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劍客(改版)

三劍客(改版)
定價:349
NT $ 249
  • 作者:大仲馬
  • 譯者:李玉民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11-10-16
  • 語言:繁體中文
  • 裝訂:平裝 / 768頁 / 14 x 20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三劍客》是以法國國王路易十三和手握重兵、權傾朝野的首相李卻立紅衣主教的矛盾為背景,穿插群臣派系的明爭暗鬥,圍繞宮廷裡的秘史軼聞,展開了饒富趣味的故事。

  書中主人公少年勇士達太安,懷揣其父留給他的十五個埃居,騎一匹長毛瘦馬,告別其親遠赴巴黎,希望在同鄉父執的特雷維爾為隊長的國王火槍隊裡當一名火槍手。在隊長府上,他遇上頗圖斯,亞瑟斯和亞拉米三個火槍手,經過一場騎士決鬥,四人結成生死與共的知己……

  大仲馬的小說人物非凡之舉,原動力固然因人而異,其中不乏高尚的忠誠、友情、正義感和俠義精神,但是幾乎無一例外的受貪欲驅使。他們貪圖榮譽、金錢、女人、權力,貪圖美酒佳餚,還渴望復仇。由希臘宙斯等諸神所開創的貪欲和復仇的傳統源遠流長,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又發揚光大;從拉伯雷、伏爾泰,到大仲馬,一脈相承。

本書特色

  ◎世界最知名的劍俠小說,世界經典永遠的神話
  ◎情節動作取勝,筆下人物取材自史實,大仲馬為全人民寫的「戲說歷史」
  ◎史詩壯闊的氣氛、奢華的顏彩、氣派恢弘的歷史背景、正義凜然的英雄人物、詭譎的宮廷密謀、瑰麗的宮闈秘事、鮮明的故事角色、充滿挑戰的冒險犯難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成為耳熟能詳的經典名句
  ◎主角鍥而不捨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善與惡的強烈對比,邪惡勢力在卷末的下場,讓人讀了大快人心

作者簡介

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十九世紀最受歡迎與最多產的法國作家,三十歲便以劇本創作而名聲大噪,開啟了法國浪漫主義戲劇的序幕,與雨果同被譽為戲劇界雙傑。

  一八四四年起陸續發表通俗小說《三劍客》與《基督山恩仇記》等,幾乎已被譯成世界上所有的語言而廣為流傳,備受歡迎。 一生著有一百五十多部小說,九十多個劇本,文集二五○卷,以歷史小說聞名於世。他的小說情節緊湊、人物鮮活、舞台感豐富,風靡全世界的讀者,一生創作量驚人,多達兩百七十餘種,在法國文壇的魅力歷久不衰。

  二○○二年,在大仲馬出生兩百年後,法國總統席哈克頒令,十一月三十日將大仲馬的骨灰移靈巴黎萬神殿的先賢祠,與法國大文豪如雨果、伏爾泰、左拉等共享榮耀,肯定他縱橫的才氣與雨果一樣,都是法國的國寶。

 

導讀

  全民作家大仲馬與他的通俗歷史小說 翁德明 說來奇怪,大仲馬在法國十九世紀文學史上的地位,和他作品膾炙人口的程度是不成正比的。一般人提及這個時代的浪漫主義小說、歷史小說或者通俗小說時,經常想到的是雨果(Victor Hugo)、維尼(Alfred de Vigny)、繆塞(Alfred de Musset)和喬治桑(George Sand),大仲馬就被忽略了。他和同時代那些聲名遠在他之上的作家相比,作品即便到了今日依然保有一份清新,而其中的現代感更令我們驚訝。當時文壇的主流小說強調心理描繪,但是大仲馬卻獨樹一幟,無視主流,全力經營以情節動作取勝的創作。他為廣大的中產階級及平民階級提供了一片宣洩情感、抽離現實的樂土,而筆下的人物雖然取材自史實,卻能超越他的作品,成為一個個神話。他不屬於某某文學流派而是屬於全民的作家。

  因此,我們應當將大仲馬小說藝術這個了不起的魅力突顯出來。或許,我們可以相信大仲馬自己所說的:「一八三○年執法國文學牛耳的,」就是雨果、拉馬丁(Lamartine)和他本人,「第一位是思想家,第二位是夢想家,」而他自己則是「文學通俗化的推手」,將通俗小說藝術推向巔峰的人。 《三劍客》和《二十年後》(Vingt Ans Apres)以及《布拉吉隆子爵》(Le Vicomte de Bragelonne)都在《世紀報》(Siecle)連載的期間便大獲群眾的好評。

