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點燈」即將要迎接十八歲的生日。
「十八」,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數字。
十八年,可以讓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節節高長為翩翩青年;可以脫去青澀的外衣,擠身入「成年人」之林;甚至可以被賦予不同的使命與較重的責任。
當然,我們也應該要及時思考,「點燈」如果還有下一個十八年的話,寄託在哪裡?
十八年來,「點燈」數次蹣跚不穩,險險欲倒。曾經有多少次,「點燈」那微弱的燭火幾幾乎隨時都會化做一柱青煙,兀自熄滅在冷峻的世風之中……。但是「點燈」畢竟還是存活下來了。
前面的十年,「點燈」仰賴於電視台的養分供輸,無論製作費是多是少,那條臍帶是活命的根本。華視與中視都曾一口一口的餵食過「點燈」,讓它得以活蹦亂跳,活力過人。在此要深深向這兩家電視台深深一鞠躬。
才過了十歲沒多久,「點燈」成立了「點燈文化協會」,這大概是台灣電視史上第一個尋求募款來求生的電視節目。
這八年以來,四處向企業遞送企畫案,不停地向各個財團投石問路,幾乎已成了「點燈」的謀生模式。如今,許多的波瀾業已平復無痕,許多的傷害均也收口結痂。回首這艱辛的八年崎嶇路,除了「感恩」之外,我們著實也無法找出更為貼切、更能寫實的形容詞句了。
「點燈」的家風在這十八年之中不曾改變;除了偶爾有名人的感恩故事出現過,基本上,「點燈」一向就將投射的焦點安置在升斗小民,以及弱勢團體的生命里程上。
也曾有過熱心的業界朋友建議,「點燈」何不改變形態,另起爐灶來再生一次?我們不只一次的企圖塑身,整修門面;但是,如果「點燈」不再保有本來的面目的話,很可能會成為坊間改旗易幟後宣告失敗的商品,它的末路便是「下架」,便是消失!
作為台灣電視史上最為長壽的公益性、勵志性的談話性節目,我們不敢有一絲驕矜自滿;相反的,我們只有忐忑,只有不安。忐忑是害怕跟不上社會變動的腳步,不安是唯恐觀眾看不到我們的努力與奮進。
自二○一一年的七月開始,「點燈」節目的加油列車已在揮別十七歲的當口,駛向了大陸的長春、瀋陽、北京、四川,以及馬來西亞、汶萊、日本……等地。我們鞭策自己,在迎向十八的大道上,更要跨步向前走,要將「點燈」的溫度與明亮照拂到更為廣大的人群。
出版「點燈十八」這本書,當然不是為了唱「生日快樂」這首歌來愉悅自己。我們真正的心境是不要讓這十八年的來時路,斷絕在紛亂的時代巨流之中,或是淹埋於世道澆薄的土石流裡。我們,只是單純的不希望它「留白」在惋惜聲中。
因此,「點燈十八」會是延續「點燈」理想的一首序曲!
「點燈十八」也會是一個符號,一個代表了無盡感恩、無窮光明、無邊希望的符號。
至於書名《我們一同取暖的那些年》中的「我們」,當然就是所有參加過「點燈」節目幕前幕後的家人、電視機前的觀眾,以及此刻正翻動著書頁的 ~ 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