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既是能源工程,又是社會工程
現代社會的許多大型能源工程早已超越科學技術的範疇,往往牽涉到社會和政治層面上方方面面的問題。以長江三峽工程為例,最大的挑戰不是建大壩,也不是五級船閘,而是遷移逾一百一十萬的人口—這在許多國家壓根兒就辦不了。核能也是,它本來是個能源工程,但核安全、核廢物處理等問題廣受社會關注。在一些西方國家,它還會變為大選期間的政治議題,甚至導致政府的更替。這當然和部分民眾對核電缺乏安全感有關。核電事故發生的頻率不高,但它是屬於“意料之外、影響特大”的事故之一,自然成了全社會及媒體關注的焦點。有些科技工作者會使用發生事故的或然率來說明出事的可能性是如何如何的低、電站是如何如何的安全。但隨著社會透明度的不斷增加,大眾對安全的訴求亦與時並進,對核電站這類敏感的能源工程的安全標準,逐漸由事故或然率的考慮,轉向至特大事故或極端事故乃至多重災難(例如大地震加大洪水)同時發生的考慮。這當然代表了安全標準的進一步提升,同時也說明了核電既是能源工程又是社會工程這個事實。
《瞭望東方週刊》副總編輯程瑛和主筆山旭合作的這本新著《日本核震》,深刻地反映了大眾對核電安全的焦慮和關注,是有關福島核事故最出色、最敏銳的一份新聞調查研究報告,既詳盡地介紹了整個事故的過程,又作了十分精闢的分析,包括事故對世界各地的影響。作者在書中提了許多發人深省的問題。例如,她在引子中問:“如果人類現階段無法選擇要不要核能,那麼我們是否應該自問:手握如此巨能,有多大能力自控?”她在結束時又問:“核電能夠被替代嗎?”
現實是:人類為每一個能源的選擇都要付出一些代價。煤電對環境的影響,包括溫室效應、全球暖化、酸雨、空氣污染、礦難等,已是眾所皆知;水電有淹沒和移民的問題,還有垮壩的風險;核電有核安全和核廢物處理的問題;風電和太陽能成本仍高,對環境也不無影響。能源的選擇其實也需要一個全社會性的理性討論。我衷心希望程瑛和山旭合作的這本好書,能帶動全社會對能源與環境這個重要課題進行討論和反思。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焯芬
二○一一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