孫子解〉求全:不戰而屈人之兵

第二篇 人心是唯一的失序
 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老子解〉相反者其實相依 / 〈莊子解〉探索、了解、超越存在的因果 / 〈孫子解〉輸贏是純物理學
 2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老子解〉真理沒上下,無寵辱 / 〈莊子解〉困危不驚,寵辱不惑 / 〈孫子解〉無智名,無勇功
 3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老子解〉左腦止息,右腦感受 / 〈莊子解〉天地是熔爐,造化是鐵匠 / 〈孫子解〉能量無法刻意操作
 4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老子解〉怎麼發生便怎麼接受 / 〈莊子解〉無思、無想、無念 / 〈孫子解〉無形無聲,無所不為
 5下士聞道,大笑之
 〈老子解〉無形、無色、無味、無相 / 〈莊子解〉無視,無聽,無嗅,無言 / 〈孫子解〉天二地五,無窮無盡
 6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老子解〉從加法到減法 / 〈莊子解〉大道一片渾沌 / 〈孫子解〉讓能量自然爆發

第三篇 能量的常動與突變
 1反者道之動
 〈老子解〉回到無才能無所不在 / 〈莊子解〉取空取無,守柔守拙 / 〈孫子解〉沒有模式,沒有自我
 2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老子解〉動能靜能的自然互動 / 〈莊子解〉莊周之異於惠施 / 〈孫子解〉平常心,令素行
 3致虛極,守靜篤
 〈老子解〉靜才是生命的起源 / 〈莊子解〉死是在大自然的臥室中安息 / 〈孫子解〉奇正相生,動靜互用
 4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老子解〉無關陰謀,純屬物理 / 〈莊子解〉沒有用的用處 / 〈孫子解〉始如處女,後如脫兔
 5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老子解〉只有一才是真理 / 〈莊子解〉清醒的活在大自然中 / 〈孫子解〉用兵的神妙之處
 6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老子解〉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 〈莊子解〉用無心達成無的境界 / 〈孫子解〉勢:能量的爆發

第四篇 強弱角色的互動
 1治大國若烹小鮮
 〈老子解〉人類的愚蠢與執迷 / 〈莊子解〉澤及萬物,百姓不覺 / 〈孫子解〉競爭的上策與下策
 2大國者下流,天下之牝
 〈老子解〉謙下力量大 / 〈莊子解〉執著、理想,蠢之又蠢 / 〈孫子解〉利與害是物理學
 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老子解〉天地生殺自有道 / 〈莊子解〉人在自然下,不得不低頭 / 〈孫子解〉安國全軍之道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解〉真理只在寧靜中 / 〈莊子解〉有道者唯自然 / 〈孫子解〉順從自然的秩序
 5人之生也柔弱
 〈老子解〉最柔弱的生命力最堅強 / 〈莊子解〉最無用的也須保持警覺 / 〈孫子解〉以拙勝巧,寧速勿久
 6勇於敢者殺
 〈老子解〉生也喜悅,死也超脫 / 〈莊子解〉有心則不自然 / 〈孫子解〉良將善用反作用力

第五篇 面對衝突的智慧
 1水善利於萬物而不爭
 〈老子解〉懂水性的人最有智慧 / 〈莊子解〉善用自然力量的智慧 / 〈孫子解〉競爭要重現實
 2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老子解〉柔能克剛是真理 / 〈莊子解〉思考是唯一的大夢 / 〈孫子解〉不爭的謀攻策略
 3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
 〈老子解〉實盈則溢,有容乃大 / 〈莊子解〉失本性者,自然之賊 / 〈孫子解〉科學化的評估
 4善戰者,不怒
 〈老子解〉不生氣,何需忍 / 〈莊子解〉無我則一切自然 / 〈孫子解〉至善原則結合現實主義
 5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老子解〉喋喋不休,自找麻煩 / 〈莊子解〉巧智適足以亂天下 / 〈孫子解〉大將的素養
 6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老子解〉百姓心便是整體心 / 〈莊子解〉游刃解牛的養生之道 / 〈孫子解〉用兵的最高境界

□後記:天公疼憨人,弱者有福氣

 

神龍見首不見尾

  中國遠古的歷史中,傳說有兩位超級大智慧人物,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司馬遷在編著《史記》時,也無法找到有關他們更多的資料,只各自紀錄下一段小故事。但他們卻也各自留下一部震古鑠今的偉大著作,古今中外億萬人讀過這兩部作品,對作者卻了解得少之又少。

