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前言
趙佶 (一首)
山亭北行見杏花 (裁翦冰綃)
錢惟演 (一首)
玉樓春 (城上風光鶯語亂)
范仲淹 (二首)
蘇幕遮 (碧雲天)
御街行 (紛紛墜葉飄香砌)
張先 (三首)
千秋歲(數聲鶗鴃)
菩薩蠻 (哀箏一弄湘江曲)
醉垂鞭 (雙蝶繡羅裙)。
一叢花 (傷春懷遠幾時窮)
天仙子 (「水調」數聲持酒聽)
青門引(乍暖還輕冷)
晏殊 (十首)
浣溪沙 (一曲新詞洒一林)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
清平樂 (紅箋小字)
清平樂 (金風細細)
木蘭花(燕鴻過後鶯歸去)
木蘭花(池塘水綠風微暖)
木蘭花(綠楊芳草長亭路)
踏莎行(祖席離歌)
踏莎行(小徑紅稀)
蝶戀花(六闌干偎碧樹)
韓縝 (一首)
鳳蕭吟 (鎖離愁連綿無際)
宋祁 (一首)
玉樓春(東城漸覺風光好)
歐陽修 (九首)
采桑子 (群芳過後西湖好)
訴衷情(清晨簾幕卷輕霜)
踏莎行(候館梅殘)
蝶戀花 (庭院深深深幾許)
蝶戀花 (誰道閒情拋棄久)
蝶戀花 (幾日行雲何處去)
木蘭花 (別後不知君遠近)
浪淘沙 (把酒祝東風)
青玉案 (一年春事都來幾)
柳永 (十三首)
曲玉管 (隴首雲飛)
雨霖鈴 (寒蟬淒切)
蝶戀花 (□倚危樓風細細)
采蓮令 (月華收)
浪淘沙慢(夢覺透窗風一線)
定風波 (自春來)
少年游 (長安古道馬遲遲)
戚氏 (晚秋天)
夜半樂 (凍雲黯淡天氣)
玉胡蝶 (望處雨收雲斷)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迷神引 (一葉扁舟輕帆卷)
竹馬子 (登孤壘荒涼)
王安石 (二首)
桂枝香 (登臨送目)
千秋歲引(別館寒砧)
王安國 (一首)
清平樂(留春不住)
晏幾道 (十五首)
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
蝶戀花(夢入江南煙水路)
蝶戀花(醉別西樓醒不記)
鷓鴣天(采袖殷勤捧玉鐘)
生查子(關山魂夢長)
木蘭花(東風又作無情計)
木蘭花(鞦韆院落重內暮)
清平樂 (留人不住)
阮郎歸(舊香殘粉似當初)
阮郎歸(天邊金掌露成霜)
六麼令(綠陰春盡)
御街行(街南綠樹春繞絮)
虞美人(曲闌干外天如水)
留春令(畫屏天畔)
思遠人(紅葉黃花秋意晚)
蘇軾 (十首)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
永遇樂(明月如霜)
洞仙歌(冰肌玉骨)
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青玉案(三年枕上吳中路)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賀新郎(乳燕飛華屋)
秦觀(七首)
望海潮(梅英疏淡)
八六子(倚危亭)
滿庭芳(山抹微雲)
滿庭芳(曉色雲開)
減字木蘭花(天涯舊恨)
浣溪沙(漢漢輕寒上小樓)
阮郎歸(湘天風雨破寒初)
晁元禮(一首)
綠頭鴨(晚雲收)
趙令時(三首)
蝶戀花(欲減羅衣寒未去)
蝶戀花(卷絮風頭寒欲盡)
清平樂(春風依舊)
晁補之(三首)
水龍吟(問春何苦匆匆)
憶少年(無窮官柳)
洞仙歌(青煙冪處)
