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九頂.親子過招:父母的一言九「鼎」VS孩子的一言九「頂」,是在放煙火?還是在爆破?

一言九頂.親子過招:父母的一言九「鼎」VS孩子的一言九「頂」,是在放煙火?還是在爆破?
定價:250
NT $ 70 ~ 225
  • 作者:饒夢霞
  • 繪者: BO2
  • 出版社:大塊文化
  • 出版日期:2011-01-0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2132221
  • ISBN13:9789862132227
  • 裝訂:平裝 / 28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孩子為什麼會頂嘴?為什麼不受教?為什麼不懂禮貌?

  那是因為他覺得,在父母或師長過高期待、或自以為是之下,有委屈,卻不讓他表達清楚、講個明白,所以他只能憤憤不平的「頂」回去,用大小聲對抗發洩。

  頂嘴,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應該是可喜的,表示孩子想要跟父母、師長有所溝通,是因為聚不到焦,雙方各說各話,都不肯靜下來聽對方說,尤其是父母的態度:「你懂什麼?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多,我還不是都為你好!」

  可是大人的態度氣勢凌人,孩子感受不到「為我好」,是好在哪裡?孩子會反感:你們根本就是為了你們大人自己好、爭面子;你們根本就不了解我,也不想真正的了解我。所以饒教授常在提醒父母,不管多抓狂,都要耐心聽聽孩子到底要表達些什麼?父母的「一言九鼎」,這個「鼎」字,不是重到沒得商量的權威,而是「份量」;親子兩相溝通而來的「算數」!言教身教之外,我要特別提到「境教」這個詞,也就是說,父母要為孩子,營造一個什麼樣的教育環境?

  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不是金錢、物質、所堆砌出來的,不是看上不看下,而是讓孩子看到多元的社會層面,懂得感恩與包容。不要用出身去論斷一個人,要孩子學會交朋友,在意的是朋友們的言行舉止,教孩子從社會染缸中,怎樣選擇朋友、當人家的朋友。

  言教,在情在理之外,別忘孩子也有自尊心,大人或許說者無心,孩子會聽者有意。

  身教,溝通、妥協、達成協議、然後彼此遵遵守!談判這門藝術,也是大人的功課。

  境教,父母無法陪伴兒女一輩子,不是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的嗎?與其抱怨孩子交哪種朋友?何不退一步想,能給孩子什麼樣實質的幫助呢?

  孩子也是個人,具體而微的小大人、大小人,不能再以傳統的權威去貫壓孩子,「平等看待」、「公平對待」,是父母要學習的功課。台灣的父母非常愛比較,現在孩子生的少,自家沒得比,就從班上同學開始,比到親戚朋友家,左鄰右舍家。

  回台灣十多年了,饒夢霞教授一直很沒辦法接受台灣父母的兩種文化: 一個是很愛唸,一件事可以碎碎念很久,還會自動「倒帶」不時繼續溫習。一個是愛比較,自己打腫臉都做不到的,也要孩子去充胖子,就為了自己輸不起。蘋果跟橘子不能比,香焦跟芒果也是不能比,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色,儘管是同一家工廠「製造」和「品管」出來的,也是一樣道理。

本書特色

  自古以來「鼎」代表君王、或是權威的寶物,所以很多父母,就像鎮家宅的一口「鼎」;決定的事情,說了就算,兒女沒什麼可商量的空間。

  為什麼很多家長要抱怨:我不過才說「一」句不中聽的話,兒女馬上「九」句帶鉤帶刺的回嘴,就咻 ~ 咻 ~ 咻 ~ 飛射過來,什麼時候開始變天的?父母的「一言九鼎」被兒女的「一言九頂」過招了?

  管教,哪能只靠代代相傳的「祖傳秘方」?親子,可是一輩子的恩怨情愁,父母,一定要懂智取心機,讓叛逆孩子,也能口服心服的輕舟已過萬重山。

作者簡介

饒夢霞

  學歷:美國愛荷華大學,諮商師教育系諮商輔導博士
  現任: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國內資深主講家庭親子、婚姻兩性、人際溝通、生涯規劃的名家。不僅深受婆婆媽媽、青年學子、各基金會歡迎外、報章雜誌、廣播、電視節目更常爭相邀約出席,亦得政府教育相關部門高度肯定,並被公認封為「超人氣講師」。

 