  這兩個人,一位是老子,以《道德經》一書成為東方哲學的代表;一位是孫武,以《孫子兵法》一書成為世所公認最偉大的經典戰爭論。

  一個以陰柔處世為精神,一個討論競爭力的精髓,看似相反,其實他們都是以宇宙物理的數理邏輯作為立論的根本,甚至他們的出身背景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自隱無名一老子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

  既然以「自隱無名」為人生目標,姓名的正確與否並不重要,《史記》中的資料或許只是民間傳說,老子是否真的叫李耳或李聃,眾說紛紜,猜測不已。有人認為老子長壽,耳朵特別長,故以「耳」稱之;至於聃,漢代的大儒學家鄭玄便主張,古代以長壽者稱「聃」。可見「耳」或「聃」,也不見得真的是老子的「名」和「字」。

  對老子這種主張「名可名非常名」的人,名字一點也不重要,因為耳朵長,叫他李耳,或因為年紀大,叫他老聃,似乎都可以。連是不是姓李,其實也不重要,老子自己都不在乎,想認識老子的人,對這件事的真偽對錯,似乎也不用太在意。甚至有人認為根本沒有老子這個人,但只要《道德經》這本書真實存在,其中的道理真有價值,誰寫的重要嗎?

  《史記》中比較確定的,老子似乎是楚國人。

  楚國原本不屬中原文化,與周王朝可真是名副其實的「兩國論」,隔著黃河南北對峙。不過,楚國可是大得很,中原諸侯全加起來的版圖,不過與它不相上下。特別是春秋晚期,楚國更併吞了中原南區不少的小國。

  《史記》上記載: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又是苦,又是厲,其中必有玄機。

  《地理志》記載:苦縣屬於陳國。陳國是界於楚國和中原邊界的小國,位於中原的東南方,蔡國的正上方,大約是現在河南省和江蘇省的交界。河南地區水患嚴重,特別是黃河下游地區,是否因此有「苦」「厲」之稱?加上春秋晚年,楚國爭霸中原,陳、蔡都是必經之地,更使這個地方兵禍連連。總之,老子是生長在一個天時地利人和都非常不佳的地方。

  孔子曾在陳國絕糧,可見在老子的時代,陳國仍然是存在的。所以,老子後來雖被歸為楚國人,其實他的人生哲理並不能算是楚文明。

  陳國是舜的嫡傳後代的封地,雖說舜曾娶帝堯之女,但依當時已是父權社會判斷,陳國應和虞舜相同,屬於鳥圖騰部族的後代。日後,黃老學說也在齊國落地生根,相信與鳥圖騰族的血統文明有關。

  鳥圖騰族文明發展最早,加上一向以商業為主流文明,見識廣博而開放,又承襲商王朝為共主三百多年的威勢,教育文化程度也較高,很多思想家都發源於這個部族,包括孔子、孟子、莊子和孫子。老子一定也受到相當程度的教育,否則不會有資格出任周王室圖書館的管理員。

  老子的學說主張返璞歸真,有人認為他是反知識的,其實他反對的是人類思考的知識,他直接洞識宇宙的物理動能,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事的真理絕不離宇宙物理法則,《道德經》的〈上篇〉是以宇宙物理來觀察人事互動原理,〈下篇〉則以地球的物理學來說明人事互動的現象,他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嚴謹的宇宙物理學家。

  知識是人類的思考,人類的思考常背離物理真相,所以老子主張不要有知識,無大腦的思考,反而會更接近真理,這和佛陀的法言是相當雷同的。

  其實鳥圖騰族的文明,大多接近宇宙自然的徹底洞識,齊國便是兵法的發源地,從早年的司馬法、姜太公兵法、孫武、孫臏,甚至戰國流行的鬼谷子兵法也發源於齊地。特別是《孫子兵法》更徹底講究物理的力學,「廟算多者勝」「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即使最高目標「不戰而屈人之兵」「古之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也在摒除人類思考,以達成自然力量的原理。

  兵法是方法論,老子則是本質論。兵法最後仍訴諸競爭,要勝過對方,老子雖主張以柔弱勝剛強,但他講的是能量的互動而已,基本上生命並無輸贏,甚至無所謂的積極和消極,接受並警覺洞識自然的力量,便是真正的無為。

  《史記》採取當時的傳說,老子活到一百六十餘歲或二百歲,司馬遷稱讚他善於「脩道而養壽」也。這種說法雖不可信,但以較明確的資料考證,老子的確是個人瑞,至少有九十歲,說他活到一百多歲,也是可能的。

