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聽故事,讀故事到看故事
人人都喜歡聽故事,故事情節的起承轉合,演出因果間的關聯與變化。不同的民族,
由於生活習性不同和環境的影響,各有不同的民間故事流傳,尤其民間傳說故事情節的變化天馬行空,常常呈現有趣的巧思,隱藏引人深思的哲理,並富有濃濃的文化特色。
台灣由許多不同族群構成幅員不大,民間故事資源卻相當豐富,包括由各地渡海來台定居的住民和更早就居住在這裡的原住民族,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故事。
不過小時候,除了聽哥哥姊姊說的故事和在廟埕聽「勸善」之外,從兒童讀物和報紙副刊上讀到的民間故事,以中國大陸和明鄭時期移民來台發展出來的民間故事居多,原住民的傳說故事較少。
直至民國五十五年教育廳開始編印中華兒童叢書,有幾本圖文並茂、以原住民生活文化為題材的故事書。在我擔任中華兒童叢書編輯時,也曾編印兩本《山地神話》。民國七十一年,《幼獅少年》叢書出版了《山地故事》,由蘇尚耀先生以筆名蘇樺寫作而成,由洪義男先生擔任插畫工作。
民國七十二年,當時我在信誼擔任編輯,又請到洪先生繪製關於賽夏族的圖畫書《小矮人》,這本書的圖像表現相當特別,洪先生將重點放在場景,以寬廣的山景為故事舞台,將人物刻意畫得極小,是很大膽的嘗試。
此次幼獅文化重新改版發行的《虹從那裡來》由洪義男先生擔任插畫,他不但依故事的不同情境為每一個故事營造不同表現形式,比如,〈懶人變猴子〉以動作誇張的趣味造形畫出如流線型木雕般的人物;〈虹從那裡來〉以如木刻版畫的效果呈現粗獷的原味;〈霧頭山和大武山〉則以水墨渲染來營造山嵐;以動物擬人化的故事〈穿山甲失去了朋友〉也沒忘了讓牠們穿原住民風的服飾。畫家在為故事作畫,往往得自己先溶入故事情境中,在〈射太陽的英雄〉中,洪義男和故事裡的人物一同感受兩個太陽炙熱的煎熬。所以特別為射日英雄設計了用枯枝捆紮而成的遮陽用具,發揮了感同身受、仁慈的同理心。這種用心投入,以圖像再創作的精神,讓讀者除了文本外,更因為圖像的創意演出,增加了閱讀的趣味和層次,讀者不妨細細品味。
知名童書作家 曹俊彥
作者序
寫在「虹從那裡來」書前
小朋友:
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小時候。也就是說,那是在你學會讀書寫字以前,還有一段你現在已經記不起的日子。不過那段日子你自己雖已記不得了,但是你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卻還會常常提起,說你小時候最愛發問,並常問些,如:
「天空為什麼是藍顏色的?」
「好好的晴天,為什麼又要閃電又要打雷?」
那時,你們的爸爸、媽媽,或幼稚園的老師會為你們解答這些問題。現在,你們可以去找書,從書中尋求正確的答案。
任何人都有小時候,整個的人類也有小時候。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類還沒有文字、沒有書本的時候,就是人類的小時候。
在人類的小時候,是一個部落,或是許多族群,大家同住在一個山坳裡,或同住在一個近水的平地上。那時候,沒有文字,更沒有書本,看到神奇的事物,也喜歡問一些問題,如:
「這些東西是從那裡來的?」
「晚上太陽躲到那裡去了?」
「為什麼又要下雨,又要颳風?」
那時候,他們的爸爸、媽媽也還不知道怎樣解答這些問題,也沒有老師可以問;他們只好去問族群裡的老年人和聰明人。可是那時候,還沒有文字和書本,也還沒有學校,老年人只能憑他的生活經驗,聰明人也只能從他周圍接觸到的事物,去聯想,去想像,然後講出像這本書《虹從那裡來》中很多有趣的故事,作為解答。
本書的十個故事,就是各地原住民的祖先講出來、流傳下來的故事。因為這些故事也是人類小時候的故事(現代人也把它們稱作神話)。如果想知道這些故事是多麼有趣,請往下看吧!
蘇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