目錄

自  序:頂,是我還有話說,你們要不要聽
第一章:澎湖來的絲瓜VS龍鬚菜
第二章:就是愛LOGO
第三章:戰備跑道
第四章:尊重每一個用路人
第五章:背多分
第六章:當阿宅也犯法咩
第七章:選擇題,永遠優於是非題
第八章:你說他們,就等於是在說我
第九章:向內看、向外看,做決定
附  錄:孩子有話說
只看到錯的事 / 劉沛婷,國二女生
你們只在乎成績 / 林麗鳳,國二女生
不准頂嘴 / 陳建男,高二男生
大人的話 / 胡思騵,高職男生
心聲 / 薩麥爾 ,大三男生
黑臉&白臉 / 王郁婷,大四女生
我知道你是愛我的,可是…… / 鄧□珊,研究所女生
世代之間 /王昱茹 / 國中老師
 

頂,是我還有話要說,你們要不要聽

  台灣有句俚語:「囝仔人,有耳沒嘴!」,大人總喜歡打斷孩子說、孩子問,煩了會說:「問題不要那麼多,要不然幹嘛人要有兩個耳朵,一張嘴?大人說什麼,聽就是了。」

  可是孩子為什麼會頂嘴?為什麼不受教?為什麼不懂禮貌?

  那是因為他覺得,在父母或師長過高期待、或自以為是之下,有委屈,卻不讓他表達清楚、講個明白,所以他只能憤憤不平的「頂」回去,用大小聲對抗發洩。

  頂嘴,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應該是可喜的,表示孩子想要跟父母、師長有所溝通,是因為聚不到焦,雙方各說各話,都不肯靜下來聽對方說,尤其是父母的態度:「你懂什麼?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多,我還不是都為你好!」

  可是大人的態度氣勢凌人,孩子感受不到「為我好」,是好在哪裡?

  孩子會反感:你們根本就是為了你們大人自己好、爭面子;你們根本就不了解我,也不想真正的了解我。

  所以我常在「親職教育」的課程中,提醒父母,不管多抓狂,都要耐心聽聽孩子到底要表達些什麼?

  近年來,慢慢有年輕一代的父母,願意嘗試用非傳統的親子對待,來和孩子溝通。

  「不管再忙,在我們家,周六下午、或周日上午,一定要擠出半天,當親子日。」 

  我很好奇他們的親子日都做了些什麼?

  「就共同完成、或分享一件事呀!孩子可以提他們想要做的一件事,我們一起去做,比方看場他們推荐的電影、逛3C賣場、一起上網幫忙找資料、甚至是組隊上線一起去PK。在他們心情好、不設防的時候,和他們聊老師同學,聽他們說發生什麼好玩的鳥事。」

  DEMO,一個專有名詞,可以解釋為:「專有的楷模」,父母的身教,就是兒女的DEMO,你給了孩子什麼榜樣,孩子會投射回來給你看。言教容易、身教難!用嘴巴說說,誰不會說?問題是,聽在孩子耳朵裡,進到他心裡的,是什麼?

  父母的「一言九鼎」,這個「鼎」字,不是重到沒得商量的權威,而是「份量」;親子兩相溝通而來的「算數」!言教身教之外,我要特別提到「境教」這個詞,也就是說,父母要為孩子,營造一個什麼樣的教育環境?

  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不是金錢、物質、所堆砌出來的,不是看上不看下,而是讓孩子看到多元的社會層面,懂得感恩與包容,不要用出身去論斷一個人,要孩子學會交朋友,在意的是朋友們的言行舉止,教孩子從社會染缸中,怎樣選擇朋友、當人家的朋友。

  在我女兒小的時候,放假日,只要她們同學或鄰居小朋友願意,都歡迎來我們家進進出出,不同成長背景的孩子來來去去,在他們回家後,我會和女兒們討論這些來玩的孩子,哪些值得學習,哪些是不要犯的錯誤,將心比心,孩子一定也感受到,不希望留給別人不好的印象。    這種親身體會式的教育,給孩子很好的啟蒙,比我們大人光用嘴巴說,要有說服力多多了。

  言教,在情在理之外,別忘孩子也有自尊心,大人或許說者無心,孩子會聽者有意。

  身教,溝通、妥協、達成協議、然後彼此遵遵守!談判這門藝術,也是大人的功課。

  境教,父母無法陪伴兒女一輩子,不是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的嗎?與其抱怨孩子交哪種朋友?何不退一步想,能給孩子什麼樣實質的幫助呢?