留字五千言,澤被三千年

  老子《道德經》據傳寫在他出關的前夕,那時候,他已經非常、非常的老了,但頭腦和思路仍然是十分清晰。

  老子的確是一位偉大的超級智者。

  在《史記》中,老子唯一留下的具體談話,是接受孔子訪問,並和他對談的那一段。接下來,便是他見周王室日衰,乃辭職離去,在出周王朝直轄區的邊界關口時,關令尹喜強留之,並表示:「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著書《道德經》上下篇共五千餘言後離去,不知其所終。

  孔子問禮於老子,到底是什麼時候,眾說紛紜,但以古書記載的資料來看,應發生在孔子仕魯期間,這時候孔子已經是名聞天下的學者政治家了!

  《史記.老子列傳》記載:「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孔子世家〉則記載:「魯南宮敬叔與孔子同適周,蓋見老子云。」

  《莊子.天運篇》:「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莊子?天道篇》:「孔子西藏書於周室。子路謀曰:『由(子路名)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

  《禮記.曾子問篇》:「孔子曰:『昔者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聽變。』」(以前我曾經協助老聃處理鄉里中的喪事,正好在下棺埋葬時,發生日蝕,老聃告訴我:「孔丘啊!我們將棺木暫時放在路旁,大家也先停止哭泣,注意看這個天象的變化啊!」)

  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大致可確定,孔子的確見過老子,介紹人可能是孔門大弟子子路(仲由),這對孔子和孔子子弟都是件大事,孔子的確也深受老子言談的影響,還將他的心得告訴自己的接班人曾子。這兩個大人物的會面,也使中華南北文化迸出火花。

  有關孔子見老子的情形,從〈孔子世家〉和〈老子列傳〉中加以整理,大致情形如下:

  自從三十歲自創私塾,有教無類的孔子一直拒絕出任官職,一直到魯定公九年,才被聘為中都宰(首都市長),一年後由中都宰為司空(法務部長),由司空為大司寇(司法院長)。

  孔子時年五十,莊子記載孔子五十一歲見老子,應該是可靠的。老子比孔子至少多出二十餘歲;換句話說,老子此時垂垂老矣了。

  孔子這時候已名滿天下,不但在魯國出任大官,各國諸侯君王也不時邀請他前往講學拜訪,各方學者更常前來請益,年輕的知識分子也拜他為師,並以身為孔門弟子為榮。孔子可以說得上是全中國公認最有學問、最有智慧的人。

  老子則沒沒無聞,他是周王室國家圖書館的管理員,除了同事和入門子弟外,幾乎沒有人認識他。

  雖然自稱五十而知天命,但知識和思想都已相當成熟的孔子並不快樂,對生命也有很多的疑惑,他一定也感覺到,他的知識對他人或許有用,對自己卻無法達成什麼。如同現代的專家,對別人有幫助,對自己卻常幫不上忙。

  因此孔子派出大弟子等多人,祕密尋訪,想找一個可以真正幫助他的智者,一般的知識分子和學者都不行,他們都還需要他的幫忙,怎幫得了自己?但孔子相信,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在浩瀚的世界中,一定隱藏有某些不為人知的智者。

  有一天,常常四處走動的大弟子子路,帶回來一個訊息,有一位在周王室幹了數十年的老管理員,沒有人知道他真正的名字,只知道他很老很老了,所以稱他為老子。

  他到底多大歲數?哪個地方的人?做過什麼事?他的學門是什麼?沒有人知道。認識他的人不多,只有獨具慧眼的人才曉得有這號人物,他的存在顯然只為了極少數人,如此的平凡,如此的不知名,只有世間少見的智者才能認出他。

「老子是條神龍」

  聽到有這麼一個人,孔子便想盡辦法找理由去會見他。雖然本身也是高級知識分子,但孔子的心胸還算開敞,何況自己的確也有很多無法了解的煩惱,有待探討。看到老子時,孔子立刻覺察到這個人有偉大的悟性,是心智完整的天才,可以感覺他確實有某種東西,卻又那麼的模糊、神祕、不可捉摸。他看來十分平凡,但可以感到在平凡的外殼裡面,有個最不平凡的存在,有某些東西被隱藏著,眼前這個老頭子是座人間罕見的寶山。

  孔子便先問老子,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道德,不是世俗的德性,而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真理?

