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末期的德軍在盟軍無窮無盡的戰爭潛力面前,已經漸漸顯得力不從心。到1943年由於P-51“野馬”戰鬥機投入實戰,盟軍對德國本土的轟炸更是如虎添翼,在強大戰鬥機護航的龐大轟炸機群打擊之下,德國空軍的迎擊越發困難,漸漸只剩招架的功夫,完全沒有還手之力。即使在本土,也逐漸失去制空權,盟軍動輒以1000餘架轟炸機的規模,加上鋪天蓋地的護航戰鬥機,迫使德國空軍在保衛本土機場和工業中心的作戰中繼續消耗本已捉襟見肘的戰機和飛行員。
德國空軍匆忙地從研發的各種概念武庫中祭出法寶,不斷嘗試新式飛機和武器以及空戰戰術,其中為了對付盟軍越來越大規模的轟炸機群,德軍在嘗試了諸如大口徑機砲和使用火箭彈等各種方法後,最終還是把寶押在了新式戰鬥機的開發上,不過這些新奇的武器在強大的對手面前無異於杯水車薪。
然而在被動的情勢下,德國空軍仍然以浩大的規模無畏地迎戰,不斷增加的傷亡,不斷失去的希望,都沒有使他們失掉勇氣,而這種殊死搏鬥的士氣使得戰爭末期的空戰更增加了悲壯的色彩。在種種匆忙交付的新式武器中,德國飛行員不僅要面對制空權旁落的險惡環境,還要應付訓練不足、機械故障以及新的戰機固有的種種缺陷。在戰爭末期,顧此失彼的德國空軍戰機甚至有不少被盟軍的轟炸機擊毀在地面,而到了戰爭行將結束的時候,連轉場也變得異常艱難。
本書便是針對從1944年底到戰爭結束的這段時期,對德國空軍晝間戰鬥機部隊最後階段的垂死掙紮有生動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