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父輩是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批淘金者,他們銜金湯匙出生,坐擁豐厚家產,坐擁得天獨厚的能把夢想化為現實的資源。他們中的少數子承父業成功接班,他們中的大多數嬌生慣養坐吃山空,他們中的不少人已變成敗家的紈(糸夸)子弟,變成飆車族、燒錢族、炫富族──“富二代”便是這個群體的稱謂。
《富二代》告訴你,“富二代”一詞到底是不是“窮二代”的仇富產物──當劉永行之子劉相宇奔赴四川地震災區,茅理翔兢兢業業培養兒子茅忠群成功接班,左穎在父親的調教下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億萬富豪,女首富張茵之子一直遵母囑低調行事時,羡慕總是多於嫉妒;然而,當接二連三的致命飆車事件,肆無忌憚的校園選妃事件,自我炒作的高調炫富婚禮,還有豪賭敗家者公開燒錢者出現在你眼前時,為什麼麻木早已替代好奇?
美國也有像中國“富二代”這樣的群體,但為什麼美國的二代不是人神共憤?他們為什麼沒有遭遇這樣的貶義流行詞?中國和美國的二代到底有何差別?美國媒體為何號召美國女孩嫁給中國人?美國銀行又為何要免費培訓中國富家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