  我們都認為,當父母的要說話算話,話說出了口,就應該言出必行。一言九鼎的「鼎」,自古以來「鼎」代表君王、或是權威的寶物,所以很多父母,就像鎮家宅的一口「鼎」;決定的事情,說了就算,沒什麼可商量空間的。

  可是放眼時下,就有從新討論的必要!

  為什麼很多家長要抱怨:我不過才說「一」句不中聽的話,兒女馬上「九」句帶鉤帶刺的回嘴,就咻~咻~咻~飛射過來,什麼時候開始變天的?父母的「一言九鼎」被兒女的「一言九頂」過招了?

  如果為人父母,是如一句廣告台詞說的:「我是在當上爸爸之後,才學會當爸爸的。」太晚了,真的太晚了!應該在你決定即將進入婚姻中,預想到未來,需考慮到的是:一個完整家庭,對小孩的定義是什麼?

  是為給誰?一個「傳宗接代」的交代嗎?還是因為「彼此相愛」,而要有共同新生命的延續?即將步入婚姻的你或妳,已以經有資格做「成熟大人」了嗎」?

  話說多年前,我的小女兒還在念小學三年級,想跟她大六歲、讀國中的姐姐借件「像大女孩穿的」漂亮衣服。

  姐姐卻說:「不行,這件衣服是我的,我很寶貝,妳很粗魯,不借!」

  「求求妳借我,拜託啦!」

  「不行就是不行,妳要是弄髒弄壞了怎麼辦?」

  「我賠妳嘛,妳這件多少錢?」小女兒很不甘示弱。

  「五千!」姐姐不假思索的說,其實她的目的,只要嚇住妹妹,打消她的念頭。

  「五千就五千嘛,反正我從小存的壓歲錢,在銀行有三萬多!」

  無話可推的姐姐只好心不甘情不願的說:「那好吧,你借吧,弄髒要賠喔!」

  興高采烈穿出門的妹妹,樂極生悲,衣服不小心弄髒,還勾到了極不明顯的脫線。

  暑假結束要開學了,依照慣例,我會檢查姐妹倆的存摺,一發現小三的妹妹,半年前竟然有一筆一千塊的支出,這對小孩來說不是小數目,非追查一下不可。只見妹妹很委曲的說:「我不小心弄壞姐衣服,姐要我賠五千,可是一次提五千心很痛耶,所以跟姐商量,用分期付款的,每半年還一千,慢慢還,不讓媽媽知道。」

  一筆五千塊錢欠款分三年還?乍聽之下好氣又好笑,這老大當姐姐的,也太欺負妹妹了。

  「妳哪件衣服那麼貴?要五千塊錢啊?」這事老媽我非管管不可。

  只見姐姐賊賊的一笑:「妳知道嘍?妹還欠我四千呢!」

  看姐姐手上拿的衣服,哪值五千呀!

  「妳老實說,多少錢買的?」

  「三百!」姐姐很得意,妹妹卻快哭出來了。

  「三百?妳竟然敢跟妹妹說賠五千?」簡直土匪投胎嘛!

  「這不在於衣服多少錢。」姐姐理直氣壯的很:「妳不是從小就教我們,做人要言而有信;要五千塊錢,是在於妹妹當初自己答應;她講話,要不要有信用?」

  一頭霧水的似是而非?

  「妳說這衣服在哪買的?媽媽去買一件一模一樣的新衣服賠妳。」

  姐姐笑得詭異:「那家店倒了。」

  什麼?看樣子,是跟妳媽槓上嘍?

  「那我去剪塊一模一樣的布,找裁縫做一件一模一樣的衣服賠妳。」

  「好呀,妳去呀!」姐一撇嘴:「妳自己都忙得沒時間逛街,還找布咧?」
  我腦門開始轟轟作響,火氣直冒,看來老大是要拗到底,不肯妥協了。

  過沒幾天,老大參加英語演講比賽,得了南台灣的第一名,聽說是這所高中創校以來,校外比賽的最高榮譽,老大心情特好。看在老媽眼理,此時不順便擺平五千塊錢紛爭,更待何時?

  於是我錦上添花地跟老大說:「教育部送妳的圖書禮券三千元之外,媽媽再加現金一千!」等老大眉開眼笑把錢拿在手上,我趕緊追加一句:「妹弄壞衣服的事,就算了吧!」

  沒想到老大馬上把錢塞回來:「我不要一千,我要四千。」

  那一陣子,我在社區大學授課,教一班婆婆媽媽們「親職教育」的課,我的悶悶不樂,讓她們很關心,我就把五千塊錢賠一件衣服的事照實說了。

  「喂,老師!」一位有了年紀的媽媽說:「妳教我們的時候不是說,只要不是傷害到身體的行為,孩子的事情由孩子們自己去解決嗎?」
當頭棒喝!

