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權的誘惑

極權的誘惑
定價:280
NT $ 60 ~ 451
  • 作者:許知遠
  • 出版社:八旗文化
  • 出版日期:2010-12-1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8646731
  • ISBN13:9789868646735
  • 裝訂:平裝 / 256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中國的經驗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獨特,它的內在困境很可能吞噬掉表面的繁盛。而且,在歷史中的很多時刻,我們都曾公開讚揚邪惡的力量,漠視個人的自由與尊嚴。中國正是最近的一個例證。」----許知遠

  一九三0年代,經濟大蕭條使西方世界陷入一片愁雲慘霧當中。對資本主義與民主失望之餘,西方最頂尖的知識份子紛紛把人類的希望寄託在信奉共產主義的「新文明」----蘇聯身上。然而,當後來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得烈.紀德在一趟實地觀察後卻發現,關於這個新文明的事實與傳聞不符。華麗的國家建設的外表下,是勞力的剝削與個性化的消失。悲哀的是,紀德的呼籲被淹沒在一片非理性的喧囂當中。比紀德早五個月到蘇聯的羅曼羅蘭,則早就決定把他的所見所聞塵封起來,他知道人們要五十年後才能聽懂如此尖銳的逆耳之言。

  大約同一時間,來自美國加州的李敦白(Sydney Rittenberg)一路心甘情願的跟隨毛澤東等人從事他心目中偉大的共產革命。政治迫害的無情、文化大革命的慘烈,甚至是冤屈的牢獄之災,都曾經被他當作為了實踐理想的考驗。直到三十年後,認清現實的他才終於說出:「我從未真的想要待在中國...」

  那麼,我們不禁好奇,與江澤民相談甚歡而決定寫《中國大趨勢》的未來學大師奈斯比、在《北京共識》中信心滿滿的指出「中國給其他國家開創了一條新路」的約書亞.拉莫,是否也將有如李敦白樣大夢初醒的那一天?而為了這個覺醒,他們與人類將付出多大的代價?

  許知遠,當代中國最年輕、最才華洋溢、最具批判性的公共知識份子,提醒我們,今天世人對中國的高分貝讚嘆,正是在重蹈當初西方人對蘇聯的盲目幻想的覆轍。

  黑格爾說:「人類歷史唯一能告訴我們的是,人類從來不從歷史中學到教訓。」嫻熟近代人類文明軌跡的許知遠再次證明這句話。他引經據典的指出,當人類對既存體制失去信心的時候,很容易就在隨手抓一個替代品來安撫心中的空虛徬徨。就好像七十年前的法國文人,在戰敗給德國的怨恨與對美國霸權的嫉妒之下,狂熱的投入崇拜蘇聯的狂潮。「對他們來說,現實是一回事,觀點卻是另一回事。」底層老百姓的苦難在意識型態的光環的遮蔽之下,被視而不見。

  批判中國現狀的作品汗牛充棟,但大部分都是從當代社會與政治的實際功效的角度切入,批判中國在人權、環保、勞工保護、政治體制上的缺失。許知遠卻能另闢蹊徑,從文化史與心理層面的角度來看,為什麼理當是最睿智、最公正客觀的知識份子也常常被一個顯然問題叢生的極權體制給迷惑。而他的記者工作,以及他與當代中國異議份子,如余杰、許志永等人的私人關係,更為我們帶來關於中國的民權奮鬥運動最真實的第一手報導。

  這是一本點醒世人認清今天中國的好書,更是一本讓我們瞭解人如何在巨大的歷史洪流與意識型態鬥爭中迷失自己的警世之作。

本書特色

  1.作者是新一代中國知識份子中思想最敏銳、文風最強健、批判意識最強的一位。他已有多本專書問世,皆頗受好評。上一本《未成熟的國家》在台灣引起廣大的迴響。可以說是近年來中國時政評論領域裡的新星。

  2.隨著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中國異議份子劉曉波此一事件的發酵,與近來東京影展的衝突事件,台灣社會近來對中國的極權體制批判聲浪日漸高漲。