  連載期間從一八四四年三月十四日到同年的七月十四日。與此同時,那些平素對大仲馬作品嗤之以鼻的人,這時便更不留情面地攻擊他,重點不外乎攻擊他為賺取生活所需而寫作,指責他寫得太快以致作品品質低劣,例如文評家密賀古(E. Mirecourt)曾在一八四五年寫了一篇名為〈小說製造商,仲馬父子兩合公司〉,文中指出,大仲馬不是藝術家,不是文匠,而是文學工業的大亨,是文字的巨賈,說他不擇手段請人代寫,但是卷末卻由他來簽名。說實在話,這類指控是從常理推斷而得。大仲馬自稱寫過一千兩百部作品,這樣龐大的產量說什麼也不可能一人獨力完成。

  他自己從不否認,由於時間不夠,但又需要金錢,於是他習慣和人合作,由別人替他找主題,為他擬好大綱、分妥篇章。話說回來,在當時的文壇,尤其是戲劇,這種現象並非少見,例如紅極一時的喜劇作家拉畢許(Labiche),他名下的作品有一百七十三部,可是其中只有四部是他獨自寫的。大仲馬在別人的前置作業的基礎上再行改動粗胚、增添情節,讓書中的人物神靈活現起來。這是大仲馬的天份所在:他不擅長創造,但是嫻於安排場景。他早年發跡的文類是戲劇,這點也就不令我們驚訝了。說到《三劍客》,和他合作的是一位名為馬蓋(A. Maguet)的歷史教師。在大仲馬卷帙浩繁的作品中,自始至終馬蓋的貢獻都是不可抹滅的。

  那麼他的貢獻精確來講有哪些點?沒人能夠確切回答。我們知道,一八四二年期間,大仲馬曾經花費一千二百法郎買下這位合作夥伴獨立完成的作品《阿爾蒙塔的騎士》(Le Chevalier d’Harmental)然後再加以改寫。從一八四三年開始,兩人的合作關係益形密切,而大仲馬一些最為人稱道的作品例如《席爾凡德玲》(Sylvandire, 1843)、《三劍客》(一八四四)、《二十年後》(一八四五)、《基督山恩仇記》(Comte de Monte Cristo, 1845)、《布拉吉隆子爵》(一八四八)和《黑色鬱金香》(La Tulipe Noire, 1850)都是在這種合作關係加深後所出版的。

  《三劍客》是一部歷史小說。這種文類自從一八一九年英國的史考克(W. Scott)出版《撒克遜英雄劫後餘生錄》(Ivanhoe)後便風行一時。作為歷史小說,這本作品也飽受各方的抨擊,被指責犯了許多因缺乏考證所引起的時代錯置。

  早在一九一二年就有薩馬杭(ch. Samaran)列出長長一張表,指出這類的錯誤。例如,十七世紀初還沒有門牌號碼。更令人驚訝的是,小說的情節雖然描寫一六二五到二八年間發生的事,可是讀者卻看到史實上出生於一六一三年班塞哈德的詩作受人傳誦,看到有人引用一六四○年才出版、冉森教派的經典著作《奧古斯汀》。這些錯誤委實令人不解,因為馬蓋是學歷史的,而大仲馬本人也曾在一八四四年編纂出版一本名為《路易十四及其世紀》的歷史著作。 除了包括上述幾件與史實有很大出入的時間錯置以外,也可以找到情節當中事件次序混淆、背離邏輯的情況。例如米萊狄(Milady)在一六二七年十二月五日接獲紅衣主教的命令,隔天便啟程前往英國;到了四十九章,她抵達英國時的描述是「這是難得晴朗的一個冬日,能讓英國憶起天上還有一顆太陽。」後來她被自己的小叔俘虜,但是受到費爾頓的協助,五天之後又得脫困。我們得知那一天是十二月二十二日,因為隔天二十三日,白金漢公爵就要動身前往法國的拉荷謝爾。依照這個時間邏輯來看,那麼費爾頓刺殺白金漢公爵的日子也應該是在這天。

