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養生藥方(彩色圖文版)

24節氣養生藥方(彩色圖文版)
定價:350
NT $ 263 ~ 468
 

內容簡介

  春季陽氣生發,戒怒養肝防疾病
  夏季陽氣旺盛,飲食清淡調心腎
  秋季陰氣初升,潤肺保津不燥咳
  冬季陰氣盛極,進補強氣養五臟

  春防瘟.夏消暑.秋保濕.冬禦寒

  「天人合一,順應四時」是我們祖先在幾千年前流傳下來的養生智慧。春夏秋冬,季節轉換之際,人體最易患病。若能跟著節氣走,給予適當的飲食進補與體育鍛鍊,自然能提升免疫力,遠離疾病。本書按照二十四節氣各自氣候的特點,提供中醫藥學經典中最具價值的中藥療方近四百道,使讀者能預防與治療並重,輕鬆享受健康生活!

  ★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士 陳仁典 醫師 審定 ★
  ★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博士 吳龍源 醫師 鄭重推薦 ★

作者簡介

中國養生文化研究中心

  由一群對中國傳統養生學及風俗文化有興趣的學者專家們所組成。

 

目錄

推薦序
前言


總說
立春 養生藥方(老人保健及感冒方)
雨水 養生藥方(腮腺炎、痔瘡及月經不調方)
驚蟄 養生藥方(蕁麻疹、皮膚炎、肝炎、麻疹及水痘方)
春分 養生藥方(春瘟、外感風寒、小兒水痘方)
清明 養生藥方(小兒感冒、急性病症方)
穀雨 養生藥方(胃潰瘍、胃炎、神經痛及關節炎方)


總說
立夏 養生藥方(黃褐斑、神經性皮炎藥方)
小滿 養生藥方(腳氣、溼疹、汗斑方)
芒種 養生藥方(感冒、日本腦炎方)
夏至 養生藥方(暑溼感冒、尿結石、頭痛方)
小暑 養生藥方(防中暑、消化不良方)
大暑 養生藥方(中暑、糖尿病藥方)


總說
立秋 養生藥方(腹痛腹瀉藥方)
處暑 養生藥方(支氣管擴張、肺結核藥方)
白露 養生藥方(哮喘、鼻炎鼻血藥方)
秋分 養生藥方(感冒咳嗽、小兒感冒藥方)
寒露 養生藥方(中風及陽痿藥方)
霜降 養生藥方(慢性胃炎、關節痛藥方)


總說
立冬 養生藥方(流行性感冒藥方)
小雪 養生藥方(治風溼方)
大雪 養生藥方(感冒、關節炎、神經痛方)
冬至 養生藥方(凍瘡與高血壓藥方)
小寒 養生藥方(治高血壓藥方)
大寒 養生藥方(感冒、支氣管炎藥方)

【附錄】
附錄一:卦象六爻圖
附錄二:八卦與節氣圖
附錄三:經絡運行與節氣關係圖

 

前言

  本書以我國古代「天人合一,順應四時」的養生法則為基礎,詳細介紹了季節變換、節氣交替中的養生食方,並結合一些現代科學的食療理論及鍛鍊方法,使讀者能夠輕鬆掌握延緩衰老、永保青春及祛病延年的祕訣。

  一、時序養生的重要性

  《老子》上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黃帝內經》上說:「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養老奉親書》上說:「人能執天道生殺之理,法四時運用而行,自然疾病不生,長年可保。」

  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以前就認識到了順應四時、效法自然的養生之道。我國傳統醫學及養生學認為,人是存在於宇宙之間的一個小宇宙,宇宙中各種變化會對人體有影響,人體也會對宇宙的各種變化有感應。自然界的寒來暑往等興衰變化,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尤其是四時節氣交替及其所帶來的風寒暑溼燥熱等氣候環境,對人的情緒及健康有著重要影響。所以我們的祖先認為想長壽延年,就要順應四時,通過修練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並認為服藥保健不如通過調養心神而進行形體修練。

  《黃帝內經》中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認為人們應該在身體沒有得病的時候通過保養和鍛鍊提高身體的免疫能力,從而杜絕疾病的發生,達到保健的效果。清代著名醫學家汪昂在《勿藥元詮》中說:「夫病已成而後藥之,譬猶渴而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指出往往由於人們在病症明顯時才去治療,就好比口渴了才去鑿井,戰爭已經開始了才去鑄造兵器,會使病情延誤而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療。這也是自黃帝以來的所有醫家與道家的養生觀點。防微杜漸,預防為主,治療為輔,這也是現代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而節氣交換之際,氣溫變化大,是人體致病的主要因素。所以根據二十四節氣的各自氣候特點,循序漸進地施行身體保養,將對疾病的預防有著正向意義。

