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一所大學如果大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成了一個奇異的時空隧道。
在這處奇異的時空隧道裡,人彷彿永遠不會老去。因為無論你何時走進它,你見到的永遠是二十歲上下的年輕學生,還有總是四、五十歲左右壯年族的教授在當家作主。年華花樣的時候進來,不等風華讓位就離開,持續的週期變動,造就出一種不變的永恆。於是你離開校園,又重返校園,不管五年、十年或二十年,眼前所見,幾乎一模一樣。
只要學校夠大,大到你不容易撞見過去教過你的教授,你就不必在他們明顯的佝僂和皺紋裡斟酌歲月的流逝。少了熟悉的人可以對照比較、甚至證實時光帶走了青春,你轉身離開校園的十年、二十幾年光陰也就此一筆勾銷,倏乎歸零。因為在人群熙來攘往的偌大校園裡,不會有人突然叫住你,或是從你身後突然拍你一下,你不必回頭張看背後的呼喚,這一刻,你是一個徹徹底底的陌生人。
因為是陌生人,所以別人「看」不見你,你從這部動畫世界裡迅速隱退,退出到螢幕之外,像在看一齣戲,戲裡有你熟悉的一景一木、一屋一瓦,承載著年齡不變的一群人,在知識裡追逐,在和學問賽跑。
你像隱形人一樣自在的呼吸,又像是飄盪在空氣裡的精靈,在熟悉的校園裡四處遊走。你昂首挺胸、步履輕盈,因為肩頭不再有讓人沉重的書包。在課堂裡輕鬆的翹著二郎腿用一種閒情聽講,因為你無須再繳交作業。你稱心如意的選課,越是聽不懂的,越要出席,越是陌生的領域,越要鑽研。你優哉游哉,你勇者無懼。因為你清楚明白自己和這所大學之間絲絲縷縷的牽絆,早已不可同日而語——過去是學生,後來成了校友。現在的身分,是學生家長。
兒子在台灣念完了高中,在幾個入選的大學名單裡,決定到柏克萊加州大學展開他的大學生活,對於他願意和我成為校友的明智之舉,著實讓我高興了一番。於是帶著滿心歡喜,在大學開學的八月天,我再度現身柏克萊。
第一次跨進柏克萊大學校園是在一九八○年代,一九九○年代又來了第二次。第三個十年,跨入二十一世紀,再度走進柏克萊,這回不再是學生,而是學生家長的身分,柏克萊與我果真結下了不解之緣。這樣每個十年都回柏克萊一次,來來去去也看了柏克萊近二十多個年頭。如今這份不解之緣又送了我一張柏克萊的入場卷,想去追逐知識?想和學問賽跑?都想,但不再修習學位。這回,我想寫一本書——一本關於柏克萊的書。
離開柏克萊已經好一段時光,再要提筆重提「舊識」原本就不容易,何況當初認識的時候,對它的了解也不夠深入。這樣說來實在有點見外,不過事實就和大多數就讀過柏克萊的研究生一樣,求學期間除了自己的專業領域外,鮮少有時間涉足課業以外的校園生活。這裡有交不完的報告,連番轟炸的考試,規定的修習學分,等你忙完這一切,終於可以喘一口氣了,離開校園的時候也到了。
於是有人可能在初出報到時參加過校園導覽外,此後一頭栽進自己的研究領域,除了往返於課室系所和住處外,校園裡曾經到過的第三地,大概只有「赫斯特希臘劇場」——這裡是舉行畢業典禮、頒發學位證書的地方。認識的朋友裡,大多數人都屬於這類的「勤學派」。
你很少看見柏克萊的學生描寫柏克萊的文章,因為這裡的人實在太忙了。雖然我跨足過兩大學院,修習的專業又和環境有關,原比別人有更多戶外見習的課程去體認校園、走訪柏克萊小城,但要說到描繪柏克萊的完整圖像,還是有好大一片空白。
如今一個解不開的緣分又把我拉回二十啷噹歲時初出遇見的柏克萊,人生像倒轉的影帶,重新回到原點。這回該有的道具佈景、舞台燈光,還有襯底的配樂,都要張羅齊備。這一次,我要看清山影的迷離,我想感受海的動盪,我要注目億萬光年外的星河,我想和聰明的腦袋交遊,我要弄明白柏克萊人的奇思異想,我更要在這座百年學術殿堂挖掘知識的寶藏。是的,我是以補修學分的心情重新投入柏克萊的懷抱。
朋友聽說我在寫一本關於柏克萊的書,出其不意的問我是「旅遊書」嗎?我認真思索了一下,回答說,「不,不是旅遊書,是一本故事書」。沒錯,我是以寫故事的心情寫我過去知道的柏克萊,也寫我現在重新認識的柏克萊。
雖然這不是一本旅遊書,但字裡行間仍不難找到旅遊指南的線索。尤其現代網路資訊發達,只要幾個關鍵字,就能為你呈現所有可能的資料。因此文章裡出現的專有名詞也都標示了英文,希望無限延伸的網路世界,能為有興趣探知更多情報的朋友攫取更多柏克萊的不同面貌。
如果你還年輕,到柏克萊求學的機會來日方長。如果你已經過了求學的階段,那更何妨放下學位的計較,到柏克萊體驗一段不同的遊學人生。在這裡,你可以隨時進出任何一間課堂,也可以參與任何一場討論會,不必擔心有人質疑你的身分,更不會有人盤查你的來歷。這正是柏克萊這座自由開放的百年學術殿堂最精彩迷人的地方。
這本書能夠順利完成,當然有特別要感謝的人。
首先要謝謝我姊姊。筆下荒廢多年,要重拾寫作,一開頭總是陌生。是老姊提醒我,她曾經是我的忠實讀者,讓我回想起過去自己是寫過一些好看的東西。有了伯樂的加持,馬兒果然蹄噠蹄噠越跑越順暢。
再要謝謝兒子。他是我的頭號情報員,是我校園內幕消息的深喉嚨。有些事情就只有大學生才會知道,外人是不得其門而入的。有了一雙年輕的眼睛在幫我張看世界,真是天大的祝福。時常我們同在校園裡上課,有回弄了半天才發現原來各自上課的教室就緊鄰在隔壁,彼此還大大驚喜了一番。
還要感謝出版總監——家恆。超過十年的舊識,除了最初的因緣際會——接受了當年任職於《天下雜誌》的家恆的一場訪問,此後因為專業領域不同,幾乎從未再聯繫。誰能料到,因為這本書,再次連結起彼此的緣分。也謝謝主編淑正,因為她的投入,使作品更臻完善。讓我藉由這本著作,永遠牽繫起和柏克萊的不解之緣。
這本書希望能為有興趣探索柏克萊的人,提供一些私人線索。也許你到過柏克萊,也知道柏克萊,記憶的深鎖已經為你開啟,其他的就留給你自己慢慢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