  然而考諸史實,公爵真正遇刺身死的日期是一六二八年的八月二十三日。另外書中還有一個根本問題同樣有時間不吻合的問題:達太安是什麼時候成為火槍手的?我們在二十八章讀到,國王特准他「加入火槍隊」,可是到了三十九章,達太安卻接到紅衣主教的密封信函,裡面提到:「艾薩爾的禁衛軍部下達太安先生……」在下面幾頁裡,他和三位朋友並沒有湊在一起,因為他一直都是艾薩爾統領下禁衛軍的一份子。可是來到四十七章,達太安卻搖身一變被拔擢成為火槍隊的成員,而且是李卻立的命令。有人指責大仲馬經營故事脈絡漫不經心,有人說他沒有能力梳理時間邏輯。這種批評未免全盤否定大仲馬和馬蓋對故事龐大背景的考證工作。

  像這樣一部巨構(當然,寫作的過程稍嫌匆忙)經常不可避免會有此類瑕疵。總之,像《三劍客》這類的大部頭作品,不是要讓讀者拿著放大鏡來檢視的。我們看重的是貫穿整部作品的磅礡氣勢、人物躍然紙上的鮮明個性。 乍看之下,這部作品篇幅冗長而且支離破碎。前後共有六十七章外加一段結語,而每一章都有引人入勝的標題:〈一樁宮廷密謀〉、〈情人和丈夫〉、〈女侍和女主人〉、〈夜裡的貓全是灰的〉……其實,大仲馬最擅長的便是重大歷史事件的描寫,好像巨幅的壁畫那樣,讓人想起浪漫派畫家大衛或是德拉克瓦(Eugene Delacroix)的經典畫作,畫面人物繁多,居搶眼首位的盡是年輕俊美,前途不可限量的英雄人物。

  如果梅萊松舞會或是三劍客動身前往拉荷謝爾等等片斷,經常在現代電影裡以盛大的場面呈現出來,那是因為其中那史詩般壯闊的氣氛以及奢華的顏彩,深深觸動了我們的想像力。所以,在氣派恢弘的歷史背景前面,那些正義凜然的英雄人物像達太安、亞瑟斯和米萊狄等等,都成了典型的浪漫主義角色,在讀者的心目中烙下極深刻的印象。大仲馬的筆法不是細膩描寫,而是強調特點,而且利用對比方式讓原本已很鮮明的角色更形活潑。亞瑟斯是貴族,亞拉米將會成為神職人員,而頗圖斯則是商場得意的人。根據文憑家杜梅吉(G. Dumezil)的看法,這三個人構成了印歐社會的三大基石:亞瑟斯代表的戰士身分,亞拉米的靈性生活以及頗圖斯的務實層面。每位讀者不管是誰,都會在這些角色裡獲得認同。

  大仲馬寫作的對象是廣大群眾。他把手稿賣給《世紀報》便是最好證明。因此,他不可能拿一些炫學的成分、過於文雅的筆調或者抽象的元素來倒讀者的胃口。他的故事著重動作、偏好短句,而且描寫精準。大仲馬的另外一項長處是對紛陳事物的統攝能力,並且有節奏地加快或減緩敘事步調。比方故事開頭是個歡樂緩慢的氣氛,接著節奏逐步加快。從達太安來到巴黎之後到第二十和二十一章,才數十頁的篇幅,大仲馬已經讓他的主角飛也似地走遍了巴黎、加萊港、溫莎、倫敦、聖瓦洛里,繞一大圈後又回到巴黎;接著為了引進米萊狄,讓她成為故事中的要角,情節再度放緩下來,甚至變得有些枯燥。

  然後節奏再度加快,直到這位可憐女子被審判被處決為止。總而言之,大仲馬是一個洞悉讀者心理的作家,他知道讀者想望什麼、期待什麼,要運用什麼技巧才能讓他們產生好奇。 上述一切便是大仲馬寫作技巧的呈現,也就是連載小說的藝術。如果我們以閱讀古典小說的標準閱讀它可能就會瞧不起它,指責他太自滿於這種文類的手法技巧。大仲馬以降,所有寫連載小說體的作家都將他的技巧發揚光大:飽經磨練的主角鍥而不捨追求自己的理想目標,還要壯觀的背景以及充滿挑戰性的冒險犯難。最後還要加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刻板模式,將紛雜情節貫串起來的刻板模式,例如惡的積極力量,由米萊狄所代表的邪惡勢力要到卷末才由劊子手的快斧做一了斷。總之,作為歷史小說這文類的承先啟後者,大仲馬是功不可沒的。