  老子笑著表示:「只有當我們不道德,才會有追求道德的問題;只有我們缺乏品性,才會想到品性。一個有品性的人,完全不會去在意什麼是品性;一個有道德的人,根本不會去關心道德。所以道德是無法討論和培養的,順其自然便是真正的道德。」

  孔子只好再請教,到底何種禮制最適合這個時代的需要?

  老子答道:「這就是你老是不能放鬆、快樂不起來的主因!你所談論的都是已死的東西,身體和骨頭也腐朽了,只留下一些抽象的文字而已,這些東西都不是活的,根本就沒有任何價值。

  「君子的行為,必須面對當下的情勢,不得其時的制度和想法,將會白忙一場,把自己活活累死。我聽說,好的生意人,財富和所賺的錢都是深藏不露的;真正有道德的人,表面上看來都不顯出聰明或能幹。不必想那麼多,只要去除你的驕氣和欲求、以及外表的尊嚴和虛有的理念,這些對人類是沒有什麼好處的。我能告訴你的,大約只有這些了!」

  孔子被老子的回答震醒了,整個人傻住,魂不守舍地回到車上。

  弟子們都感到非常奇怪,這位在任何場合都能高談闊論的老師,今天怎麼了?他們從未看到孔子如此不安過,甚至有點控制不了情緒,幾乎讓人無法置信。

  孔子緩和一下情緒,說道:「這個人很危險,他是個不可測的深淵,沒有人能夠完全學到像他這樣子。鳥,我知道牠們為什麼能飛;魚,我知道牠們怎麼在水中游;獸,我也知道牠們為何能跑得那麼快。這些雖然神奇,不過既知牠們的技巧,便可以用網罟、用釣餌、用陷阱來抓捕。但老子是一條龍,沒有人知道他是怎麼走的,怎麼飛的,怎麼騰雲駕霧,又能隨時消影藏身。總之,老子是條神龍,是不可知、不可學的!」

  《史記》中的〈老子列傳〉,前後是史實,中間略帶神話,連最善於搜取資料的司馬遷,對他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史記.老子列傳》最後記載道:「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逐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我為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義,五千餘言而去。」

  很多人將這個關設定為函谷關或散關,這實在有很大的可議性。

  散關在歧州陳倉,即今陝西省寶雞縣西南,是陝西進入四川盆地的要道。老子的時代,周王室屬東周,京城在洛陽,離陝西有段很長的距離,何況已近百歲的老子,也沒有任何理由到四川退隱。函谷關當時是否已設立,史料沒有記錄,只是春秋時代,函谷關似屬晉國西北邊防,老子身在洛陽,更沒有任何理由會到那兒去。

  據史料,秦國設立函谷關,為晉獻公十年左右,當時孔子已去世五十二年,孔子活了七十二歲,也就是當時若是活著將是一百二十餘歲,比孔子長約二、三十歲的老子,豈不一百四十餘歲以上了;如果說這種歲數還要到陌生的關中地區去,未免離譜。

  何況老子既是楚國苦縣人,屬陳國的地區,在中原正南方,退隱的老子,不回故鄉,卻跑到當時相當荒蕪、幾近沙漠的地帶,似乎並無任何道理。

  《史記》中的「關」,應解釋為國境邊所設立的大門,不一定在西方或西北,以東周的京城洛陽而言,老子若是回家鄉,或到他熟悉的地方,這個關應該在東方或東南。如果以老子的治世精神,東方的齊國似乎更適合於他的退隱,那麼這個關,也有可能是洛陽東邊的關防。

  「關令尹喜曰」,有人解釋為守關的主管,名字叫做尹喜的,這似乎也相當牽強。

  令尹應屬官名,也是守關的主管官職,「喜」應作高興解釋。也就是說守關的官吏,看到老子來了,非常高興,並強置留之,要請他留下作品。《史記》記載有相當多人的名字,因此對不重要的人名,很少有具體記載。這個關令尹,實在沒有理由花時間考據,相信司馬遷不會在意他名字叫什麼。

  出關這件事,最重要的是老子因而留下這部經典名著,如果沒有這位關令尹,老子之學可能就此失傳。

  也有人認為,現存的《老子》這部書,並非春秋時代的作品,其實這一切的真偽已很難考證了。這部書是否老子親筆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書的內容是否合乎老子的思想及生命習性,是否有益於後人對生命真相的了解。

完完全全地活著

  活到九十餘歲的老子,由於生活及工作都很簡單,也未有世俗的志向,只重修身養性,理解宇宙大自然真理,所以除了每天生活及工作外,他什麼也不想,更不去寫心得,只是完完全全地活著。