  於是當晚,把小女兒帶到書房,抱她坐在腿上。

  「妹,妳真的要把五千還完嗎?」

  「嗯!」小女兒用力地點點頭:「媽咪,看妳和姐為我的錢吵架,我也會良心不安耶。」

  這麼嚴重?小四就知道啥是「良心不安」嘍?

  「妳可不可帶我去銀行,一次領四千還姐啊?」

  「可以分期付款又不要利息,妳幹嘛一次還清啊?」這傻小孩。

  「可我一直作惡夢,姐像巫婆一樣,一直兇巴巴的追我,說四千還來、四千還來,我還是趕快把四千統統還完好了。」

  老實說,第二天陪妹妹還錢時,看姐姐一臉的得意樣兒,我還真想沒風度的把四千塊錢,直接往她身上砸。這個發生在自己女兒身上的小故事,讓我事後心平氣和時回想:

  言而有信,不是我們做父母從小耳提面命教孩子的嗎?

  父母親自己說的、教的,到底算不算數?

  當初怎麼教,是不是就該言出必行?

  如果,是連自己都做不到的,是不是就不要說了?

  是不是別要求孩子,必須要達到一個,連父母自己都到不了的標準?

  然後,還用父母權威,去強制孩子「認錯、檢討」!

  親子間,其實有來有往的做溝通,類似談判,是不是該站在平等點上談?是不是也該保有一個妥協轉寰的空間?我想沒有父母,是寧可要逞一時之快地贏面子,而卻輸掉一輩子的裡子(孩子心)吧?

  一個討厭讀書的國三中輟生,父母都受高等教育,爸爸是知名大學教授,媽媽是通過高考的公務員,為了挽回兒子,他們鼓勵兒子說:「如果你每天都去上學,上到基測考完,而且兩次基測都有去考,一考完,我們就送你去美國玩一趟。」

  小孩的眼睛都亮起來了:「那是說,我有可能,可以去聽到Lady Gaga的演唱會嘍?」

  Lady Gaga,這孩子的超級偶像,瘋狂的收集著Lady Gaga的一切,可是父母看Lady Gaga,很負面,又太愛作怪了,不知道那點值得孩子瘋迷?

  基測滿分是412分,這個自暴自棄,一向基測只考七八十分的孩子,竟然可以為了Lady Gaga拼到230分,不但有學校念,還真的有盡力在拼!

  可是,當他把基測成績交出來,父母卻你一言我一語的說:「才230分?機票食宿零用錢加一加,你去一趟美國要花多少錢?等拼上大學吧,上了大學,你要出國,我們也比較放心!」

  嘎然而止的計畫,這對父母用他們的思考模式:「等拼上大學吧,上了大學,你要出國我們也比較放心!」好像說得在情在理,可是聽在孩子耳裡,做何感想?雖然父母出發點是好的,是基於鼓勵,但他還能再相信父母的話嗎?

  這是讓我很遺憾的輔導CASE,因為我也覺得這孩子,有盡力達成了父母的要求。

  如果當初,父母是別有考量,就不該畫這麼大的餅!讓一個努力從輟學谷底爬上來的孩子,受到來自父母很大的傷害。我現在還在持續地輔導這個孩子,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解釋,讓這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處在叛逆期的他,能「諒解」父母親的動機想法?

  這男孩有個很傑出的哥哥,是父母的驕傲,雖然父母親雙雙是高級知識份子,但總在人前人後相提並論兩兄弟,講話的態度,兩相比較的語氣,一直在傷害孩子而不自知:「要不是看你哥哥那麼優秀,想說再生一個來湊對。早知道你是這個樣,就不要生你了。」對一個已經十四五歲,卻常一再聽到這句評比話的孩子,多傷人!