  (本文作者為中央大學法文系副教授)

譯序

  非常的大仲馬 李玉民 二○○二年間,法國發生一個非常事件,轟動法國文壇乃至世界文壇的一個事件。在大仲馬誕生二百周年之際,或者逝世一百三十二年之後,法國政府作出一個非常決定,給大仲馬補辦國葬,讓他從家鄉小鎮維勒耶.戈特萊搬進巴黎的先賢祠。 先賢祠是何等地方,乃是真正不朽者的聖殿。它始建於一七六四年,坐落在塞納河左岸,聖日內維埃芙山上,右依巴黎索邦大學,左擁巴黎高師,俯臨法國參議院所在地——盧森堡宮。

  永久居住在先賢祠的文人,先前已有五位。 首批入住的是伏爾泰(Voltaire)和盧梭(Rousseau),即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時期的兩位大師,法國現代文明的兩座思想的燈塔。隨後則是十九世紀的兩位代表人物:大文豪與共和鬥士雨果;在德雷福斯案件中挺身而出、發表《我控訴……》的文學家和社會正義的衛士左拉(Emile Zola)。二十世紀法國彷彿進入迷惘的時代,在先賢祠險些空缺,最後總算將馬爾羅安(Andre Malraux)排進去,雖有以爭議替代尷尬之嫌,但這位神主畢竟有人格力量,是當代人類生活狀況的勇敢探索者。 進入二十一世紀,彷彿為了填補時間的空白,法國人做出了非常之舉,將逝世一百三十餘年的大仲馬請進先賢祠,完成了跨世紀的工程。不過,法國人雖然素有別出心裁的名聲,這種史無前例的非常之舉,如果選錯了物件,還是會造成超現實的大笑話。

  必是非常之人,才配得上這種非常之舉,而大仲馬恰恰是這種非常之人。因此,法國這一超越文壇的盛事,只給世人以驚喜,並沒有引起什麼非議。如果在全世界的讀者中來一次差額選舉,我敢斷定大仲馬會贏得多數選票,儘管其他候選人的作品在文學價值上,比大仲馬的可能還高出一籌,這便是大仲馬的非常之處。 我拈出「非常」這個含義寬泛的字眼,來界定大仲馬,就因為給風格鮮明的那些作家冠名的用詞,放到大仲馬的頭上都不大合適。提起雨果可以說是浪漫主義,提起司湯達爾(Stendhal)或者巴爾札克(Honore de Balzac),必然想到批判現實主義,而提起左拉,則回避不了自然主義。大仲馬和雨果、司湯達爾、巴爾札克是同時代人,他們都投入了在法國剛剛興起的浪漫主義運動;大仲馬的浪漫主義劇作:《亨利三世和他的宮廷》(Henri III et sa Cour),於一八二九年在巴黎的演出雖然打響了第一炮,可是稱大仲馬為浪漫派作家,則未免以偏蓋全了。

  不少文學批評家稱大仲馬為通俗作家,這倒有一定道理。十九世紀四、五○年代,報紙為了吸引讀者,刮起了小說連載風,於是,連載的通俗小說大量湧現,同時也湧現了大批通俗小說作家。雨果、巴爾札克等,也都給報紙寫過長篇連載小說,但是最負盛名的,還要數當時並駕齊驅的大仲馬和歐仁.蘇(Eugene Sue)。然而,通俗小說大多是短命的,這已為歷史所證明,那個時期大批通俗小說及其作者,都已湮沒無聞了。可是大仲馬的代表作品,如《三劍客》及其續集、《基督山恩仇記》等,在世界上卻一直擁有大量讀者,甚至被愈來愈多的人所賞閱,顯示出特別的生命力,這便是大仲馬的非常之處。 大仲馬名下的作品(因為某些作品有合作者)非常龐雜,難以計數,甚至有資料指出多達五百卷;僅就戲劇和小說而言,他嘗試了所有劇種,創作出約九十種劇本,而小說的數量則近百部。這種龐雜也招致批評,說他的作品多有疏漏,流於膚淺,缺乏鮮明的風格。這些指責都有一定道理。大仲馬的寫作往往高速運轉,疏漏明顯存在。此外,他探求的不是命題文學,也不專門探討某一社會問題,只是講故事,講好聽的故事,求生動而不求深刻,結果創造出一個非常生動的大世界,不能拿文學精品去衡量的一個充滿非常景、非常事、非常人的大世界。