  相傳漢武帝有一次東巡泰山,見一老翁的後背發出幾尺高的白光,便問他是不是學了長生不死的道術。老翁對漢武帝說:「我曾經在八十五歲的時候,衰老得頭髮變白,牙齒掉落,甚至生命垂危。有一位道士告訴我要常吃棗,並且只喝水而不吃五穀糧食,並且傳授我一個神枕方,讓我在枕頭裡放三十二種中藥,其中有二十四味藥是無毒的,以應一年的二十四節氣,八味藥是有毒的,以應自然界的八風。我按照他所說的去做,漸漸頭上長出了黑髮,口中也長出了新牙,並且一天走上三百多里地也不覺得累。我今年已經一百八十歲了,本該成仙,可是我卻顧戀子孫,便在二十年前開始又以人間的五穀雜糧為食,可是由於我每天枕著神枕,所以仍然不曾衰老。」漢武帝仔細打量這位老翁,發覺他也就像五十來歲的樣子,便向他的鄰居們打聽情況,結果鄰居們的說詞完全一樣。於是漢武帝便從他那裡討到了神枕方,只是不能像他那樣只飲水而不食五穀。

  這個傳說聽著有點玄虛,只不過漢武帝在歷史上是一位極其好色的皇帝,他活了七十歲,這在歷代的好色皇帝中可算作是高壽的了。當然這與他注重養生修是分不開的。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後世的修煉家們才把他附會於仙丹妙藥的故事中。可是在今天的文明社會裡,有些人並不好色,並且很注重身體的保養,講究衛生,參加各種體育運動,然而卻無法得到一個健康的身體,甚至過早離開人世。並且這些人中,大部分是知識水平較高的人群,甚至有些人就是運動員、醫生和養生學家。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關鍵就在於對養生知識的錯誤理解和片面認識。尤其不懂得順應四時的養生原理,只知對身體備加呵護,最終卻導致身體適應自然的能力降低,無法適應不同節氣的氣候變化,使身體日漸脆弱,無法抵禦自然界的春瘟、秋燥、夏暑和冬寒;或者違背時序養生法則進行體育鍛鍊,到頭來事與願違,仍無法逃脫風寒暑燥溫火六淫對身體的傷害。

  元朝的《飲膳正要》收錄了神枕的藥方:「用五月五日、七月七日取山林柏,以為枕,長一尺二寸,高四寸,空中容一斗二升。以柏心赤者為蓋,厚二分,蓋致之令密,又使開閉也。又鑽蓋上為三行,每行四十九孔,凡一百四十七孔,令容粟大。用下項藥:芎藭、當歸、白芷、辛夷、杜衡、白朮、本、木蘭、蜀椒、桂、乾薑、防風、人參、桔梗、白薇、荊實、肉蓯蓉、飛廉、柏實、薏苡仁、款冬花、白衡、秦椒、環蕪凡二十四物,以應二十四氣。烏頭、附子、藜蘆、皂角、菵草、礬石、半夏、細辛八物毒者,以應八風。以上三十二物各一兩,皆咀嚼。以毒藥上安之,滿枕中,用囊以衣枕。百日面有光澤,一年體中無疾,一一皆癒而身盡香。四年白髮變黑,齒落重生,耳目聰明。」這小小藥方其實不過是古代養生成就中的滄海一粟,而古代關於時令養生的理論與方法卻像一條堅固的船,載你駛向健康長壽的彼岸。

  二、淺說二十四節氣

  我國古代將一年分成自立春至大寒共二十四個節氣,以表徵一年中天文、季節、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係。它是我國古代獨特的創造。作為一部完整的農業氣候曆,在指導農業生產上發揮了較大作用,所以沿用至今。地球每365天5時48分46秒圍繞太陽公轉一周,每24小時還要自轉一周。由於地球旋轉的軌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陽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來講,太陽直射在北緯23.5度時,天文上就稱為夏至;太陽直射在南緯23.5度時稱為冬至;夏至、冬至即指已經到了夏、冬兩季的中間了。一年中太陽兩次直射在赤道上時,就分別為春分和秋分,這也就到了春、秋兩季的中間,這兩天白晝和黑夜一樣長。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節氣。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開始的意思。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反映天氣現象的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個節氣。反映物候現象的則有「驚蟄 、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形成和發展與傳統農業生產的發展緊密相連。農業發展初期,由於播種和收穫等農事活動的需要,開始探索農業生產的季節規律,出現了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概念。春秋戰國以後隨著鐵製農具的出現,農業生產對季節性的要求更高了,就逐漸形成了節氣的概念。春秋時已用土圭測日影定節氣。最初只有夏至、冬至,隨後逐漸增加了春分、秋分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西漢《淮南子.天文訓》中始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記載,它是以北斗星斗柄的方位定節氣。定立春為陰曆的正月節(節氣),雨水為正月中(中氣),依此類推。全年共十二節氣和十二中氣,後人就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二十四節氣後傳入韓國、日本等鄰國。日本在江戶時代(1603~1867年)開始採用,並傳至今日。

