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文學課
- 作者:威爾.拉凡德
- 原文作者:Will Lavender
- 譯者:謝佳真
- 出版社:臉譜
- 出版日期:2012-02-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2351551
- ISBN13:9789862351550
- 裝訂:平裝 / 336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校園驚悚名家
紐約時報暢銷書《失控的邏輯課》作者
威爾.拉凡德最新作品
美國獨立書商協會2011年七月選書
紐約時報、出版人週刊、書單雜誌、科克斯書評
美國圖書期刊、全美各大書店店長
好評如潮
文學,會殺人?!
黑夜降臨,殺人犯教授現身
監獄連線畫面傳來一句「在這堂課,我要帶你們進入遊戲。」
越讀越危險的書,越怕越想上的課,越玩越停不下來的……
這一局,你是玩家,還是獵物?
十五年前──賈斯博學院決定聘請著名的文學教授理查.艾迪斯,以監獄連線方式開一堂「解開文學謎團」的特殊夜間課程。消息一出,引發各界譁然。艾迪斯是因殺人罪名而服刑,兩位受害者是接受他指導的女研究生。事發現場找不到當成凶器的斧頭,但死者身上卻鋪蓋著神祕作家保羅.法奧斯作品。這名作者不曾露面,他的身分一直是文壇最大也最誘人的謎團,即使是最狂熱的學者,也找不著他。法奧斯就如一縷幽魂。
艾迪斯要求夜間課的學生解開法奧斯的謎團。一般咸信,法奧斯的兩部作品《螺旋》、《黃金沉默》,是解開身分之謎的地圖。然而,想要一窺書中玄機,唯有透過「程序」遊戲來進入這兩部小說的肌理。不過,玩家未必知道遊戲幾時展開,只知道一旦收到遊戲的邀請函,便有機會在研究圈中晉級。而且有個傳說是,若在遊戲中失敗,會嘗到比死更悲慘的滋味。不久,這群夜間課的學生都將獲邀參與這場遊戲……
如今──哈佛教授亞麗.席普利憑著在艾迪斯夜間課的事蹟揚名立萬。她不僅揭開保羅.法奧斯的真實身分,更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兩名研究生被殺的真相,使艾迪斯無罪開釋。
可是當一位老同學命喪斧下,遺體周遭擺放著法奧斯的小說,亞麗知道遊戲已然再度開始,她必須憑著對法奧斯及程序遊戲的了解,及時揪出凶手,要不這批夜間課的同學將會一個接一個被謀殺殆盡?
不進入遊戲,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好勝……
作者簡介
威爾.拉凡德 Will Lavender
著有《紐約時報》排行榜暢銷書《失控的邏輯課》,曾任文學教授,畢業於巴德學院(Bard College)的米爾頓.艾佛利藝文研究所。目前與妻子及兒女一同住在肯德基州路易斯維爾市。
身為詩人與短篇小說作家,拉凡德的文字受到先鋒派詩人約翰.艾許柏瑞(John Ashbery)的影響很深,而他選擇本身相當喜愛的驚悚小說類型來創作他的長篇,是因為此類型可讓他以往實驗性的題材以及打磨精良的寫作技巧獲得充分的發揮。他目前著手創作下一部小說。
作者網站willlavender.com
譯者簡介
謝佳真
商學背景的自由譯者,譯有《殘酷天才》、《潘朵拉處方》、《死亡之舞》、《紐約公寓》、《峰與谷》、《女祭司》等。賜教信箱:[email protected]。
推薦序
作為謎團的文學,一則復古的凝望 文∕陳國偉
一九九四年的時候,你在作什麼?
