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寫瓊瑤,讀瓊瑤,體會瓊瑤
【皇冠文化集團創辦人】平鑫濤
五十年來的辛勤筆耕,瓊瑤出版了六十五部作品。讀過她全部作品,甚至全套收藏的書迷大有人在,但對於新生代的年輕讀者,那麼龐大的數量,可能會覺得沉重。出版社在重新整理、編輯全集前,計畫請瓊瑤自選十部代表作,先行提供給「舊雨新知」們典藏。瓊瑤對這計畫,欣然同意,也慎重的選出書單。
編輯們希望她為典藏版寫一篇序,但她正忙於電視劇「新還珠格格」的製作,分身乏術。而且,她這個人,對於寫序,最沒辦法。她總是問我︰
「序是什麼?我會寫小說,寫歌詞,寫劇本,就是不會寫序!」
記得以前出版她的書,要她寫序,她也是推三阻四,能拖就拖,能賴就賴。即使勉強寫了,也三言兩語交卷。這次,她乾脆把這「任務」交給了我。說是相知數十年,我應該更能為她寫序。做為她最忠實的讀者,和台灣唯一的出版者,以及生命中的伴侶,我只能接下這「不太容易」的工作。看著她選出的書單,我想,我明白她寫作生涯中的種種心路歷程,也能體會出她選書的思考脈絡:
《窗外》是她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全部作品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不可否認,《窗外》的故事中,有她自己的影子。純純的、怯怯的初戀,在十九歲萌芽,也在十九歲悽悽苦苦的結束。記得當年我收到她的手稿,成為這部作品第一個讀者。那是一個星期六,我幾乎不眠不休,一口氣讀完了那二十幾萬字。然後,我迫不及待的寫了一封信給她,告訴她,皇冠將用最快的速度,刊載這部小說,也出版這部小說。那時,我就明白,這個故事烙印在她生命裡,是她心中的「最痛」。也只有如此真實的感情,才能讓這本書引起讀者的共鳴。
寫《窗外》時,她只有二十五歲,已經結婚,有個才一歲半的孩子。丈夫的公務員薪水微薄,她的生活非常艱苦。她是抱著孩子,完成這部小說的。她後來告訴我,如果她再晚上十年來寫《窗外》,一定不是這樣的版本。因為當時她還年輕,那份初戀帶來的傷痛依然強烈,她才會寫得那樣真情流露。
《窗外》在當年《皇冠雜誌》上一次刊出,激起了讀者空前的反應,單行本發行後,更一發不可收拾,出版的第一年就再版六十五版,超過百萬本。當年的讀書風氣不太蓬勃,但《窗外》引起了狂飆。
《窗外》的強烈反應,引爆了瓊瑤內心澎湃的創作熱情。她接著寫下《六個夢》系列小說,分別在《聯合報》及《皇冠》刊載。其實這些故事的情節豐富、人物生動,每一篇都有足夠的素材可以發展成長篇。但她等不及,把它們寫成一個個中篇,因為她必須先有稿費生活,才能去寫長篇。《六個夢》是預先存下的「生活費」,每月發表一篇,她就可以支持六個月,去寫她早就想寫的一部長篇──《煙雨濛濛》。她說:「這是我小說中感情最深刻,衝突最強烈的一部。」
《煙雨濛濛》寫父女之間的愛恨交織,寫男女之間的情感糾結,情節峰迴路轉,真可謂「劇力萬鈞」。在《聯合報》連載期間,獲得極大迴響,連載到中間時,每天清晨有數百學生,在報社門口排成長龍,等待剛剛出刊的報紙,以便先讀為快。
《煙雨濛濛》拍成電視連續劇,創下收視率百分之五十三的史上最高紀錄。
瓊瑤是在一九四九年初夏,隨著大批人潮到達台灣,那年她只有十一歲,最小的妹妹才三歲。
大多數那時期來台的人,都懷抱著短暫停留的想法,但一年一年過去,回鄉夢斷,漸漸的落地生根,在這塊土地上成長、教育、成家立業,時代改變了這群人的命運,這群人也改變了這塊土地的生態。人與人之間的悲歡離合,換了些角度,繼續輪轉,只是平添了不少鄉愁的牽絆。
瓊瑤在這段生長的過程中,很早熟的體驗著周遭人物的故事,也默默的觀察著父母那一代的適應與轉變。寫完《煙雨濛濛》,她接受最大的挑戰──寫一部跨越兩代,從抗戰寫到遷台十幾年,知交聚散、牽涉兩岸的故事。