  3.作者對近代知識社會史掌握力度深厚,因此內容雖然圍繞著對中國體制的批判,但可以帶領讀者對當代文化史有一深刻的瞭解與反思。

作者簡介

許知遠

  200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電腦系,隨後投入記者工作並開始他關於當代中國的反思與寫作。曾擔任《經濟觀察報》主筆,目前在《亞洲周刊》與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擁有專欄。他也是北京知名獨立人文書店「單向街」的創辦人之一和知名博客網站「思維的樂趣」的主要寫手。堅定的批判立場、深厚的文化蘊底、以及獨特的書寫風格讓他脫穎而出,成為今天中國最知名的新生代公共知識份子之一。從2009年到2010年在劍橋大學從事學術訪問一年。已出版十一本著作,包括《那些憂傷的年輕人》、《祖國的陌生人》、《未成熟的國家》等等。

 

目錄

自序:歷史的陷阱?
第一章 未來的魅力
第二章 他者的想像
第三章 可疑的懷舊
第四章 陰謀與恐慌
第五章 獨特性的誘惑
第六章 從中國特色到中國模式
第七章 文化的缺席
第八章 梅鐸與Google
第九章 忠誠的反對派:從劉賓雁到胡舒立
第十章 這一代人:許志永、余杰、和我
第十一章 劉曉波:國家的敵人

 

自序

歷史的陷阱?

  一

  一八七九年,王之春奉南洋大臣沈葆楨之命到日本考察。在旅途上,他這樣寫道:「我朝威靈震,一道同風,受萬國之共球,萃塗山之玉帛,聘文之使聯翩而賦皇華者幾於無遠弗屆焉。蓋中天運會所開,初非秦皇漢武徒逞遠略者所可同年語也。」

  王之春的感慨是士人階層、官僚系統的普遍情緒。不到二十年前,人們普遍認定清王朝即將崩潰。英法聯軍燒掉了圓明園,皇帝在承德駕崩,留下兩位年輕的太后輔佐一位幼兒天子。太平天國牢牢佔據了南中國,並發動了一場差點奪取了北京的北伐。但如今,內亂早已蕩平,總理衙門穩妥的處理著與外來者的關係,新一代地方領導者的表現令人讚歎——他們恢復了江南的生產,鎮壓了西北的分裂力量,還開始了一場洋務運動。帝國似乎再次恢復了平穩,士大夫開始匆匆為它貼上了「同治中興」的標籤,相信這個時代堪與周宣王、漢光武帝與唐肅宗的時代相比,它們都戰勝或至少終止了衰落的趨勢。一些西方觀察者們則發現這個古老國家甚至還產生了「一種新的趨向的兆頭:探究在以前會被認為不屑一顧的事情的原由」。他們也相信,只要順著目前的方向,「這個國家地大物博、人民勤勞節儉,只要政府強大,既有力量制止內亂,又能維持和平,就會成為一個繁榮強大的國家」。

  王之春口中的「中天運會」沒能持續多久,僅僅十五年後,中日戰爭把美夢驚醒了。

  過去幾年中,你從中國的官方媒體中、公共情緒裡,一定也聽到了王之春式的自得。「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偉大成就」、「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千年盛世」,或是西方人創造的「北京共識」、「中國模式」,這些言辭是否像是另一次「同治中興」?

  鄧小平的改革是從一場危機中開始的。在一場令世界歷史黯然失色的「自我毀滅」之後,鄧小平領導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正常年代。他重建了與世界的聯繫、給予個人更大的自由、國家從社會生活中逐漸退出。中國社會煥發出巨大的生機,它變成了一台不知疲倦的生產與消費機器,中國再次震驚了世界。樂觀情緒再一次湧來,人們覺得中國不僅是中興,而且要領導世界。

