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全台夜市精彩小吃壹之選
今年恰好是《壹週刊》在台灣創刊10週年,回顧過去這些年,《壹週刊》的美食旅遊記者不止一次地踏過台灣各個角落,但卻是頭一次有系統地將全台夜市一網打盡。
從2010年3月的籌備期開始,我們共出動6位文字記者、10多位攝影記者,前後開了不下30次會,深入造訪全台上百個流動、固定夜市,從中選出48個最精彩夜市。接下來的2010年5到9月,總共隨刊出版了21本夜市別冊,最後還因為夜市話題欲罷不能,而在21本之外,又多加一本精彩完結篇,把許多人心中的遺珠補齊,並且多介紹了9個夜市,讓報導的夜市總數增加到57個。
很多人對《壹週刊》處理美食報導的方式很好奇,我只能說,真的沒什麼特別的。大家都知道本刊老闆黎智英先生是愛吃之人,我們也只是秉持著愛吃的原則,實際付錢去吃飯,就跟普通食客一樣,我們認為,這樣才最能看出一家店的食物素質,與慣常的服務態度。
就像這次的夜市系列報導,即使採訪範圍廣大、截稿時間急迫,我們仍堅持要用第一手資料,採訪的資料絕不能靠聽說而來。所以記者們先得收集各地夜市的書面資料,將上百個夜市各自劃分責任範圍後,再進行艱辛的踏查過程。每一個夜市,無論在台灣哪個角落,都必須先去掃街一次,找出美味且有特色的店家。
為求周全,接下來再想辦法靠人介紹,或在網路上尋覓熟悉當地的食客,這些食客大都是住在附近、長年靠夜市吃喝的街坊鄰居,有的還可能是名人,包括蕭敬騰、九把刀,都是共襄盛舉的食客之一,他們的共通點都是對自己從小吃到大的夜市,充滿熱情與感情,自然不吝惜拔刀相助。
最後,記者將自己羅列的美食名單,與在地食客的必吃List兩相對照之後,才能列出最終採訪名單。可以說,光是採訪名單的確定,就已經是充滿汗水的過程。
又因為採訪範圍遍及台灣各地,若在北部還好處理,了不起天天去報到,偏偏有的遠在屏東、花蓮、南投,而且中南部的流動夜市特別多,光是追著夜市跑就很耗人力物力,最重要的是求老天爺幫忙,有時截稿在即,卻偏偏連續幾週豪雨,夜市不開張,我們只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只差沒去拜拜求雨停了。
而為了拍照,記者們還得先跟夜市裡某家小吃攤套好關係,至少要借到一張桌子,然後把要拍的食物,全端來這張桌子上拍。別以為這很容易,在人潮洶湧的台南花園夜市、高雄六合夜市,要保住那張桌子,可是件超困難的差事,若有人看過一個神經病端著一堆食物,在夜市裡來回奔跑,別懷疑,那一定是《壹週刊》的美食記者。
這當中當然少不了各種小意外,有時候前一天約好採訪的攤位,隔天卻臨時放鴿子,老闆到了半夜才想起來,然後狂打電話給已熟睡的記者;大部分的夜市交通混亂,記者被機車排氣管燙傷,只能借冰塊敷一敷就咬牙繼續採訪;也碰過採訪到一半,夜市突然停電熄燈,只好請老闆開機車燈幫忙照明的窘境;還有的店本來只有一家,等採訪完已經因為老闆夫妻離婚,而形成分拆兩家的尷尬場面。
採訪的時候,正是台灣最熱的季節,我們穿梭在南北夜市中,開展短暫的夜市人生。不過現實中的夜市似乎更加有趣,曾把我們記者叫去「關心」半天的大哥江欽良,在他掌理的南投草鞋墩夜市裡向女友小潘潘求婚;開玩笑叫我們要幫她修片的高雄六合夜市「鄭老牌木瓜牛奶」的鄭玲玉小姐,被請去總統府跟馬英九總統見面;新北市永和「肥豬的攤」還參演了電影《雞排英雄》,真是各有各的精彩。
到現在,每每翻開以往的報導,台北延三夜市的「煎馬頭魚」、宜蘭的「一串心」、南投埔里的「炸鋼管」、苗栗後龍的「杏仁露」等又新奇又古老的美味吃食,都還讓我們懷念不已。
幸好現在如何出版社獨具慧眼地與《壹週刊》合作,將這一系列夜市報導集結出書,而且還大費周章地一一確認所有攤商的營業狀況,刪除已經停業的部分,讓這本書更具時效性與實用性,帶給讀者極大的方便。
記得當初總編輯提出採訪夜市的構想時,大家當場都頓了一下,心知這是個困難任務,但走過這一遭,幾乎所有同事都被台灣極有活力的庶民文化感動。雖然夜市裡的東西不一定最好吃、環境不一定最舒適,但這就是人味超濃的台灣夜市,也是台灣人最真實的面孔,也希望這些可愛的夜市老闆和客人們,能好好愛護彼此,讓我們的夜市更乾淨、更環保,成為名符其實的台灣之光。
壹週刊美食旅遊組副總編輯 林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