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ACK #003

KLACK #003
定價:510
NT $ 459
  • 作者:黃淑琪賴朗騫連安洋
  • 出版社:田園城市
  • 出版日期:2011-08-1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89914638
  • ISBN13:9789889914639
  • 裝訂:平裝 / 212頁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眉目.攝影敘事

  《口卡》第三期的探討方向是影像的敘事功能,並把題目收窄為關鍵字──「眉目」作為出發點。一段敘事,除了基本原素,如何引伸出故事,或者為故事製造連續性,會有一些提示(hints)。而「眉目」,其實有關影像的本質,像滿佈符號的平面,符號與符號之間,靠讀者去以個人的自身經驗連結詮釋。眉目,就如羅蘭巴特所說的「沒有符碼的訊息」(a message without a code)。

  從相片中,我們得到一些已然存在過的証據,然而它們能否表達一件事的全部?由於照片的曖昧特性,延伸出許多不同的敘事方法。於是,我們從身邊搜集值得我們討論的影像,結果,我們有了謝至德從未展出過的泰北山區照片,展露一群被中國歷史遺忘了的族群,於被流放之地如何地生活著;葉七城訪問蘋果動新聞,探討它如何以動畫代替,甚至顛覆了傳統新聞圖像的敘事方法,它如何改變我們閱讀新聞事件;續有李泳麒為我們訪問三位本地及海外的著名紀實攝影師,一窺他們不同的攝影敘事方法及關注;另外,我們找來一所私家偵探社合作,示範同樣利用攝影工作的她們,如何用相片嘗試窺看出軌關係的甚麼眉目;及有小西分析家庭照片如何由一張相片,引起了相片表像以外的多重敘事,從中理解照片敘事的方式及可能。

  《口卡》亦同時找了鋒芒嶄露的年青導演及編劇麥曦茵,創作文字故事,並與年輕攝影師Andrea Pun的攝影創作並置,合作成另一本圖文短篇小說,與本刊一同發售。

 

目錄

第三期 (BOOK A) 專題內容
狂喜(文、圖:至德)
新聞動起來(文:葉七城)
故事,攝影要怎樣說?(文:李泳麒∕圖:余偉健、Antonio Escalante、Vanessa Winship)
私家偵探報告(文、圖:宏智國際調查有限公司)
攝影中的「家庭敘事」(文:小西∕圖:謝柏齊、黃淑琪)
一期一會──香港攝影師:黎藝雄 Rraay Lai(文:賴朗騫)
想像.生活故事(讀者投搞∕邀稿:Gary Cheng、元金盛、林立漢、陳偉江)
以Canon之名──佳能相機發展簡史
少年在攝影中成長──憧憬世界攝影教育計劃(文:何翹楚)
相機介紹:連拍攝影(文:Cat Ong)
攝影書@ACO(文:何比)

(BOOK B) ── 《你無法理解的事》
文:麥曦茵∕圖:Andrea Pun

 

內容連載

編者的話
文:黃淑琪

Joseph Byron 的《手球,教院,紐約》(Handball, Teacher’s College, New York)(fig.1)是一張能讓我著魔般凝視的照片,我曾不斷問自己為什麼總是被這張照片吸引,是好奇於她們生存的年代及空間?她們穿著的衣服?那一幅牆?那一如月缺並看似快將消失的小球?如灰塵般的色調?那些看不見的臉孔?或是那道從背後而來的強光?這框內的空間,像所有秘密都被那一死角隱藏著,從女士的容貌表情,以至於發生的時間及地點。黎清妍給我分享了Diane Arbus的說法:「攝影就是關於秘密的秘密。照片告訴你越多,你知道的越少。」

看一張靜止不動的照片時,我們習慣性地去將它解讀成動態的場面,或是有故事性的事態,因為我們知道照片是從時間線上取下的一刻,而時間,是有著過去、現在及未來。若我們從一張沒聲音、靜止的照片中看見「動態」,那是理解出來的概念,例如看到小球懸在半空,我們明白是有人投擲出去,或藉什麼反彈回來,然而,那一刻之後,小球定必下墜。於是,我們以物理性來理解相片中「之前」及「以後」發生的事情。