《幾度夕陽紅》寫來十分艱苦,寫了十萬字一度停擺。故事的台灣部分,尚能得心應手,寫到抗戰時重慶的學生生活,她完全陌生。幸好有位名畫家廖未林,抗戰的期間在重慶讀過美專。那天我陪著瓊瑤,去見廖未林,他又說又畫的提供了充分的資料,我見瓊瑤專注的傾聽,再問了好多的問題。一個下午的聚會後,她滿意的告訴我︰「沙坪壩已經在我腦海裡了!」
於是,李夢竹、何慕天、楊明遠、小羅……這些人物,在《幾度夕陽紅》裡演出了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愛,他們的相聚與別離。這部小說再度暢銷,被搬上大銀幕,拍成電影,轟動一時。後來我們的傳播公司,又改拍電視連續劇,非但在台灣大受歡迎,且是第一部在中國大陸推出的台灣連續劇。
《幾度夕陽紅》發表到出版的這一年,瓊瑤離婚了。從高雄搬到台北來。她租了一幢小小的房子,正式成為了專業作家。她有極好的想像力,也有極佳的記憶力。她的母親,出身名門,家裡的親戚,多得數不清。兩岸阻斷以後,這些親戚,有的來到台灣,有的留在大陸,有的去了國外。每次,她母親的親戚們相聚,談的都是親人們那些「匪夷所思」的故事。她又根據了一個真實故事,寫了《船》。只是把《船》的時間背景,從抗戰時期,搬到了一九五三年的台灣。這是一部年輕人的故事,愛的故事,婚姻的故事,也是一個淒涼的故事。香港邵氏電影公司把它拍成了電影。
有一位文友,以自己的故事寫了一個長篇,但自己十分不滿,並且越改越糟,最後放棄了。他把這故事「送」給瓊瑤,要求瓊瑤完成他的願望。故事中的若干枝節給了她靈感,完成了《彩霞滿天》。
瓊瑤是個很難捉摸的女人,她能靜能動。寫作時可以幾個月不出門。寫完了一部書,就會不甘寂寞,鬧著要旅行。有時我們會出國,不出國的時候,就開著車,隨興到台灣各處遊玩。
有一天在去宜蘭的途中,發現一條小溪,溪水清澈而湍急,經過一座小小的、古舊的石橋,幾無人跡,曲徑通幽。我們走著走著,忽然發現一座廢墟,斷垣殘壁上是大火燒過的痕跡,石磚上還有雕刻,顯然曾經是棟華麗古典的建築。瓊瑤頓時被這座廢墟迷住了。她在一塊石礅上靜坐了好一會兒,望著遠山,目光凝聚──我想,她那時已經看見了她幻想中的人物:失明的柏霈文、痛苦的章含煙,還有被大火吞噬的「含煙山莊」……是的,這趟旅行之後,她寫了《庭院深深》。第一章就有這樣的句子︰
「她猛的站住了,她的視線被路邊一個建築物所吸引了,建築物?不,那只能說曾經是建築物而已──那是一片殘磚敗瓦,一個火燒後的遺址……」
一個特殊的景色,觸發靈感,對瓊瑤而言,是常有的事。二十多年前去中國大陸旅遊,在北京聽到傳說,說「公主墳」這地名是葬了一個乾隆的義女,這居然激起了她的文思,寫下了百萬字的《還珠格格》,後又改拍成一百多集的電視連續劇。
瓊瑤的小說,常常都有真實故事為藍本,但是,都經過了她的「美化」。有時,她也會用人物的個性,去發展她的故事。她常說︰
「每個人的人生,是悲劇還是喜劇,都由於他自己的個性造成。」
她的《在水一方》中的盧友文,是她寫人物個性的代表作。盧友文才情出眾,胸懷大志,希望寫出千古巨著,但說比做容易,到處碰壁,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憤世嫉俗。終於破壞了自己的婚姻,把整個人生,弄得支離破碎。這部小說,也改編成了電視劇,播出時,很多人寫信給瓊瑤,說︰「我就是盧友文!」於是,我體會到,她不是真的寫「某『一個』這樣的人」,而是寫「某『一群』這樣的人」。
瓊瑤小說中的人物,大都是善良的、可愛的,即使發生無奈的遭遇、不幸的悲劇,也是好人與好人之間的摩擦、撞擊和矛盾。她不喜歡寫十惡不赦、令人髮指的壞人。
但《失火的天堂》裡,她寫了一個壞人,壞得不能再壞!