  子路能夠找到老子,顯示老子也可能有自己的弟子、門生或景仰者。不過老子絕非「有教無類」,他的門生及熟人一定非常少,因此能夠了解老子的,必然少之又少。他的門生可能帶有較多追求真理的宗教色彩,而非實用的智性教育。

  門生對師父是完全臣服的,他們之間很少需要語言指導,更不必有教材,大自然和實在的生活是唯一的教材,門生只要和老師完全地在一起,吸取他的「存在」,從完全寧靜中體驗老子的學問。

  對有耐心的老門生,或許還沒有問題,但對新加入就完全掌握不到什麼了。因此他們常要求老子寫下一些東西,讓他們能夠自修。但老子總回答,那些能夠指出來的,可以寫出來的,便非真正的道,而是名詞和概念,這些都不再是真理了。

  真理是無法回答的,不可說,不可寫,也不可指出來。

  有數十年,他拒絕寫書,拒絕溝通,真理是無法教的,如果勉強用語言描述,那些真理便成為死的知識,而非活生生的智慧了。道就是道,只能在存在中顯示,道是活的,是老師的整個存在,連指出來的都已錯了,何況是用語言定義的。

  老子拒絕一切文字,拒絕一切語言。每天,他就和弟子生活在一起,在生活中教導,沒有任何概念和意識,才能真正體悟生命中的「無」和「空」。

  他不喜歡周王室中愈來愈多的小智慧,為了求勝,為了求存,盡耍些不入流的小聰明、小手段。年紀也大了,他決定離開洛陽退隱,孤獨又安靜的面對生命的最後一段。

  關令尹也可能是老子的門生之一。所以他強迫老子一定要留下一些東西,否則強制留置,不讓他離開國境。

  「師父要離開,但總要為我留下些訓示吧!」

  或許,老子只用了幾天的時間,用口述,由門徒為他整理出這部五千多個字的《道德經》。這段優美的小傳奇、這部小小的經典也因而誕生。

  如果沒有這位關令尹,我們就不能享受老子這個最接近宇宙物理學的偉大思想了。

  現存老子這部書,的確像是臨時寫成的,有如散文一樣,概念雖清晰有條理,結構卻鬆散無組織,重複的地方相當多,只是他描述的是以宇宙的物理學和地球物理學來觀察社會和人事現象,對一般文人而言,的確如同「天書」,真正看得懂的不多。

  《道德經》也是後人取名的,《史記》中老子的書分兩部,共八十章,上篇由第一章到三十七章,以「道可道,非常道」開宗明義;下篇第三十八章到八十章,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為始,後人也合之為《道德經》。

  其實老子談論的絕非世俗的倫理、道德、規範,基本上老子是超越道德的,他蔑視那些不自然的、僵化的、權威的道德規範,他認為只有合乎宇宙物理學,順其自然的,才是真理。

  流傳下來的有一幅圖,描繪老子的出關圖。

  一位年近古稀的老頭子,穿著簡樸又單薄的衣服,騎在一頭水牛背上。最奇怪的是,他騎坐的姿勢,正好倒過來,背向牛頭,面對牛尾。如果老子有此習慣,那該不限於出關那時刻了,平常坐牛出遊時,相信他也都是這樣倒過來騎的。

  這幅畫不見得是真實世界的老子,但在精神上則是真正屬於老子的。

  ──接受一切。
  ──不主動尋求,接受一切會發生的,不管美或醜,不管善或惡,坐在牛背上的老子,從不去選擇,一切信任牛。
  ──牛願意到哪兒,老子便到哪兒。
  ──生命會發生的,老子都接受,不去選擇,也不去批評。

  這才是真正「順其自然」的生活態度。

  接受一切,說起來簡單,真正要做到卻非常不容易,沒有多少人能夠狠下這條心。只有徹底地放掉「自我」(ego),否則無法以這種態度生活,自我是頭腦的作用,讓我們高估了自己的重要性。自我也讓我們覺得生命必須有目的,必須有選擇,有太多的事必須達成,故慾念叢生。

  人生的痛苦都來自於慾念,有目的便會有挫折,慾念來自於自我,這些痛苦便是地獄。天堂和地獄不在外界,在每個人的自我,自我便是地獄,只有移掉自我,天堂才能浮現。

  老子的「空」和「無」,便是沒有了自我的一種狀態。

  沒有自我,頭腦便停止作用,一切的擔心和痛苦也消失了。老子倒騎水牛,顯示的便是不再有頭腦作用,一切都接受了,自我不再有任何作用。不用講,不用解釋,不用分析,只要和他生活在一起,門生所接觸到的一切,是唯一的真理。