晁沖之(一首)
臨江仙(憶昔西池池上飲)
舒亶(一首)
虞美人(芙蓉落盡天涵水)
朱服(一首)
漁家傲(小雨纖纖風細細)
毛滂 (一首)
惜分飛(淚濕闌干花著露)
陳克 (二首)
菩薩蠻 (赤闌橋盡香街直)
菩薩蠻 (綠蕪□繞青苔院)
李元膺 (一首)
洞仙歌 (雪雲散盡)
時彥 (一首)
青門飲(胡馬嘶風)
李之儀(二首)
謝池春 (殘寒消盡)
卜算子 (我住長江頭)
周邦彥 (二十二首)
瑞龍吟 (韋臺路)
風流子 (新綠小池塘)
蘭陵王 (柳陰直)
瑣窗寒 (暗柳啼鴉)
六丑 (正單衣試酒)
夜飛鵲 (河橋送人處)
滿庭芳(風老鶯雛)
過秦樓(水浴清蟾)
花犯(粉□低)
大酺 (對宿煙收)
解語花 (風銷燄蠟)
蝶戀花 (月皎驚烏棲不定)
解連環 (怨懷無託)
拜星月慢 (夜色催更)
關河令 (秋陰時晴漸向瞑)
綺寮怨 (上馬人扶殘醉)
尉遲杯 (隋堤路)
西河 (佳麗地)
瑞鶴仙 (悄郊原帶郭)
浪淘沙慢 (畫陰重)
應天長 (條風布暖)
夜游宮 (葉下斜陽照水)
賀鑄 (十一首)
青玉案 (凌波不過橫塘路)
感皇恩 (蘭芷滿汀洲)
薄倖 (淡妝多態)
浣溪沙 (不信芳春厭老人)
浣溪沙 (棲角初消一縷霞)
石州引 (薄雨收寒)
蝶戀花 (幾許傷春春复暮)
天門謠 (牛渚天門險)
天香 (煙絡橫林)
望湘人 (厭鶯聲到枕)
綠頭鴨 (玉人家)
張元幹 (二首)
石州慢 (寒水依痕)
蘭陵王 (卷珠箔)
葉夢得 (二首)
賀新郎 (寒水依痕)
虞美人 (落花已作風前舞)
汪藻 (一首)
點絳唇(新月娟娟)
劉 一止 (一首)
喜遷鶯(曉光催角)
韓繆(一首)
高陽台(頻聽銀簽)
李邴(一首)
漢宮春(瀟灑江梅)
陳與義(三首)
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
臨江仙(憶昔午橋橋上飲)
蔡伸 (二首)
蘇武慢(雁落平沙)
柳梢青(數聲鶗鴃)
周紫芝 (二首)
鷓鴣天 (一點殘紅欲盡時)
踏莎行(情似游絲)
李甲 (一首)
帝台春(芳草碧色)
李重元 (一首)
憶王孫(萋萋芳草憶王孫)
萬俟詠 (一首)
三台(見梨花初帶夜月)
徐伸 (一首)
二郎神 (悶來彈鵲)
田為 (一首)
江神子慢(玉臺掛秋月)
曹組 (一首)
驀山溪(洗妝真態)
李玉 (一首)
賀新郎(篆縷銷金鼎)
廖世美 (一首)
燭影搖紅(靄靄春空)
呂濱老 (一首)
薄幸 (青樓春晚)
魯逸仲(一首)
南浦(風悲畫角)
岳飛 (一首)
滿江紅(怒髮衝冠)
張掄 (一首)
燭影搖紅(雙闕中天)
程垓 (一首)
水龍吟 (夜來風雨匆匆)
張孝祥(二首)
六州歌頭 (長淮望斷)
念奴嬌(洞庭青草)
韓元吉 (二首)
六州歌頭(東風著意)
好事近(凝碧舊池頭)
袁去華 (三首)
瑞鶴仙 (郊原初過雨)
劍器近 (夜來雨)
安公子 (弱柳千絲縷)
陸淞 (一首)
瑞鶴仙(臉霞紅印枕)
陸游(一首)
卜算子 (驛外斷橋邊)
陳亮 (一首)
水龍吟 (鬧花深處樓臺)
范成大 (三首)
憶秦娥 (樓陰缺)
眼兒媚 (酣酣日腳紫煙浮)
霜天曉角(晚晴風歇)
辛棄疾(十二首)
賀新郎 (綠樹聽鵜鴃)
念奴嬌 (野棠花落)
漢宮春 (春已歸來)
賀新郎 (鳳尾龍香撥)
水龍吟 (楚天千里清秋)
摸魚兒 (更能消幾翻風雨)
永遇樂 (千古江山)
木蘭花慢 (老來情味減)
祝英臺近 (寶釵分)