我當時仍還是一個懞懂的文學系大學生,參加文學性社團,認識了幾位後來的名小說家與詩人,閱讀著賈西亞.馬奎斯、伊塔羅.卡爾維諾、米蘭.昆德拉、村上春樹,在文字的城市中尋覓意義的森林,在馬康多的夢境中擬想不朽的輕盈,那些關於生命出口的祕語與隱喻。當時我們並不知道,夜幕低垂,文學在我們的時代裡,彷彿即將熄滅最後一盞煤氣燈。
但在威爾.拉凡德二○一一年的新作《深夜的文學課》中,卻有九名被挑選出來的菁英大學生,在一九九四年參與了一堂深夜的課程「解開文學謎團」,授課者是因殺害兩名女研究生而入獄的知名教授理查.艾迪斯。在這堂課中,他們鑽研的對象是一個從未被證實身分的覆面作家保羅.法奧斯,而已經拿到哈佛入學許可的高材生亞麗.席普利在修課的過程中,一步步循著艾迪斯的誘導與暗示,才驚覺到在接近法奧斯真實身分的同時,也會再度揭開女研究生的死亡真相。然而十五年後,當年參與課程的九個人,卻開始一一死於不明原因,甚至死亡的場景跟當年女研究生如出一轍,已經成為哈佛教授的亞麗必須介入調查,而頭號嫌疑犯便是當年因為她解開謎團而被釋放的艾迪斯教授。
這是一個極為迷人的設定,一門有如《沉默的羔羊》中由天生的犯罪者漢尼拔博士所傳授的課程,而學生們就如FBI女探員克蕾瑞思一般,接受著危險卻優雅的啟蒙者的循循善(惡?)誘。這是門將能改變修課者一生的文學課,因為對於一個作家的考究與對小說文本的解析,卻因此而真正的介入現實,而讓自己的生命與烙印上死亡的真相,甚而召喚出自身的生存與死亡。《深夜的文學課》再現了一個曾經的黃金年代,在那時,文學是所有知識的頂點,而面對現實,它往往是最終的解答。
我們這個世代,六年級生,似乎為了見證文學在當代世界的失能而生,文學在一瞬間失去了與世界溝通的語言,和現代人一同迷失在無限膨脹與內爆的文明景觀中。這個文明以科學為核心,訴諸實用原則,將人役為物,支配著一切的感覺結構;而文學無法對其言語,甚至失去了對它說話的合法性,背負著這個時代所有未名的罪。人們已經不信仰文學嗎?但在全球化浪潮下對於身分認同的渴求,希冀透過傳統文化的再尋來再現自我主體,文學是建構「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的最佳途徑,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是這麼說的。但隨著我從文學系的學生,一路走上文學研究所的老師之路,卻覺得文學是個越來越寂寞的志業。
也因此,當我看到也曾擔任過大學寫作與文學課程的「同業」威爾.拉凡德,從《失控的邏輯課》到《深夜的文學課》,大膽的將哲學與文學領域的題材,作為小說的核心,我必須說多少還是讓我為之神往的。的確,既然大家都已失去了對文學的興趣,那麼就讓文學來製造謎團,讓文學來表述死亡的祕密。
推理小說雖然是文學,故事也往往是「從一具屍體開始」,但文字語言僅是這個類型的載體,科學與理性邏輯才是它的核心,推理這個類型的法統,百年基業便是由此建立起來的。福爾摩斯最忠實的朋友華生醫生,曾經列出一張福爾摩斯的「知識界限」清單,其中實用科學知識深不可測,但文學與哲學知識雙雙掛零。道理很簡單,因為文學知識對辦案無濟於事,它無法像法醫學重構被害者的死亡過程與時間,也無法像化學能夠秩序化犯罪現場的微物證據;即便是本世紀的新興學科精神分析,都能夠對凶手的形象與行為,進行一番顯像側寫,收攏表象於犯罪的混亂,讓隱身在茫茫人海中的凶手能夠被標記出來。
也因此,拉凡德透過他的作品,不僅創造出一個對類型傳統極其挑釁的犯罪世界,更將文學迎回推理小說的核心,文學不再只是古典解謎類型中,凶手拿來附會殺人,混淆秩序的武器。在《深夜的文學課》中我們可以看到,拉凡德在當代創造了一種復古的凝望,文學既可以被謎團化,更可以介入現實的死亡謎團;它既是死亡的敘述,卻也是死亡的因果,它開啟了一切,卻又蘊含著扭轉一切的驅力,它是真相的樞紐,但唯有讓文學滲入你的靈魂,才能獲致指引的微光。
班雅明在〈說故事的人〉中談到,小說富於意義,並不是因為它時常稍帶教誨,向我們描繪了某人的命運,而是因為此人的命運借助烈燄而燃盡,給予我們從自身命運中無法獲得的溫暖。吸引讀者去讀小說的是這麼一個願望:以所讀到的某人的死來暖和自己寒顫的生命。是的,在這部較諸前作更為成熟的作品中,拉凡德雖不意圖去強化他的作品有怎樣延伸到小說外部的深刻意義,但在小說的懸疑驚悚語境中,他讓死亡與知識的生成緊緊相繫,他人的死亡被賦予獨特的意義,唯有習得他人致死的知識,方能換取自己生存的方式。
所以,如果你曾經修過拉凡德的邏輯課,並且通過了最後的試煉,那麼請你再次選擇這堂深夜的文學課,來獲得這進階的學分。
因為,其實你也早已經身陷其中,從你踏入拉凡德的小說世界的那一刻起,程序遊戲已經開始了。
(本文作者為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MLR推理文學研究會成員)
【解說】本文內含故事結局,建議看完全文再行閱讀。