  非常之景、非常之事、非常之人,構成了大仲馬的非常世界。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大仲馬一生都那麼放誕、誇飾、豪放、張揚,因而,他所創造出來的世界裡,景非常景,事非常事,人非常人,一切都那麼非同尋常,就好像童話,就好像神話。 景非常景。大仲馬不像巴爾札克等人那樣,花費大量筆墨去描繪故事發生的背景和場所。大仲馬總是開門見山,起筆就要用故事抓住讀者的注意力。本書正文第一句話便是:「話說一六二五年四月頭一個星期一,《玫瑰傳奇》作者的家鄉默恩鎮一片混亂喧鬧,好像胡格諾新教派要把它變成第二個拉荷謝爾一樣。只見婦女們擁向大街……」讀者也一定要跟著擁去,「想瞧瞧發生了什麼事」。

  無獨有偶,《基督山恩仇記》開頭一句話也是:「一八一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從士麥那啟航,取道的雅斯特和那不勒斯的三桅帆船法老號,駛近馬賽港……」緊接著便是碼頭上「很快擠滿了看熱鬧的人」。

  這兩部小說一開場,主人公就在變故中亮相,這決定了故事情節展開和發展的速度,也決定了故事背景的特異和不斷變幻。大仲馬總把他的主人公置於命運的變化關頭,或者歷史的動亂時期。不斷變幻的特異場景,恰好呼應故事情節快速進展的需要,與巴爾札克「靜物寫生」式的場景大相逕庭。

  《基督山恩仇記》的主人公唐代斯剛剛升為船長,在同心愛的姑娘結婚的婚禮上,因遭誣陷而突然被捕,並且很快被押往伊夫獄堡終生監禁。於是他開始了由命運安排的非常經歷,越獄逃生,找到財寶,報恩又報了仇。非常的經歷,自然都發生在非常的場景中:海水環繞的獄堡地牢、荒涼岩島的山洞;就是沙龍和花園、各種交際場所,也都因為密謀而籠罩著特殊的氣氛。

  《三劍客》的故事背景,則是一樁宮廷密謀和拉荷謝爾圍城戰,場景頻頻變化,忽而路易十三宮廷,忽而紅衣主教府邸,忽而火槍侍衛隊隊部,忽而鄉村客棧,忽而修道院,忽而拉荷謝爾圍城戰大營、忽而英國首相白金漢府……每一處作者都不多加描述,但是每一處都因為有參與密謀的人物經過,便喪失了日常的屬性,增添了特異的神秘色彩,故而常景而非常景了。 事非常事。大仲馬不是現實主義作家,無意像巴爾札克等作家那樣,繪製社會畫卷。

  基督山伯爵恩仇兩報,猶如神話,表面常事掩飾著非常事,事事都驚心動魄,引人入勝。 《三劍客》是歷史題材的小說,然而大仲馬坦言:「歷史是什麼,是我用來掛小說的釘子。」這一比喻不大合乎中國讀者的習慣,換言之,歷史不過是大仲馬講故事的幌子,他不但善於講故事,還善於戲說歷史。達太安的雄心和戀情,同宮闈秘事、國家戰事糾纏在一起,事事就都化為非常事了。他和三個夥伴為了挫敗紅衣主教的陰謀,前往英國取回王后贈給白金漢的十二枚鑽石別針,一路險象環生,絕處逢生,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使命,保全了王后的名譽,但是結怨了權傾朝野的紅衣主教,性命就握在李卻立的手中了。神秘女人米萊狄為了要達太安等人的性命,就奉紅衣主教之命,去阻止英國權相白金漢發兵,救援被法國大軍圍困的拉荷謝爾的新教徒。於是,雙方暗中進行一場你死我活的較勁,故事情節演進發展,鋪張揚厲,逐漸超越社會,超越歷史,成為超凡英雄的神奇故事了。 多少讀者的歷史知識,是從閱讀歷史小說中獲取的。中國老百姓所瞭解的三國歷史,大半不超過《三國演義》,而有關清朝歷史的知識,更是來自各種戲曲和歷史武俠小曲。

