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魔
- 作者:伊安.亞貝里
- 原文作者:Yann Apperry
- 譯者:黃馨慧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11-09-1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1209808
- ISBN13:9789861209807
- 裝訂:平裝 / 28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我的節拍器和我這個一輩子不過像一場冗長的開場白的人。
也是我最終存在的倚賴與抗衡。
當音樂、親情、愛情、友情交織成命運絕望的城堡
可以抵禦詛咒、救贖沒有出口靈魂的方式
唯有捨命創作生命與音樂頡頏的《永生敘事曲》……
音樂使他變成一個沒有翅膀,在地上奔波忙碌的天使。
「我現在沒法說那只節拍器究竟在我空空如也的腦袋上狠狠地敲了多少天,那種感覺活像我眼前碼頭上那個陰魂不散,跫音從早響到晚的乞丐。至於夜魔,它們八成也覺得我快一命嗚呼了。我那些夢,就像老虎鉗一樣,除了醒過來──有時在驚叫聲中──,根本沒有辦法擺脫它們。」
自從孩提時代的莫哀.英薩根發現了所謂的「樂中魔」(Diabolus in Musica)──這種叛逆性十足、從中世紀一直流傳到爵士時代的不和諧音程之後,便念念不忘要將這首曲子創諸於世,然而真正促使他寫出這首逐漸令他走火入魔的死亡樂章的,是否另有其人?
一部荒謬的黑色小說,他創作的音樂,正慢慢滲入我們徬徨而孤獨的靈魂。
作者簡介
伊安.亞貝里(Yann Apperry)
一九七二年生,曾在羅馬的法蘭西學院(Villa Medici)進修,並獲一九九七年的阿歇特基金會(Fondation Hachette)文藝獎助金。他的寫作範圍亦涵蓋了劇場和歌劇劇本的創作。已出版小說有《戒備》(Minuit, 1997)和《夜空的弔詭》(Grasset, 1999)等。
譯者簡介
黃馨慧
法國波爾多大學人類學碩士。曾任雜誌社撰述。現定居巴黎,專事譯著,譯有《紅色巴西》、《全球新趨勢》(麥田)等二十種。
鄭志鵬/自由樂評人 (粉紅機器人)
當初知道有機會替這本書寫推薦序的時候,腦海裡對作者伊安.亞貝里 (Yann Apperry)沒有任何印象,但是卻被書名深深吸引,《音樂之魔》 (Diabolus in Musica),那會是一本什麼樣的小說?音樂到底在書中扮演一種什麼樣的角色?我想這是所有重度樂迷都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的主要動機。
在書中,Diabolus in Musica被認為是一種不和諧的音程。我不懂樂理,因此上網查了一下什麼是Diabolus in Musica?根據Wikipedia的定義,Diabolus in Musica指的是一種三全音 (tritone),字面上的意思是三個全音的距離,也就是增四度 (augmented fourth) 或減五度 (diminished fifth)。這個音程的聲響特性就是極度的不穩定,怪異到會引起聽者耳朵的刺激不舒適感,並且挑戰一般人對音樂行進理當工整有秩序的認知,因此Diabolus in Musica又被稱為「魔鬼的音程」,它是一種歌頌撒旦的音樂,在中世紀時是被教會禁止使用的。
然而這就是書中主角莫哀.英薩根的一生,他花了一輩子的力氣在追尋這種利用不和諧音程所譜成的偉大樂章,卻不知道這種音程也帶給他一種不和諧的人生,圍繞著他的家族、他的家庭、他的情人、他的朋友,也全都遭受不和諧音程所苦。
讀完這本書的第一個印象是,莫哀.英薩根是一個無法從命運牢籠裡逃脫的人,他的生命旅程就像一列無法終止的火車,在既定軌道上頭也不回地向目的地狂奔而去,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但是他真的沒有選擇的餘地嗎?到底是誰促使他寫下這闕背後隱含毀滅意涵的永生敘事曲?只有自己.只有自己.只有自己的聲音,像一只「節拍器繼續打著節拍….押著時間答答答往前走」,走向那些註定只能被後世詠歎的烈士行列。
換句話說,不和諧音程也是一種生命的常態,所有偉大作品的泉源。現代性 (modernity) 講究的是理性與秩序合拍的美感,一切皆可預期,我們身處其中感到心安。然而對於世界如何向前推進的這個問題,依靠的卻是衝突與碰撞,唯有透過撞擊社會結構體系的固有凝結狀態,世界才不得不產生改變,這也是莫哀.英薩根正在做的事情。在正統音樂學院體系下,年輕氣盛的莫哀挑戰常規,掀起古典樂與爵士樂的戰爭。莫哀跟他啟蒙老師說,記得多聽聽Thelonious Monk、Duke Ellington與Bill Evans的鋼琴技巧,找出搖擺 (swing) 的玄妙之處,也跟他學院裡的教授嗆聲說,巴哈與莫札特也都是非常高明的即興演奏家,把他的老師氣的半死。
但是叛逆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一如成長過程中的我們,處於賀爾蒙勃發的青春期,想要掙脫傳統規範的束縛,卻被社會體系規訓成為一個遵守世俗價值的一份子,不按牌裡出牌的後果便是伴隨著懲罰,遭受道德譴責,不被社會接受。即便規訓與懲罰的機制打造出理性與秩序,我們也清楚知道反抗不一定成功,但是這種成長的叛逆仍然以多樣性面貌、層出不窮地展現出來,重點是,這段反叛經驗往往成為日後所有偉大創作的母題 (motif) ,一如在尼采在《悲劇的誕生》書中,引用酒神 (Dionysus,戴奧尼修斯)與日神 (Apollon,阿波羅)的對比,創作永生敘事曲的莫哀.英薩根就像酒神一般痛苦卻生命力旺盛,這也是Diabolus in Musica魅力所在。當然,擁抱「撒旦」的前提是得要學會忍受獨自一人的苦惱,大量的寂寞是酒精與藥物無法消解殆盡的,且慢,「音樂可以是一個入口與出口。」
平凡如我們,雖然無法如莫哀.英薩根創作出偉大的音樂,卻可以藉由聆聽音樂釋放被禁錮已久的靈魂,Miles Davis、John Coltrane、Thelonious Monk、Billie Holiday、Sarah Vaughan、Ella Fitzgerald、Brad Mehldau、Keith Jarrett、Andrew Hill、Jimmy Smith、Charlie Haden、Bobby Hutcherson、Art Pepper、Stan Getz、Bill Evans、Chet Baker、Bud Powell、Jackie McLean、Grant Green…,這些名字一一閃過我的腦海,雖然我不認識伊安.亞貝里,但是他在寫作這本書時,這些人的音樂肯定時時盤旋在他的腦海中,從音符幻化成文字。
且讓我們按下播放鍵,進入莫哀.英薩根的世界裡,隨著音樂之魔,共舞到下一個決定性的時刻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