  但是,老子即將退隱,即將消失,大家都不能和他在一起,再也看不到他了。因此有必要把這些道理寫出來,雖然寫得出來的只是概念,就不再是真理,但能流傳下來,至少日後有慧根的後生,或許還有可能想著這些記載,將它的精神還原到真實的存在。

  所以老子才答應關令尹,口述記錄下這部五千餘言的《道德經》。

老子孫子,至柔至剛

  本書的架構,是以《老子》為主,但為了讓讀者在實務經營上可有更多具體應用的參考,以能用柔弱之道對付剛強的力量,特將同樣精神上,也是以宇宙物理學角度來討論競爭力學的《孫子兵法》,相互比較印證,以提升這部作品的實用價值。

  《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也是個神祕的人物。司馬遷的《史記》及趙曄以野史寫成的小說《吳越春秋》,是相關記載孫武較詳細的作品。其他如《荀子》《韓非子》及《國語》《越絕書》中則僅提其名,並表示此人善用兵而已,而春秋時代歷史最具權威的《左傳》,卻完全沒有孫武的記載。

  在《孫臏兵法》還未發現以前,很多學者便以為《孫子兵法》可能是孫臏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伍子胥的作品,但以伍子胥為人的剛愎自負,實在很難想像他會寫出如此冷峻理性的書。

  據《史記》的記載,孫武是齊國人,善於兵法,卻不喜歡表現和自我吹噓,在齊國這種奇人輩出的地方,孫武不被重視,乃移居吳地,自修磨練。他和伍子胥是怎麼認識的已不可考,但由於知名度不高,而且外表斯文清瘦,根本不像一名武將;加以個性傲慢,不喜歡逢迎詭辯,因此吳王闔廬實在看不出這個人會是位軍事天才。《吳越春秋》便記載伍子胥曾七次推薦孫武,闔廬才勉強答應和他會面。

  對其事蹟,《史記?孫子列傳》只有如此一段記載:

  孫子以其兵法見吳王闔廬,闔廬表示:「先生的十三篇兵法,我全拜讀過了,你可否試著排練一番?」

  孫子說:「可以。」

  於是,吳王把後宮美女一百八十人全叫出來,交給孫子操練。

  孫子將她們分成兩隊,並各以吳王的寵姬為隊長,各自拿好戟矛等武器。

  孫子對她們表示:「你們知道自己的前心、後背及左右手嗎?」

  大家都回答:「知道!」

  孫子又問:「大家聽清楚,我敲向前鼓,大家向前走;敲向右鼓,大家轉向右;敲向左鼓,大家轉向左;敲向後鼓,大家向後轉。明白了嗎?」

  大家又回答:「明白了!」

  於是設置執法用的斧鉞,並三申五令之。隨後,孫子走上大將台,便先敲鼓令大家向前走,但是宮女們笑成一團,無法依令行動。

  孫子再度表示:「大將下的命令未能使你們完全明白,是主將我的過錯。」於是再度三申五令地講解一遍。然後再度步上大將台,敲鼓令大家向左,宮女們仍是笑成一團,沒有任何行動。

  孫子表示:「命令已下多次,大家早該明白了,卻不能聽令而行動,這是隊長的罪過!」

  乃下令將兩位隊長斬首。

  吳王闔廬大驚,趕快派人阻攔說:「我已知道你很會練兵了,這兩位寵姬是侍奉我的,沒有她們,我會吃不好、睡不安,請不要處斬她們吧!」

  孫子答道:「我已經受君命成為您的大將了,大將在軍旅中指揮,是不接受君王命令的。」

  於是仍然下令執法官處斬兩位隊長,再由宮女中選出兩位補上,然後再以鼓聲指揮之,向左向右向前向後,一切操練完全合乎命令,誰也不敢再胡鬧了。

  孫子便向吳王闔廬報告說:「軍隊已經訓練完了,請君王來校閱吧!現在您可以隨意下令,就是要她們赴湯蹈火也立刻可以做到!」

  但闔廬已完全心不在焉了,他喪氣地表示:「將軍請休息(結束練兵)了吧!我也不想再校閱了。」

  孫子乃進而表示:「君王您只喜歡聽一些空洞而偉大的口號而已,卻不能實事求是啊!」

  吳王闔廬雖滿肚子不高興,但深知孫子能用兵,便立他為大將。後來在孫子的領導下,打敗強敵楚國,並直攻入楚的京城郢都(今湖北省江陵縣),北面揚威於晉、齊,也使吳國在諸侯間大大顯名,孫子應算是最有功勞的一個。