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
鷓鴣天 (枕蕈溪堂冷欲秋)
菩薩蠻 (鬱孤臺下清江水)
姜夔 (十七首)
點絳唇(雁燕無心)
鷓鴣天(肥水東流無盡期)
踏莎行 (燕燕輕盈)
慶宮春(雙槳□波)
齊天樂 (庾郎先自吟愁賦)
琵琶仙 (雙槳來時)
八歸 (芳蓮墜粉)
念奴矯 (鬧紅 一舸)
揚州慢 (淮左名都)
長亭怨慢 (漸吹盡)
淡黃柳(空城曉角)
暗香(舊時月色)
疏影(苔枝綴玉)
翠樓吟(月冷龍沙)
杏花天(綠絲低拂鴛鴦浦)
一萼紅(古城陰)
霓棠中序第一 (亭皋正望極)
章良能 (一首)
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劉過(一首)
唐多令 (蘆葉滿汀洲)
嚴仁(一首)
木蘭花(春風只在曲西畔)
俞國寶 (一首)
風入松(一春長費買花錢)
張鎡(二首)
滿庭芳(月洗高梧)
燕山亭(幽夢初回)
史達祖 (九首)
綺羅香 (做冷欺花)
雙雙燕(過春杜了)
東風第一枝(巧沁蘭心)
喜遷鶯(月波疑滴)
三妹媚(煙光搖縹瓦)
秋霽(江水蒼蒼)
夜合花(柳鎖鶯魂)
玉蝴胡蝶(晚雨未摧宮樹)
八歸(秋江帶雨)
劉克莊 (四首)
生查子(繁燈奪霽華)
賀新郎(深院榴花吐)
賀新郎(湛湛長空黑)
玉樓春(年年躍馬長安市)
盧祖皋 (二首)
江城子(畫樓簾卷新晴)
宴清都(春訊飛景管)
潘妨 (一首)
南鄉子(生怕倚欄杆)
陸睿 (一首)
瑞鶴仙(濕雲粘雁影)
吳文英 (二十五首)
渡江雲(羞紅鬢淺恨)
夜合花 (柳暝河橋)
霜葉飛 (斷煙離緒)
宴清都(繡幄鴛鴦柱)
齊天樂(煙波桃葉西陵路)
花犯(小娉婷清鉛素靨)
沉溪沙 (門隔花深舊夢游)
浣溪沙 (波面銅花冷不收)
點絳唇(卷盡愁雲)
祝英臺近 (采幽香)
祝英臺近 (剪紅情)
澡蘭香 (盤絲繫腕)
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鶯啼序 (殘寒正欺病酒)
惜黃花慢(送客吳皋)
高陽台(客粉雕痕)
高陽台(修竹凝妝)
三姝媚 (湖山經醉慣)
八聲甘州 (渺空煙四遠)
踏莎行(潤玉籠綃)
瑞鶴仙(晴絲牽緒亂)
鷓鴣天 (池上紅衣伴倚闌)
夜游宮 (人去西樓雁杳)
賀新郎 (喬木生雲長)
唐多令 (何處合成愁)
黃孝邁 (一首)
湘春夜月 (近清明)
潘希白 (一首)
大有 (戲馬台前)
無名氏 (黃公紹)(一首)
青玉案 (年年社日停針線)
朱嗣發 (一首)
摸角几 (封西風)
劉辰翁 (四首)
蘭陵王 (送春去)
寶鼎現 (紅妝春騎)
永遇樂 (璧月初晴)
摸魚兒 (怎知他)
周密 (五首)
高陽台 (照野旌旗)
瑤華 (朱鈿寶玦)
玉京秋(煙水闊)
曲游春(禁苑東風外)
花犯(楚江湄)
蔣捷 (三首)
瑞鶴仙 (紺煙迷雁跡)
賀新郎(夢冷黃金屋)
女冠子 (蕙花香也)
張炎 (六首)
高陽台(接葉巢鶯)
渡江雲(山空天入海)
八聲甘州(記玉關)
解連環(楚江空晚)
疏影(碧圓自潔)
月下笛(萬里孤雲)
生沂孫 (六首)
天香(孤嶠蟠煙)
眉嫵(漸新痕懸柳)
齊天樂(一襟余恨宮魂斷)
長亭怨慢(泛孤艇東皋遇遍)
高陽台(殘雪庭陰)
法曲獻仙音(層綠峨峨)
彭元遜 (二首)
疏影(江空不渡)
六丑(似東風老大)
姚雲文 (一首)
紫萸香慢(近重陽)
僧揮(一首)
金明池(天闊雲高)
李清照 (五首)