  同樣,大仲馬的歷史小說,也向法國讀者提供了似是而非的歷史知識。通而觀之,人類閱讀追求故事情節的興趣,多少世紀以來並沒有減弱。這就是為什麼,大仲馬的一些小說至今仍然大行其道。此外,大仲馬講述故事的輕快語調,情節每發展一步都同讀者的興趣所達成的默契,也都是他的作品具有長久生命力的原因。 人非常人。大仲馬筆下的主人公,如唐代斯、達太安等,當初就是普通的海員、鄉紳子弟,但是命運(作者的安排)把他們變成了非凡的人物。何止主人公,就是其他重要人物,如路易十三、火槍侍衛隊隊長特雷維爾、紅衣主教李卻立,英國首相白金漢、法國王后安妮等這些歷史人物,本來都在塵封的歷史書中長眠。

  可是,他們一旦被大仲馬拉進小說,就改頭換面,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從歷史人物搖身變為歷史小說人物,從而有了超越歷史的非凡之舉,他們特異的性格與命運,也就引起了讀者的極大關注了。

  大仲馬小說人物的非凡之舉,原動力固然因人而異,其中不乏高尚的忠誠、友情、正義感和俠義精神,但是幾乎無一例外地受貪欲的驅使。他們貪圖榮譽、金錢、女人、權力,貪圖美酒佳餚,還渴望報仇……由希臘宙斯等諸神所開創的貪欲和復仇的傳統,源遠流長,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又發揚光大;從拉伯雷(Francois Rabelais)到伏爾泰,再到大仲馬,可以說一脈相承。 大仲馬筆下人物的超常胃口,也正是大仲馬的胃口,他在生活中的各種貪欲,都最大程度地體現在他的人物身上。例如達太安,他差不多什麼都貪,貪圖功名、金錢、地位、女色,等等,正是這些貪欲激發出他的冒險精神,促使他走上一條充滿各種誘惑的人生之路。

  三劍客也各有所貪,連最清高的亞瑟斯,也還貪酒和復仇,更不用說頗圖斯了。位極人臣的李卻立貪權貪名,國王路易十三貪錢,心胸狹隘又貪圖「正義」的名聲,讓人們稱他「正義者路易」。 大仲馬在生活中和作品裡都毫不掩飾,甚至炫耀各種欲望,而在他的筆下,不炫耀者便是心懷叵測之人。當然,在達太安和三個夥伴身上,如果沒有忠誠和豪爽的一面,貪欲就成了討厭的東西。他們四個人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生死朋友,誰有錢都拿出來大家花,遇到事情也一起行動。達太安多想當官,他拿到空白的火槍侍衛隊副隊長的委任令時,還是先去逐個請求三個朋友接受。在大家都拒絕,而亞瑟斯填上達太安的名字後,達太安禁不住流下眼淚,說他今後再也沒有朋友了。 大仲馬的人物貪欲而不求安逸,他們認為安逸是僕人和市民過的日子,不冒任何風險,無異於慢慢等死。他們是躁動型的,往往捅馬蜂窩,自找麻煩,冒種種危險而樂在其中,憑智慧、勇敢和天意,最後總能實現不可能的事情。

  大仲馬一生充滿貪欲和豪情,過著躁動瘋狂的生活。他花費二十餘萬法郎建造基督山城堡,每天城堡裡高朋滿座,食客如雲,多至數百人,豪華的排場名噪一時。他不斷地寫作,不斷地賺錢,又不斷地揮霍,屢次陷入債務的麻煩,最後連他的城堡也被廉價拍賣了。有福同享的大有人在,有難同當者卻不見一人,這就是他的小說與現實的差異。 大仲馬深知,唯一借用而無需還債的東西,就是智慧。他以自己的大智慧,創造出一個由非凡的人物、非凡的故事構成的文學世界。但是千慮還有一失,有一個非常動人、出人意料的故事,沒有寫進他的作品:在逝世一百三十二年後,大仲馬作為這個奇異故事的主人公,完成從家鄉小鎮遷入巴黎先賢祠的非凡之舉。 二○○三年三月於北京花園村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1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