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在電玩遊戲中,我們總是扮演著「正義」的一方,是打擊壞蛋的超人,透過遊戲軟體,體驗打倒壞人的快感,或者先處於劣勢,最後迎向勝利的滋味。
好萊塢的娛樂電影,也是同樣的模式,超過兩個小時以上的電影情節,觀眾總是同情並堅信對抗壞人的主角,就算被打得落花流水,最後一定會獲得勝利。
所謂「正義」,有兩種解釋。其中一個為「分配的正義」,另一個則為「報應的正義」。
所謂分配的正義,是指依據「平等」而公平分配。例如,原始部落的男人出外狩獵,捕獲了三頭野豬,回到部落之後,將牠們平分給各家,這就是分配的正義。
不過,假設這時有不肖分子(行為不檢者)獨占部分獵物的話,或許會遭到處罰。但是處罰的程度並沒有一定的標準,這就是報應的正義,也就是因果報應的「報應」。
對於行為不檢者的處罰,如果沒有定下規則的話,就可能變成暴力私刑,所以那些原始部落,也會制定部落公約(法條或者規則),這就是法律的起源。
因此,法律可以說是為了彰顯正義而制定的。
不過,所謂「平等」,又代表什麼意思呢?
平等也有兩種解釋,包含「數量的平等」與「等比例的平等」。
一百個麵包分給一百個人,這就是數量的平等。假設這一百個人之中,有些人負責烤麵包,有些人什麼事都沒做,或是有些人很富有,有些人營養過剩,有些人貧窮沒有東西吃,此時宜根據每個人的工作量與生活情況(做事、不做事、營養過剩、飢餓)進行不同的分配,這就是等比例的平等。
因此,幫助社會上相對弱勢的人,並不只是出於同情或者同理而已,身為公眾的一分子,應該盡量兼顧「分配的正義」與「等比例的平等」。
而從這個地方,也會衍生出「何謂正義?」、「何謂平等?」等更深層的問題,甚至擴大成其他相關的提問。例如:
「何謂道德?」
「雖然沒有強制力,但卻是分辨行為是否端正的準則,只要身為人都應該遵守的規範。」
「何謂法律?」
「為了維護社會秩序所制定,具有強制力的社會規範。」
如同以上的說明,你是不是比較容易分辨兩者的不同了呢?
將人應該遵守的「道理」,如同「正義」與「平等」各有兩種解釋一樣,分為「道德」和「法律」。
事實上,美國的小學將「法律教育」納入課程之中。因此,美國學童從小就被紮實的教育「何謂正義」、「何謂權威」、「何謂責任」、「隱私權」等法律與道德的基本常識。(參考文獻:《法律與我》,現代人文社出版)
我也衷心期盼日本的國民教育能夠納入「法律教育」,恰巧這時我看到□木縣宇都宮市小學,在宇都宮地方法院進行「實習法庭」的新聞報導,所以立刻聯繫宇都宮地方法院,請求將實習法庭為主軸,撰寫一篇故事。
詢問過完成實習法庭模擬劇的平石中央小學後,結果對方回應,如果連姓名等都如實記錄編寫的話,則無法答應我的構想。
因此,這部作品並不是實地取材而編寫的真人真事。劇中登場人物的姓名、校名、町名都是杜撰而成的,同時作品之中還穿插各種虛擬的事件與場景,以及藉由主角的想像力,作為串連故事的軸線。
不過,其中實習法庭所使用的劇本,也就是第5章的「實習法庭的劇本」,則是如實呈現,只有增加同章節的法庭示意圖,以及相關註腳與說明。
撰寫這本書期間,很感謝宇都宮地方法院的所長中野哲弘審判長,以及同辦公室總務課本田千鶴課長的照顧。他們除了爽快的允諾支持外,還協助審閱原稿,在此由衷的感謝兩位的親切相待和不厭其煩的協助。
另外,宇都宮市立平石中央小學的大岡久江校長、六年級導師相原高秀老師,在此一併致上最高的謝意。
手島悠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