  這則短短的記載中,雖透露出冷峻殘忍的氛圍,卻也是《孫子兵法》的精髓,從柔軟輕鬆的能量,短期內完全爆發,不在物的本質,在操作者的智慧,形勢、虛實間的能量拉大,便在於必要時予以致命的一擊。

  求於勢不責於人,孫子在轉柔成剛的過程中,也是巧妙地利用人類的物理磁場。

莊子:說故事的人

  談到老子,就不得不同時說到莊子。

  《史記》中有關莊子的記載也少得不能再少,甚至比老子和孫子更簡短零亂,但他的學說卻和老子同被稱為老莊哲學。只知道他姓莊名周,曾在蒙城的漆園當管理員,蒙是魏國的屬縣,似乎比老子更直接接近自然。

  莊子的學問淵博,幾乎各種學派、天下萬物的知識,無不涉及,卻又反對知識,以老子的順其自然為精神,著作有十餘萬言,但大多以寓言故事的方式表達。他書中的人、事、物,虛虛實實,讓人難以辨識真假,但道理卻是絕對真的,只是大部分的人看不懂,更不知如何運用。不過仍有不少名士對他非常欣賞,因此在國際間知名度頗高。

  《史記》中便記載,楚威王聽說莊周賢能,派使者以黃金厚幣迎之,並許之出任宰相。

  莊周笑著表示:「千金是重利,卿相是重位,但這是世俗(人類社會)的產物,您先生沒有看到郊祭時的祭品犧牛乎?被小心奉養數歲後,穿了彩繡的衣服,放入大廟中當作祭品,雖尊貴卻沒有生命。當是之時,牠想只作個孤獨卻活著的野豚,能做得到嗎?

  「先生您可離去了,不要再以富貴來污染我,我寧可活生生的逍遙在污瀆中,自己也覺得快活;豈可為國君的屬下而被綁得死死的。終身我都不會做官的,這便是我的志向啊!」

  目前的天文物理學家和生物學家,證實了包括人類在內的任何生物,其能量(磁場)運作方式,和銀河體系、太陽系的運作完全一樣,人類的老祖宗便是細菌,二十七億年前在地球出現的生命現象。

  在母親胎內,從一個肉眼看不見的受精卵,十個月內長成一個胎兒,這是人類身體發展最快的階段,用的便是細菌共生的原理。在人類的神經組織運作的能量,目前仍是採用這種模式,本質上,人類和細菌是無分無別的。

  但在那個時代,莊子卻早已指出,天地萬物齊一,並沒有高低之分,道存在一切中,螻蟻是道,屎尿也是道。道便是自然的一切,只有完全順其自然,臣服自然才是道。道是無限大,也是無限小,這種觀念,也被現代最進步的物理學家和純數學家證明了。

  微積分解開了宇宙結構及運行的奧祕,使網際網路的訊息邁向無限大,也使DNA及量子學探索無限小,莊子似乎早洞識了這一切。

  莊子夢蝶,到底是我夢到蝴蝶,還是蝴蝶夢到莊周,現在電腦中的虛擬實境及虛擬虛境,也讓我們有同樣的感受。

  莊子對宇宙中物理和化學現象的洞識力,似乎比老子和孫子更為透徹。難怪他以世俗人的小麻雀眼光,如何看到大鵬鳥在九萬里高空看得到的景象,用寓言故事來譬喻自己的洞識。

  人類自以為最高貴、最聰明、最神聖,自認是上帝唯一的使民,莊子卻說,這個宇宙原本都沒有問題,只有人類的頭腦作用是唯一的問題,所有的災難皆出在人類的思考。人類的思考,特別是語言的作用,雖是人類歷史文明進步的動力,但也是大災難和大痛苦的唯一根源。基本上,人類才是最愚蠢的生物。

老莊孫,三合一

  本書將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主,配以《孫子兵法》的力學運用及莊子天地一體的透視力,共同來探索人類混亂、愚蠢的真相,也讓我們以最自然的能量,跳出人類即將發生的大災難。

  為什麼柔足以克剛?如何才能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何中國歷史中唯一被史學家稱為百姓最幸福的朝代,竟然是西漢文景的無為而治?無為真的可以得治嗎?孫子的全國全軍主義真的可能嗎?只有讓讀者自己領會了。

  這本書對筆者,也是個空前的大挑戰,筆者的文字真的可以表達出這段自然的智慧力量嗎?真的能提出那不可用文字說出的宇宙奧祕嗎?

