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令人驚豔的傑作
透過當今最先端科學眼界來審視宇宙,探究人和宇宙的關係
幫助讀者在無止境的宇宙尋得立足點。

  克里斯多夫.波特(Christopher Potter)以生花妙筆解析我們所稱宇宙的意義。

  他講述無物如何滋生有物,有物又如何化育萬物。萬物和無物的有形寫照是什麼樣子?

  當科學描述一件由事物生成的實相,這時它是在做什麼?

  無物和萬物之間,就是我們棲身的處所。

  有史以來第一遭,從夸克到超星系團,從爛泥到智人,本書一舉鋪陳宇宙的完整生命史。

  宇宙一度是完全對稱的,如今已經走過137億年歷史。

  氣體雲霧交織出我們在現今宇宙發現的一切繁複構造:繁複層級的星辰或者哺乳類的腦子。

  波特以風趣筆調陳述科學的歷史和哲學,他還闡明,科學一次次把人類在宇宙間的首要地位拿掉,然而宇宙的反應,卻是又把我們擺回那個核心位置。

  波特秉持智慧,胸懷好奇橫越宇宙,從它孕育之初來到最後的終點──還一路探索當中的萬物。

作者簡介

克里斯多夫.波特 Christopher Potter

  住在倫敦和紐約市,曾任第四權(4th Estate)出版公司的發行人暨總經理。

譯者簡介

蔡承志

  全職科普書譯者。

 

目錄

新來乍到
26次方的差別
量測萬象
這不是在講你,談科學發展沿革
天地萬象運行不輟
另闢蹊徑
燭照物質的光
有物和無物
歡慶繁星誕生
反覷自身
瓜瓞綿綿
進出非洲
我們在那裡
致謝詞

 

內容連載

26次方的差別

人是萬物的尺度:是測知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測知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羅泰戈拉(Protagoras,約西元前490至前420年)

要想得知我們在宇宙間的位置,我們就必須知道,宇宙間的哪處位置存有哪些事物。科學家以公尺作為測量事物的單位,所以我們一開始就從米尺入手。我們會見到我們能成就哪些發現,同時,假使我們總歸要被宇宙的尺寸壓垮,那麼至少我們也許能夠查明,引發暈眩的源頭是在哪裡。

如果我們採每次一公尺來量測宇宙,進度就會很慢。這樣謹慎行事很快就會變得很無聊。若是讓每個步驟都放大10倍,也就是科學家所說的提高一個「數量級」(order of magnitude),那麼我們就可以探勘得更深、更快。量測得數為1-10公尺之間的所有物體,全都歸入同一個數量級,這就是我們的第一個等級。我們在宇宙間漫步的下一個等級,是介於10-100公尺之間的長度,依此類推。回顧童年時代,身量還不比米尺高出多少的時候寫出的地址,我們可以從住所這裡出發,去尋找那個地址的不同範圍。

從1公尺到10公尺(100-101公尺)
多數人的身高並沒有太大差別。約翰‧濟慈(John Keats)身高1.54公尺,英國海軍上將納爾遜勳爵和瑪麗連‧夢露的身高都是1.65公尺。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和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都是1.9公尺。18和19世紀期間,就平均而言,歐裔美國人是世界上最高的族群。如今,最高的族群見於赫塞哥維納(Herzogovina)*和蒙特內哥羅(Montenegro)**,那裡的男性平均身高為1.86公尺。第二高的族群是荷蘭男子,身高1.85公尺。19世紀末,荷蘭族群以身量短小著稱。過去兩千年間的倫敦人以維多利亞時代的族群最為矮小。20世紀之前的倫敦人以薩克遜時代的族群身材最高。

*波士尼亞南部地區。
**巴爾幹半島上小國。

巨人症和侏儒症會造成罕見的極端身高變化,和平均值可以相差達20%。就我們所知,歷來最高的人是個叫羅勃特‧瓦德羅(Robert Wadlow, 1918-1940)的美國人,身高2.72公尺。
我們日常生活接觸的物體,尺寸大半介於1公尺到10公尺之間。現存最大的陸地動物,幾乎全都介於這個尺寸區間。成年長頸鹿是最高的陸地動物,通常高可達4.8公尺到5.5公尺。已知最高大的個體是5.87公尺。

從10公尺到100公尺(101-102公尺)
不過,現存最長的陸地動物是蟒蛇。最長的一件樣本於1912年在印尼捕獲,測得長度10.91公尺。藍鯨可以長到30公尺長,不過得活得夠久才行,由於受獵捕影響,多數藍鯨都長不了這麼大,而且全球現今種群數量,已經從20萬頭縮減到1萬頭。最長的陸地動物是俗名靴帶蟲(bootlace worm)的巨縱溝紐蟲(Lineus longissimus)。蘇格蘭聖安德魯斯(St. Andrews)海岸找到的一件樣本長約55公尺。

從前的陸地動物都比較大。不久之前,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us rex)還號稱最大型的肉食型恐龍。迄今已發掘的雷克斯暴龍標本當中,最大的一件叫做蘇(比較正式的名稱是FMNH PR2081)。蘇的身長12.8公尺,體重也許有6、7公噸�。據信蘇生存於6,700萬年前。另一種肉食型恐龍叫做南方巨獸龍(屬名:Giganotosaurus),化石1993年在阿根廷出土。迄今發現的最大標本長13.2公尺。據稱棘龍(屬名:Spinosaurus)的體型舉世無匹,體長可以長到16公尺和18公尺之間,然而1910年在埃及出土的原始標本,已經在二戰期間遭戰火摧毀,後來又找到的化石只有一件顱骨。

*一公噸相當於1,000公斤,英制所採英噸(「長噸」)則相當於1,016公斤,差距並不大。

我們可以假定,不論我們擁有哪種化石證據,都只代表曾經存活的眾多恐龍當中的少數。此外,我們手中的證據,就連我們已知的那寥寥少數,往往也都只是根據少數骨頭推知。有一件骨骼的完整程度相當罕見,那種恐龍名叫布氏腕龍(Brachiosaurus brancai),或稱為長頸巨龍(屬名:Giraffatitan),以好幾批出土物件拼湊而成。那件骨骼身高12公尺,總長22.5公尺,體重有可能達60公噸,生存於侏羅紀末期約1.4億年前。自從1970年代以來,其他屬於植食型的更大型恐龍紛紛出土,不過牠們的大小,都是根據不完整(往往非常不完整)的骨骼估計而得。整個恐龍類群當中最長、最大的一種,相信就是易碎雙腔龍(Amphicoelias fragillimus)了,長58公尺,重122公噸,然而這種恐龍的重建工作,卻只以一節脊椎骨的一幅素描為依據(骨頭實物已經遺失),所以這個尺寸充其量只能說是推測的。

納爾遜紀念柱高度約51.8公尺(含高5.5公尺的納爾遜像)。在2006年之前,那根紀念柱還號稱高56.39公尺。沒有人想到要去核驗。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46
    $160
  2. 二手書
    48
    $169
  3. 二手書
    6
    $210
  4. 二手書
    66
    $230
  5. 新書
    79
    $277
  6. 新書
    9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