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訶夫沒寫完的,她來寫。──
一個我們必須認識的才華洋溢、畢生奉獻於文學的英國早夭的天才女小說家。
一本絕對適合中學以上學生閱讀的中英對照優質讀物!
階級無法消弭,貧困不能抹滅……
一個被哀愁囚禁的失歡童年,
因為看見生命夾縫中的一盞燈光,
她抵達了以為永遠到不了的遙遠天堂。
撼動人心的豈僅止於小說家悲天憫人的胸懷?
透過王文興教授如赤子般的眼睛,
我們更讀得了《玩具屋》中人道精神的強烈情感!
《玩具屋九講》是王文興教授在台灣大學外文系開「小說探微」課程,全九講。講解英國女作家凱薩琳.曼斯菲爾德的短篇小說〈玩具屋〉。玩具屋(The Doll's House)此短篇小說,曼斯菲爾德完成於一九二一年。後收錄於她的第二部作品集《鴿巢集》(The Dove's Nest and Other Stories. London Constable, 1923)。在曼斯菲爾德的小說裡,常可以看見窮人在資本主義社會是相當寂寞的。《玩具屋》裡的兩姊妹,是洗衣婦的女兒,父親入獄,因此與同學之間有很深的鴻溝,這篇小說主要是寫一群學生的交往,但也看到了小說背景的大人世界的偏見與階級觀念。不過卻藉著《玩具屋》的那一盞燈,見到了一絲絲善美的希望。
王文興教授的小說課,沒有前言導論,也無作者介紹,直接引導學生進入小說的書寫文字。他提醒小說中的每一個細節問題,並點名學生說出自己的觀感。但是,他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人見解」,並不評論高下。因此常給學生很長時間的思考,不僅僅純粹的聽講而已。喜愛文學的人,聽這樣的課,可隨步思考。王文興教授在緊要的關鍵,會說一些書寫通理(不是理論),跳脫這單篇小說的內容,這也正是他個人的閱讀精華。
精采的導讀與獨特視角的解析,王文興教授發揚慢讀精讀的精神,將一部散放光與熱的現代主義文學作品極致闡釋,我們因此而觸摸靈魂優美的本質與透視文學生命的真實。
本書特色摘要
無論寫什麼,都要不停的變。一句一句不同,才能引人入勝,這是寫作非要不可的一條路。句子變的過程,將會引起閱讀興趣。窮則變,變則通,不只小說應如此寫,散文也應如此。
原本是極端的高興,非常的興奮,何以結果發出的聲音卻是極端的失望,何以兩種差別的感情表達卻相同。蓋因人到高興的極致時,反而發出像是悲哀的聲音。這是奇怪的人性現象,也是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所討論的問題。
所有詩的象徵都不會只是平面的意義,都須是別有內含(implication)。
寫作,是設計出來的,甚至是列表固定了故事的進展後,再下筆寫。
當具優越感的人有了階級、性別、種族的歧視時,往往心裡就出現了sadistic inclination(虐待傾向)。人在看動物醜美,有分別心時,看到動物醜的,也會產生這種心理。
一般小孩惡作劇,常會在其他人面前表演。
以小喻大,這正好解釋一種團體心態,群眾心理(crowd psychology)。歷史上很多重要事件,人人都有責任的,如對猶太人施以迫害,當時所有德國人都有責任,都是criminals。就像這篇小說裡的學校一樣,每一個小孩都從倫娜的行為中得到補償,自己想做卻沒膽量,看別人做了,因而得到了相等的滿足。
印象就是image。詩常用image。閱讀者對它的反應,就是詩的內容含意(implication)。那麼細長的影子一般給人的印象是孤單寂寞的。孤單的感覺在藝術創作裡是很普遍的主題。詩與畫更是經常出現此一主題。細長的影子就如Giacometti(台譯:傑克梅第)的人物雕塑,身子手腳都拉得細細長長的,給人強烈的是孤單感覺。凱爾維姊妹的影子就是這種人物雕塑。
文學之好與不好,往往在於多層次意義好不好。層面愈多,文意就愈豐富。
閱讀時,要能肯定也要能否定,寫得好或不好,閱讀時都要很確定的評斷。
讀書最好的方法,不妨學中國古人的閱讀,在好的句子旁打圈,回頭看時可以一目了然,一篇文圈圈多就是好。
英國傳統小說不會寫這種結尾,一般都寫封閉式的結尾,例如某人最後死亡。但如今《玩具屋》寫的是開放式的結尾(open ending),即「此時無聲勝有聲」。最早採用這種「開放式結尾」的是契訶夫(十九世紀俄國小說家)。本文裡曼斯菲爾德從契訶夫學來,很成功的寫出了開放性的結尾。
認識凱塞琳.曼斯菲爾德(Katherine Mansfield, 1888-1923)短暫卻璀璨的一生
凱塞琳.曼斯菲爾德(Katherine Mansfield, 1888-1923)出生於紐西蘭,在英國受教育,1908年定居倫敦後開始從事寫作。1915年,於軍中服役的哥哥不幸因意外身亡,曼斯菲爾德為此前往法國轉換心境,寫了一篇以家鄉生活為題材的小說〈前奏曲〉(Prelude),確立了個人寫作風格與地位。曼斯菲爾德與俄國的契訶夫、愛爾蘭的詹姆斯.喬伊斯,以及美國的舍伍德.安德遜並列,被尊為現代短篇小說的四位奠基人。
有人說,凱塞琳.曼斯菲爾德是讓徐志摩印象深刻的西方女作家,而凱塞琳.曼斯菲爾德的作品內容主題並不艱澀,她的小說情節常常出現意料之外的轉折與時空變化,寫作的文字力求簡潔、凝煉,常常刪減可有可無的字句。她使用的手法正是現代主義的表現。她善於從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中,不斷發掘人心深處的情感變化,且敘述在殘酷現實的社會階級觀念下,孩童們率真敏感的天性──沉默、忍耐,以及與富家孩子間無奈的疏離。透過平易的筆調,流露出更多的鞭撻與正義感。
在二十世紀初時,曼斯菲爾德崛起於英國文壇,三十五歲的一生,她四處遊歷,對文學的熱愛永遠不變,在日記中她記下這句話:「沒有任何情感可以和寫完小說的喜悅相比。」她的創作生涯雖然只有十五年,留下的九十三篇作品,至今仍是各方評論重點。
作者簡介
王文興
一九三九年生,在台灣長大。台北師大附中畢業,入台大外文系,獲文學士學位,為《現代文學》雜誌創辦人之一;留美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小說創作班,獲藝術碩士學位。曾任教台大外文系四十年,擔任小說課程,提倡精讀。
出版有《家變》、《十五篇小說》、《背海的人》等書。二○○七年獲台灣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二○○九年榮獲國家文藝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