  節氣交替產生的天氣變化對人的生理有很大的影響。通過科學研究人們發現,人的血色素在夏季降低,在冬季升高。人體的白血球在冬季較高,十二月份最高。人體的血小板在三、四月份較高,在八月份降低。成年人的凝血□原在冬、春季時低,並在氣團活動及氣壓變化時出現波動。人體內的纖維蛋白原冬季低於夏季,冷鋒後可降低。人體內的血清蛋白、總蛋白數自冬至夏會減少,白蛋白夏天高,冬天低,球蛋白冬季高,夏季低。人體的血容量會在冷氣團、冷鋒後降低,受熱後增加。人體二氧化碳的結合力在十二月份最高,六月份最低。人體的血磷在二月份最低,夏秋最高。人體的血鈣在二、三月份最低,八月份最高。血鎂在二月份最低,十二月最高。血碘在冬季最低,夏季最高。人體毛細管的抵抗力會在冷鋒後增強,暖鋒後降低。人體組織的穿透力會在冷鋒後減少,暖鋒後增強。

  節氣交替所產生氣象中的溫度、溼度和氣壓的變化,對人身體的健康有著重要影響。其中氣壓與人體健康關係尤其密切。氣壓與人體的影響,概括起來分為生理和心理方面。

  氣壓對人體生理的影響主要是影響人體內氧氣的供應。人每天需要大約750毫克的氧氣,其中20%為大腦耗用。當自然界氣壓下降時,大氣中氧分壓、肺泡的氧分壓和動脈血氧飽和度都隨之下降,導致人體發生一系列生理反應。以從低地登到高山為例,因為氣壓下降,身體為補償缺氧就加快呼吸及血循環,出現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的現象。由於人體(特別是腦)缺氧,還出現頭暈、頭痛、噁心、嘔吐和無力等症狀,甚至會發生肺水腫和昏迷,這也叫高山反應。

  同時,氣壓還會影響人體的心理變化,主要是使人產生壓抑情緒。例如,低氣壓下的陰雨和下雪天氣、夏季雷雨前的高溫溼悶天氣,常使人抑鬱不適。而當人感到壓抑時,自律神經趨向緊張,釋放腎上腺素,引起血壓上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同時,皮質醇被分解出來,引起胃酸分泌增多、血管易發生梗塞、血糖值急升等。另外,月氣壓最低值與人口死亡高峰出現有密切關係。有學者研究了72個月的當月氣壓最低值,發現48小時內共出現死亡高峰64次,出現機率高達88.9%。

  由此可以看出,現代科學已證實了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一年中的氣候,隨二十四節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各自有各自的特點,所以根據節氣的不同而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才能有效地得到健康的身體。古代養生家們極注重不同時節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在我國古代,一年二十四個節氣,每一個月兩個節氣,哪一個節氣應該吃些什麼東西,做些什麼運動,是很有講究的。古代的二十四節氣,不但是古人天文觀察上的成就及生活經驗的總結,而且包含著周易八卦
及五行的辯證思想。

  三、八卦與二十四節氣

  我國最初用八卦中的震、離、兌、坎代表春、夏、秋、冬。由於每卦中有六個爻,所以四個卦共有二十四個爻以代表二十四節氣。東方春天是震卦五行屬木,南方夏天是離卦屬火,西方秋天是兌卦五行屬金,北方冬天是坎卦五行屬水。震卦、離卦、兌卦、坎卦,分四季每卦六爻,每一爻管15日,每卦共管90日,四卦共管360日。

  這樣,八卦中的六十四卦除掉震、離、兌、坎四個正卦則餘下六十卦,共有三百六十爻、每爻代表一日,共有360日。可是每年共有365.25日,所以尚有5.25日無爻可對,於是將此5.25日均分六十卦,如果每日為80分,則5.25日共為420分。將這420分均分六十卦,則每卦為7分,由於一爻生一日,一卦主6日,加上平均來的7分,所以一卦配以6日7分。此即漢代著名易學家孟喜的「六日七分法」。由於古人將每個節氣的五天作為一候,所以一年有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

