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今年(二○一一)是辛亥革命一百週年,回顧一百年前的中國,究竟是怎樣情形的國家?正如孫中山在開始革命成立檀香山興中會所言:「近之辱國喪師,強藩壓境,堂堂華夏,不齒於鄰邦;文物冠裳,被輕於異族。」一百年後的今日中國,又是如何情形?亦如孫中山一百年前所言;「還視歐美,彼且瞠乎其後也。」
何以有此重大的改變?毫無疑問,應是辛亥革命所帶來的影響。
何謂「辛亥革命」?孫中山遺囑曰:「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遺囑寫於一九二五年,上推四十年,即為一八八五年,是年為中山「始決傾覆清廷、創建民國之志」。畢生既為「國民革命」,而辛亥革命亦在其內。此本書之所以命名為《孫中山與國民革命》也。
何謂「國民革命」?一九○六年孫中山制訂《同盟會革命方略》曰:「今日為國民革命;所謂國民革命者,一國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愛之精神,亦皆有負革命之責任。」
辛亥革命帶來何等影響?胡適在七十多年前(一九三四)指出:中華民國成立以來,固然有許多地方不能滿意,其中也有許多的進步,如帝制的推翻,新法典的頒行,婦女的解放等,這些進步大部分都是受了辛亥革命以來革命風潮的影響。近年中外學者研究孫中山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大陸學界對此研究,更是方興未艾,孫中山對中國甚至對亞洲變化的重大影響,可謂已成定論。兩岸中國人以及海外華人,都會以中國有位孫中山而自豪。革命思想家陳天華在一百多年前(一九○五)就說:「孫君逸仙者」,「是吾四萬萬人(當時全中國的人口)之代表也」。這話今天來說,也最恰當不過!
為了共襄盛舉,來紀念歷史這一重大節日,著者特將十年前(二○○○)由國史館初版的《孫中山與中國革命》,修訂補充再版。初版原收論文二十一篇。今略去八篇,保留十三篇,新增三篇,合為十六篇,分兩大部分:一、思想與理論;二、領導與參與。前後兩部分各為八篇。新增的三篇,一為《孫中山的世界觀記註》;一為《孫中山三大領導風格》;一為《同盟會河內指揮中心的西南六次起》。一、三兩篇是新撰,第二篇是二○○八年在學術討論會發的論文。
近年中國大陸學界對孫中山有關世界觀的卅著,質量均豐,「百家爭鳴」。著者不便再「鳴」只是做點基本工作,故將孫中山有關世界觀的言論,依其年代及性質,分類記述之,加以必要的註釋,以求基本的了解而已。故曰「記註」。其次,一九○七到一九○八年間,孫中山以越南河內為指揮中心在粵、桂、滇三省發動的六次起義,佔其辛亥前十次起義的絕大部分,也是同盟會成立後革命運動中最重要的部分,今從多層面來作系統的探討。其他各篇舊作,亦有所修正或補充。
著者在原著《孫中山與中國革命》自序中曾說:「由於兩岸制度及新型之不同,對於孫中山思想及其事業亦有不同的詮釋」。但經過三十年來的學術文化交流,此種差距已漸縮小,這是非常美好的現象。相信今後會有更多的美好現象也。
蔣永敬 二○一一年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