下課後,噩夢待續 文∕冬陽
《深夜的文學課》一書,是美國作家威爾.拉凡德繼《失控的邏輯課》之後,在二○一一年七月出版的新作。與前作相同,皆是以虛構的大學校園為背景的寫實驚悚小說。
發生在校園中的犯罪故事(Academic / Campus Mystery),喜愛推理小說的讀者們應該不算陌生,像是湊佳苗《告白》、東野圭吾《放學後》、小峰元《阿基米德借刀殺人》、阿嘉莎.克莉絲蒂《鴿群裡的貓》、艾德蒙.克里斯賓《玩具店不見了》、麥可.伊尼士《校長宿舍謀殺案》、藍霄《光與影》,以及桃樂絲.榭爾絲《俗麗之夜》(目前僅有簡體中文版)等,都是具備相當水準的作品。此外,像是漫畫《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名偵探柯南》、《神通小偵探》等,也都曾以校園作為事件舞台,福爾摩斯短篇探案中的〈三名學生探案〉,亦是其中之一。
與前述作品相比,威爾.拉凡德在《深夜的文學課》與《失控的邏輯課》中,進一步局限了「校園」的書寫範圍,將文字集中在「教師-學生-課程」這三個要件的描述,並刪除、簡化了細瑣的校園生活與人際關係,阻隔、壓縮外來的調查力量(例如警方),致力於各懷鬼胎的師生間的微妙互動上,營造出獨特的懸疑驚悚氣氛。
兩部作品皆以一位神祕且具爭議性的教師開設新課程為發端,本作更直接表明了授課教師理查.艾迪斯是個身陷囹圄的殺人犯,經賈斯博學院校務委員會投票通過決議邀請,將透過遠距電視教學指導九名資賦優異的英文系學生,以解析文學作品的方式解答神祕的遁世作家保羅.法奧斯的身分之謎。
對於艾迪斯而言,這是他坐牢十二年來的傾力一搏,要是能藉此查出法奧斯的真實身分,就能洗刷他奪走兩條人命而被判入獄的冤屈;對於這九名學生來說,若能破解諸多優異的學者都無法解開的文學謎團,日後必能飛黃騰達,早早便在學術圈博得名聲。
如此算計著的雙方,只能透過「文學424:解開文學謎團」這門開設前風波不斷的課程,在特定且有限的時間與發言內互換訊息。此刻,雙方還得各自承擔看不見的風險:艾迪斯教授之所以答應開這門課,是不是和人魔漢尼拔.萊克特一樣另有所圖?課堂上這九名學生到底夠不夠聰明,趕得及在這個冬季學期結束前順著教授的提示完成任務?
這種由「教師-學生」兩者所構成的雙重性,在本作中屢屢可見,分析起來全書約莫有四層雙重性結構,這是第一層。層層堆砌、交互穿插的結果,使得全書內容較前作《失控的邏輯課》豐富許多,更具戲劇張力、敘事也更見完整有條理。
第二層雙重性是分別發生在一九八二年與現在(二○○九年)的殺人事件。從命案現場的狀況來看,無論是行凶手法或關鍵性物件的陳列,在在顯示兩者有絕對的關聯性──若非同一凶手所為,就是高度熟悉內情者的模仿殺人。既然亞麗珊卓.席普利「現在」能在艾迪斯教授的住所與他說上話,可見先前的命案已然解決、教授已洗脫罪嫌出獄,而且亞麗珊卓扮演了吃重的破案偵探角色,可是作者拉凡德對這段過去卻遲遲擱置不提。這麼做雖然有損遊戲的公平性(讀者與偵探所知的關鍵訊息並不對等),不過本作並非強調邏輯推理的追凶解謎小說,利用這種逐步吐露的敘述手法反而吊足讀者胃口,提高了可看性。
第三層則是保羅.法奧斯的真實身分與其遺留的第三份手稿之謎。欲解決一九八二年兩名女大學生凶殺案、引發二○○九年連續殺人事件的原因之一,以及一九九四年賈斯博學院開設文學424課程、將獄中的艾迪斯教授與九名學生聚集在一起的樞紐,就在這一層的設計裡。也就是說,第三層雙重性是連接第一層與第三層不可或缺的重要橋梁,然而,這兩條線索早在小說的第二章及第三章就已提及,其重要性在故事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浮現,並與凶殺犯罪動機搭上關係,直至尾聲始獲完整的解答。
最後一層是文學課與程序的雙重性,也是我個人最喜愛的一層設局。「程序」原本是從研究法奧斯小說衍生而來的扮演遊戲,最後卻像走火入魔般,變質成延續法奧斯意識的恐怖洗腦。尤其當法奧斯的真實身分揭露後,表面上同時終止了艾迪斯教授的文學課與這場扮演遊戲,實際上程序依舊在進行,只是潛藏起來,直到創造了新的連續殺人犯***、另一個散播邪惡意識的暢銷書作家***,以及正興高采烈著手進行新的程序遊戲的***。這讓看似已遠離噩夢、回復寧靜生活的亞麗珊卓再度面臨危機,原本充滿期待與愛意的電鈴聲,硬生生變成另一場恐怖劇的開幕鈴聲……「程序遊戲的奇特之處在於,必須等到你察覺異狀,才曉得自己已經開始玩了。」艾迪斯教授說過的這段話,瞬間成為令人毛骨悚然的不幸預言。
這場難以逃脫、不知何處才是終點的恐怖遊戲,似乎有股隱而難見的神祕力量操縱著參與其中的各個人物,恰與本書的英文書名「支配」Dominance相呼應。原本只是一門單純的文學課,有誰能預料最後要面對的竟是如此難纏、殺機重重的惡意?這便是威爾.拉凡德書寫本故事最巧妙高明之處了。
(本文作者為推理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