  如果能有些價值的發現,也是自然形成的吧!

  如果錯誤百出,荒誕不經,只能怪筆者的才疏學淺、不成熟及粗糙了。

  在此先向所有一向支持及愛護筆者的讀者,致最大的敬意和歉意。

  相信你們的閱讀也將遭到新的挑戰。

陳文德
謹識於台北奇德兒公司

後記
天公疼憨人,弱者有福氣

  人類到底能進化到什麼程度,人類的身、心、靈能提升到怎樣的境界,這是二十一世紀開始,人類普遍關心的課題。

  這個自稱萬物之靈的生物,是真有超越物理因果法則的能力,還是只沉迷於自我思考中,夜郎自大?人類會將地球帶到真正幸福的天堂,還是地球會毀在人類的手中?

  從二十世紀的表現來看,前途相當悲觀。

  自認最聰明的人類,其實只是一群自相殘殺、自作孽的愚蠢動物而已。人類的自私、貪慾、固執,不但會毀滅自己,也有可能會毀滅地球。自認是上帝的選民,其實是被逐出伊甸園那對男女的後代,人類似乎一開始就錯了。〈創世記〉寓言指出,錯在誤食知識之果。佛陀也說,知識是人類成道最大的障礙。知識又是人類最努力去追求的。

  為什麼呢?難道真的是知識讓我們離開天堂,背離真理,讓人類愈走愈入歧途,愈走愈近毀滅之門嗎?

  這些知識便是人類的思考、貪慾、怕輸的心,追求強大的慾望,知識雖然是力量,但也可能帶來可怕破壞。

  其實,知識只是工具,它的力量是工具性的,如果只當作工具用,並不會有問題。問題是將知識作為自大和爭勝的本錢,那顆求強求勝的心,才是最大的破壞力。

 

內容連載

第一篇 真理就是那個正在發生的

  過去有個最真實的笑話,是關於前蘇聯極權政府的傳聲筒《真理報》。據說《真理報》中唯一的真理,就是每天在報頭上記載的年月日。

1道可道,非常道
  常道和常名是宇宙自然現象,是老子眼中唯一的真理,所以只有無為,沒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才是順其自然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音叫)。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這段話被誤解了好幾千年。傳統的解釋總將第二個「道」做動詞的「講出來」解,所以能夠被說出來的便不是常道。那麼「名」呢?第二個名又做何解?

  老子這部書的確像是臨時的口述,因為整個結構並不嚴謹,有點像散文,先後重複的敘事相當多,但老子的頭腦的確相當清楚,觀念及文句對稱比較上似毫無矛盾。道和名是相對應的,若第二個「道」當「說」解,那第二個「名」便麻煩了。何況,將「道」這個字作「講」解,大概是宋朝以後才逐漸流行的,老子的時代並沒有這種用法。

  第二個「道」及第二個「名」,的確都是動詞,但意思仍是道和名,或許我們可以視之為加上ing的動名詞。重點在常道及常名的「常」字,老子探討的是物理學,所以書中經常出現「常」字,常者恆動也,據說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帛書道德經》中,「常」字的確被寫成「恆」字。

  恆在《易經》卦中為雷風,雷起風必動,自然的物理常態,內柔外剛,隨環境的需要而調整,沒有自己的意見,在宇宙能量變化中隨波逐流。常便是所謂的「天道恆動,諸法無常」中的恆動,恆並非僵死的,而是活生生的。

  常道和常名是宇宙自然現象,是老子眼中唯一的真理,所以只有無為,沒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才是順其自然之道。

  道可道的意思,便是那被認為是道、或被指出是道的道,都不是常道;凡不是自然的,便不是真理。

  被指出的主義,不論是三民主義、共產主義或資本主義,都是人類的想法,都不是真理,都只會帶來災難。

  那被稱為宗教的,也不再是真的宗教。天主教及基督教絕非耶穌,佛教也不再是佛陀,回教非穆罕默德,道教更非老子(李老君)的精神,人造的宗教大多違背原始創教者的精神。否則,哪來這麼多的宗教戰爭,死了那麼多人,流了那麼多血。

  真正的宗教、真正的神是不會有任何人為暴力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16
    $49
  2. 新書
    79
    $237
  3. 新書
    79
    $237
  4. 新書
    9
    $270
  5. 新書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