小名「豌豆花」的小孤女,命運多舛,繼父魯森堯對她百般凌虐、強暴,使她十二歲就懷孕在身,還引火燒她,幸好一對善心的醫師夫婦及時營救,收養了她,改名潔舲──純潔的小船,並醫好了她身心的創傷。
潔舲亭亭玉立,美麗動人,大學畢業後,戀愛、訂婚,前途充滿希望,不幸就在這個時候,惡魔魯森堯又出現,這回,連潔舲的至愛也離開了她。她終於徹底崩潰,結束了她的生命,遺書這樣寫道:
「我終於知道天堂的顏色了,它既非純白,也不透明,它是火焰般的紅。因為天堂早就失火了,神仙都忙著救火去了,至於人間的那些庸庸碌碌的小人物,祂們實在管不著了。」
善良的人徹底被擊敗,邪惡之徒沒有受到懲處!瓊瑤寫此書時心情沉重。她說:
「這種人世界上不是很多嗎?這種事不是不斷在發生嗎?」
寫此書,也許正是對不平的控訴吧!但是,她說,寫壞人太不快樂,以後不再寫這種書。這本《失火的天堂》,成為她比較特殊的一部著作。
一九八八年春天,瓊瑤回到了闊別三十九年的中國大陸,短短的四十天,她稱之為「是我生命中的一段『歷程』。」
這段旅行,也是她寫作歷程的一個轉捩點。她著迷於寫大陸背景的民初小說,從《雪珂》開始,寫了《望夫崖》、《青青河邊草》、《梅花烙》、《水雲間》、《新月格格》與《煙鎖重樓》;接著她著手寫長達五十萬字的《蒼天有淚》。
《蒼天有淚》寫了善,也寫了惡;寫了生,也寫了死;寫了愛,也寫了恨,故事也有很壞很壞的「壞人」,但他最後出家為僧,瓊瑤曾說:
「儘管在生命裡,無數坎坷,也受過許多挫折,我依然相信『愛』,相信『善』,述說人類的『真情』,一直是我寫作的主題。」
瓊瑤就是這樣一個女子,我跟她生活了半輩子,看著她辛苦卻著迷的寫作,以前「迷」寫小說,後來會打電腦了,發現可以飛快的打字,就開始「迷」寫連續劇。她認為連續劇可以寫得非常細膩,有時,小說反而做不到。她的思想,很少受到外界的影響。她堅持寫自己愛寫的題材。我常常覺得,她雖然年紀大了,對工作還維持著年輕時的熱情。每次寫作或編劇時,她全力以赴,好像在「燃燒」著她的生命。她對我說︰
「但願,我生時有如火花,死時有如雪花!」然後,她解釋說︰「活一天,就要維持熾熱的心。死的時候,要保持沒被污染的靈魂,像雪花般飄然落地,化為塵土。這樣的人生,就是我要的人生!」
她說得那麼浪漫,把死亡也加以美化。這就是我認識的瓊瑤,如果你們要讀瓊瑤,應該瞭解到,她寫的,就是她相信的愛情,相信的美麗。她也因此,活得忙碌而充實,像火花般熾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