  我國古代用八卦中的十二辟卦表示一年中十二個月的氣候變化,並且律呂證實每種氣候的來臨。律呂的發明,是在西北地區。陝西、河南邊界,有一種呂管,形狀據說像竹子又不是竹子,長短粗細有一定的標準,共有十二種,埋在地下,傳說是埋在天山的陰谷。由於這十二種管子長短不一,深入地下的長短也不同,而上端則是齊平的,管中充滿了蘆灰,管口用「竹衣」(竹子內的薄膜)輕輕貼上,到了冬至一陽生的時候,最長管子中的灰,首先受到地下陽氣上升的影響,便噴出管外,同時發出「嗡」的聲音,這就叫黃鐘之音。然後每一個月有一根管子的灰噴出來,也發出不同的聲音。這樣由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中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分別發出的聲音,說明地球中的熱量正在向體表擴散,地上的溫度開始升高。

  黃鐘發出聲音,是在十一月,也是子月,即冬至一陽初生的時候,卦是復卦。到了十二月陽能又逐漸上升了一些,初爻和第二爻都是陽爻,因為內卦變了,成為地澤臨卦。在節氣上,為小寒和大寒。

  到了正月是寅月,是地天泰卦,所謂「三陽開泰」就是說已經有三個陽了;律呂是太簇之音,節氣是立春和雨水。二月是卯月,卦象內卦是乾卦,外卦是震卦,震為雷,雷天大壯;二月是大壯卦,此時節氣為驚蟄和春分。三月為夬卦,節氣是清明、穀雨,外卦是兌卦,兌為澤,內卦是乾卦,乾為天,澤天夬這個卦象表現出地球物理的氣象,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強大的陽能將戰勝陰能。

  到了四月是乾卦,這時陽能到了極點,實際上每年最難受、最悶熱的是四月,跟著來的是五月。這個卦的六爻,陽氣開始減少了。於是夏至節氣來了,所謂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開始回收了,以現代的地球物理來說,地球又開始吸收太陽的放射能進來了,就像人類的呼吸一樣,要吸氣了。到鄉下去觀察,就可看到土牆房屋的牆壁,在夏至以後便發霉了,表示潮溼來了,陰氣來了。人的身體保養要注意,如果多吹電扇,加上吃冰淇淋,沒有不生病的,那時生病的人特別多,就是這一陰生的關係。六月是小暑、大暑的節氣,所謂三伏天。這時常看到有些人去貼膏藥治病。這時是陽氣慢慢要退伏了,所以名為「伏」,每十天一伏,三伏有三十天。所以夏天我們體外感到很熱,這是身上的陽能向外放射,而身體的內部還是寒的,所以夏天的消化力,反而沒有冬天好。

  七、八、九月,陰氣不斷增加,形成否、觀、剝三卦。最後在十月的立冬,成為純陰之坤卦。天氣上十月有一個小陽春,這時有幾天氣候的氣溫回升。這就是陰極則陽生的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正月,是隨著朝代的更換而變化的。商朝曾把夏朝的十二月算作每年的第一月,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把十月算作每年的第一個月,直到漢武帝時,才又恢復成夏朝的月份排法,一直沿用至現在。這幾代王朝將自己更改後的第一個月,稱為正月,因為在他們看來,既然自己當了皇帝,居了正位,十二個月的次序便也要跟著他們「正」過來。可惜這些皇帝們只能改一下月份的次序,四季的變化卻不能跟著變過來。由於當時文化及消息的傳播很落後,所以並不是全國所有的人都能知道月份的更改,於是月份便顯得有些混亂。在這種情況下,二十四節氣便因具有記時與表徵氣候的雙重作用,而備受人們的喜愛,尤其是以種田為生的農民。於是以立春雨水節氣作為正月,驚蟄春分作為二月的節氣記月法,便成為主流。正如古代流傳的一首歌訣說:「正月立春雨水節,二月驚蟄及春分,三月清明併穀雨,四月立夏小滿方,五月芒種併夏至,六月小暑大暑當,七月立秋還處暑,八月白露秋分忙,九月寒露併霜降,十月立冬
小雪漲,子月大雪併冬至,臘月小寒大寒昌。」

  這種以二十四節氣代表月份的記時方法也被古代醫家、易學家、占卜家所採用。比如現在的八字算命中,仍然是以立春作為人們一歲的分界點,並以節氣劃分月份;醫學上根據節氣的變化而辨證地為病人開藥方,並且創建出許多配合二十四節氣的鍛鍊功法;相面術中往往根據人們臉色隨二十四節氣的變化推斷吉凶;手相學中也根據人們手紋及色澤隨二十四節氣的變化推斷吉凶。二十四節氣就這樣包含著陰陽、八卦及五行的辨證哲學,而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目前,世上只要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會有二十四節氣的說法,並且會有因節氣而產生的各種風俗。配合二十四節氣的養生鍛鍊,也正在逐漸受到世人的重視。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5
    $263
  2. 新書
    75
    $263
  3. 新書
    79
    $277
  4. 新書
    85
    $298
  5. 新書
    9
    $315
  6. 新書
    9
    $315
  7. 新書
    $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