  孩子也是個人,具體而微的小大人、大小人,不能再以傳統的權威去貫壓孩子,「平等看待」、「公平對待」,是父母要學習的功課。台灣的父母非常愛比較,現在孩子生的少,自家沒得比,就從班上同學開始,比到親戚朋友家,左鄰右舍家。

  我自己的兩個女兒,雖然生在美國,同父同母教養,但一個回台灣時九歲,很多事都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一個三歲,對人對事的觀感才開使建立,差別就出來了。所以我便戲稱小女兒是MIT,made in Taiwan;而姐姐則是西化的American style。

  回台灣十多年了,一直很沒辦法接受台灣父母的兩種文化:

  一個是很愛唸,一件事可以碎碎念很久,還會自動「倒帶」不時繼續溫習。

  一個是愛比較,自己打腫臉都做不到的,也要孩子去充胖子,就為了自己輸不起。

  蘋果跟橘子不能比,香焦跟芒果也是不能比,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色,儘管是同一家工廠「製造」和「品管」出來的,也是一樣道理。

 

內容連載

第一章:澎湖來的絲瓜VS龍鬚菜
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經驗,在孩子剛學會吃飯的時候,一頓飯餵下來,別說從熱騰騰拖拖拉拉到飯冷菜涼,光是一口飯菜含在嘴裡大半天,不吞下去就是不吞下去。連哄帶騙的餵一頓飯,得滿屋子追著跑,簡直是在挑釁媽媽們的耐力持久戰。

小時候,大人要是強迫孩子吃他不愛吃的東西:「噗!」的一聲,孩子會豪不考慮、很不給面子、直接就給吐了出來。長大了,光是一個三餐的營養均衡與否,都會是親子日常戰爭的導火線之一,傷腦筋的是,越是大人頭痛的垃圾食物,小孩越愛。

健康,是很多父母對孩子,排名第一的最在乎,沒了健康,這個基礎重要的「第一」垮了,什麼功名利祿、什麼幸福美滿都可能歸零。在孩子一路成長的過程中,在三餐飲食上,父母再忙,也要多花心思去教,教健康是怎麼吃出來的?

飲食習慣攸關孩子一輩子健康,算是為人父母要最「苦口婆心」的堅持,哪怕要威脅利誘,但這樣的苦口婆心,還是要講道理的。有父母親會埋怨:「我怎麼說,都被當耳邊風。」那是不是說的方式,沒有嘗試溝通?直接用「命令式」的碎碎唸,下聖旨,能讓孩子認同嗎?

澎湖的絲瓜,有人稱之為「角瓜」,因為細細長長的瓜身,有一條一條的稜線,下次數數看,一共十條,「十稜」的台語發音,諧音很像「雜唸」。抓重點,略施小惠利誘,要培養或糾正孩子小時候飲食的習慣,用心智取,並不難。

1995年,有一本很轟動的書問世,書名只有兩個英文字母「EQ」,作者是一個美國教授丹尼爾‧高曼,他說決定一個人成功的因素,不在他的IQ有多高,而是他待人處世的應對EQ有多少?EQ有個公式,情緒管理+人際溝通。

如果從小能透過溝通教孩子,怎麼表達自己想說的,哪怕是生活上的吃吃喝喝等瑣碎習性,都是管理情緒學習的課題,將來他的人際關係必佳,不管從求學、或出社會,一路面對挫折,也都能從容應對。

在我們身邊不乏很受歡迎的人,大家喜歡接近他,他的才華、能力,都能充份顯露,這人想必就是情緒管理得當的人。

EQ的內涵,有五大指標:
一、 適應力佳。
二、受人歡迎。
三、自信心高。
四、獨立感夠。
五、富冒險性。

記得剛從美國回來,我也很想知道女兒們面對新環境的接受度與包容性有多少?願意嘗鮮的力道有多高?是不是能有符合EQ的指標特質?

台灣有種龍鬚菜,是美國沒有的,我便決定拿龍鬚菜來測試女兒們,是否富有適應力和冒險性?這種蔬菜老實說,我也不會調理,聽說脆脆的不錯吃,只是有黏黏的奇特口感,有些人會排斥,所以我還特別請教賣菜的阿婆,要怎麼炒好吃?

「炒薑絲,如果有破布仔加一點,會更好吃。」阿婆可熱心呢。

看吧,我這做媽的,也是有在以身作則的嘗鮮和冒險做新菜色,這麼努力做身教,小孩會看的見,多少也該會捧捧場的,小孩精明的一面,是超乎大人想像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8
    $70
  2. 二手書
    28
    $70
  3. 新書
    76
    $190
  4. 新書
    79
    $198
  5. 新書
    79
    $198
  6. 新書
    85
    $213
  7. 新書
    88
    $220
  8. 新書
    9
    $225
  9. 新書
    9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