鳳凰台上憶吹蕭(香冷金猊)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畫)
聲聲慢(尋尋覓覓)
念奴嬌(蕭條庭院)
序
序言
唐詩和宋詞是我國詩歌發展史上兩座巍峨的豐碑。一千餘年以來,它們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內容和豐富多采的藝術形式成為後人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們既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品;又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宋代是詞的極盛時期,詞成為當時最受歡迎、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文體。兩宋三百餘年間,上自帝王將相、文人才士,下至庶民百姓、漁樵僧道、倡優樂工,無不喜愛這種文學形式,填詞譜曲和歌唱欣賞,風氣廣為流行。題材內容不斷擴大,藝術形式日臻完善,表現技巧多方提高,名家輩出,作品浩瀚。在唐圭璋《全宋詞》
中輯有詞作兩萬餘首,詞人一千三百餘家。洋洋大觀,足見宋詞之盛況
孟慶文
前言
宋代是詞成熟繁榮時期,是詞創作的最高峰。如同唐代的詩歌一樣,宋詞也得到整體社會各個階層人士的普遍認同和喜愛。從宮禁到民間,從貴族到市井,到處都有人在作詞、唱詞、聽詞、評詞。詞已深深植根於廣大民眾的文化沃土之中,得到空前的發展。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達到了巔峰時期,成為一個歷史時期文學樣式的代表,與漢賦、唐詩、元曲交相輝映,在中華民族的文華長河中永遠閃耀著奇光異彩。
《宋詞三百首》是近人失孝臧在前代眾多選本基礎上精心編撰的一個版本。問世以來,流傳極廣。與《唐詩三百首》同樣,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自從唐圭璋先生箋釋後,此本流傳更廣,言宋詞者必曰「三百首」云云,已成為今人了解學習宋詞的一種必備書。
《宋詞三百首》錄兩宋詞人八十五家。其中柳永十三首,晏幾道十五 首,蘇軾一○首,周邦彥二十二首,賀鑄十一首,辛棄疾十二首,姜夔十七首,吳文英二十五 首。這八家的作品,占全書將近一半,儼然推為宗主。對周邦彥、吳文英二家尤為偏愛。但從總體來看,選篇還是比較公允極具有代表性的。誠如唐圭璋先生自序所雲:「疆村先生茲選,量既較多,而主旨以揮成為歸,亦較精闢。大抵宋詞專家及其代表作品俱已入錄,即次要作家如時彥、周紫芝、韓元吉、袁去華、黃孝邁等所制渾成之作,亦廣泛采及,不棄遺珠。」
在本書寫作過程中,許鴻翔、程顯平、張金明、劉忠生、徐行、王洪剛、火青、劉倩、孫璐、鄭志剛、艾麗輝、王雪梅、劉彧超、王維強等十四名同仁參加了部分撰稿工作,特此說明。鄭志剛先生和我的兩名學生齊玉萍、李影彬小姐三人為我繕寫全部書稿,在此一並深表謝枕。
唯願本書能給廣大讀者帶來愉快和補益
畢寶魁
-
二手書61折$91
-
新書85折$127
-
新書9折$134
-
新書$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