此外,要是我們有耐性的話,看照片能靜觀自得。賈樟柯在一次訪問中說過,在街上看到一個人在吃便當,即使那人不發一言,我們只要看到他吃飯的模樣及表情,便足以感受及理解他的生活。照片亦然,沒有聲音的影像,使我們聽到了自己的聲音,因而更能直率自由地去閱讀及觀照一張相片,從而理解事件的內容;不同的是,看照片時,我們已離開了現場及發生的時間,意味著背景資料的遺失。然而,再想一想,我們以為從照片理解及感受到的事情,其實是透過經驗、情感及對框內那矩形空間的觀察,進而分析、聯想,或甚是想像出來的,這個過程並非物理性的理解,而是個人的闡釋。例如今期其中一位投稿者陳偉江的一張照片中,老婆婆的右眼受了傷,好一條完整的眉也被分開了,從那傷口中,我們會感到痛,並推想發生的原因及過程,這視覺的衝擊使情感豐富的觀眾繼而擔心起她日後的生活 & &

以上,是照片其中的一種敘事特質,往往由觀者從照片中搜尋線索,或感受出什麼,而自個兒聯想並建構出照片的意思。我們希望每一期的《咔》攝影文化誌能探討攝影的一些本質,今期我們的主題是關於照片敘事。這個題目,好不容易,編輯們愈是討論,愈說不清。由於照片的曖昧特性,延伸出許多不同的敘事方法,我們只好從身邊搜集值得我們討論的影像,從而進一步收窄討論的重點。結果我們有了葉七城的動新聞、謝至德以照片及解說文字展示泰北山區、麥曦茵的文字故事與「九十後」年輕攝影師的圖文創作、小西分析讓老人家或父母細說當年的家庭照片等等,從中理解照片敘事的方式及可能。

約翰.伯格(John Berger)於《另一種影像敘事》(Another Way Of Telling)一書中,清楚指出照片是由事物的形貌(appearances)所引用(quote)而來,閱讀照片時會感到有一種不連續感(discontinuity),使其內容曖昧不明(ambiguity),而這本質造就了文字解說時所出現的隱蔽及偏離事件實貌的可能性。

2010年贏得中國「金鏡頭」最佳新聞照片的《挾屍要價》(fig.2),是一張說不上有美感或角度的照片,但卻具爭議性,主要是對新聞照片獎素質上的要求,及作者張軼透過這張照片所表達的故事真實性上。這裡要說的,是後者,照片的羅生門。作者將照片名為《挾屍要價》,展露漁民見死不夠,眼見見義勇為的三名大學生,為救掉進湖北荊江的小孩而遇溺,在漁船上的漁民並沒有即時救人,只待他們溺斃後,要求學生的朋友籌到足夠的錢,才將撈到的屍體牽到岸
上。有報章說這是誤導大眾的闡述,那照片要表達的實在是漁民「牽屍靠岸」的行為,就因為張軼的標題及文字的詮釋,使實在有份救人的老漁民事後被當地人痛打,並將他們的漁船一一破壞掉,惡夢從那張得獎照片開始。

除了已死的學生沒有表達外,其他的人包括落水救人的學生、泳客、岸上圍觀的人群、漁民、老師、傳媒、地方官及張軼都各自表述,眾說紛紜。沒有身處現場的人如我,唯有在照片中找尋線索,我看這照片時,即時印象是:水上有一隻漁船,船上有兩位年長男人,遠處有人玩
樂。再認真地看,第一個焦點霎時落在老伯的手掌中,隨那掌心的角度向上望,是老船家的表情。之後,就是那些手的動作,牽引及至被拉出水面的一隻手臂,和那半藏在水中面向天空的臉。(fig.3)

文字寫作方法中,有一種叫形態分析法,將一張畫面以緩慢的速度,像利用了鏡頭分主次來移動,從遠移近,局部放大,從左移右,時而仰望,時而俯瞰,逐一呈現畫面的內容,用文字將這觀看經驗形象化,使讀者置身其中。就像連點子般,從一點拉線到另一點,再從第二點到第
三、四、五 & &直至看到一幅可以理解的圖形。想像凝視一張照片時,以這種方法來重組內容,按下拍攝的一瞬便有了無限時間延長閱讀的可能。於是,照片的內容及時間都在無意間地被伸延及建構。

「眉目」由此而生。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