  但很有可能,中國再度被「成功」擊垮了。在空氣中洋溢著自滿時,中國也正在丟掉所有令它成功的因素。它關上了對外學習的大門,以一副咄咄逼人的姿態示人;它忘記了市場經濟才是發展的動力,拼命的擴張國有企業;它忘記了自由思想、個人的創造力才是創造的源頭,它要再度控制教育、用黨化宣傳塑造年輕一代;它忘記了分散權力才會帶來社會的和諧、才會激發人們的同情與自主,通過官僚機構來推動社會變革只是導向失敗;它忘記了因為資訊公開、自我批評,才塑造了改革的黃金時代,它要用「和諧」的名義扼殺不同的聲音……一場全面性的危機業已浮現。

  

  這本小書不是「盛世危言」,也不是感慨歷史慣性的無情(儘管有時它的確如此),而是有關於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這其中充滿了幻象和自我欺騙。在過去幾年中,中國被認定是歷史的新動力,創造了一種新的政治、經濟模式。

  人類的記憶總是短暫,常常通過遺忘過去來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昔日陳腔濫調經常再次變成意義重大的啟示錄。除去晚清的歷史,我還頻繁(或許過於頻繁)的列舉了蘇聯、德國、日本、美國的例證,期望用它們來表明,中國的經驗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獨特,它的內在困境很可能吞噬掉表面的繁盛。在歷史中的很多時刻,我們都曾公開讚揚邪惡的力量,被規模與權力所震懾,忘記個人的自由與尊嚴的重要性,中國不過是最近的一個例證。這也是這本書題目的源頭,它借自法國作家珍.法蘭可斯雷蒙(Jean-Francois Revel)同名作品,他曾用此來形容法國知識份子對於蘇聯模式的崇拜。對於此刻的中國,極權所誘惑的對象不僅是那些崇拜高經濟增長的外來者,也包括中國人自己——人們越是對生活缺乏信心,越是渴望強有力的領導人、無所不管的體制。「極權」這個詞語或許並不準確,中國已不是毛澤東時代的全面性壓制,但在本質上,這個政權從未真正改變。

  它稱不上一本嚴格意義上的書,由十篇左右的長文章構成。它觸及到中國形象的變化、審查制度、社會心理與一些個人的反抗者的故事。在過去的十年中,兩個中國故事在同時發生。在國際舞台上,它是一個迅速崛起的新帝國。而在國內,則是一個重新國家化的過程,社會的獨立空間、個人的獨立性、市場和技術所帶來的短暫自由,再度被國家權力所吞噬,社會的創造力和熱情,被消耗和扭曲。在很多方面,中國已變得像一頭不知饜足的怪獸——進步的信念、專制的扭曲、資本主義、工業化、資訊化,對資源的災難性掠奪,眼花繚亂的技術發明,造成了一種燥熱、貪婪、物質主義、醜陋的文化。中國歷史的漫長與複雜,令各種變化接連不斷的發生。前現代與後現代因素不分彼此的融合在一起,它帶來價值系統的錯亂,也增加我們理解中國的難度。

  我的情緒也受此影響。英國詩人奧登(Wystan Hugh Auden)曾寫道:「攻擊劣書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對品性不利」。很遺憾,我沒有遵從詩人的教導,這本小書中充斥著對種種劣書的攻擊,我沒能克制自己的不安與憤怒。

  感謝我的朋友延賀與家軒,是他們提出了最初的建議,進行了最後的編輯。這本書的主要篇章是我在英國遊學時完成的。倘若沒有我的朋友Solina的慷慨支持,它必定沒可能完成。最後要感謝我的女朋友王子陶,幸虧她在三年前把西蒙.雷斯介紹給我。當然,她對我的影響不止於此……

許知遠

 

內容連載

《第二章》他者的想像

……不管是李敦白,還是約書亞.雷默、約翰.奈思比、湯瑪斯.佛里曼、馬丁.賈克,中國只是他們的幻想之物。中國是對美國霸權的挑戰,是十三億市場的黃金國,是致命的權力誘惑……人們總是生活在對別人的想像中。但倘若這想像中,喪失了基本的價值判斷,則經常變成歷史的污點。人們不僅讚揚過蘇聯,也大聲為希特勒與墨索里尼喝過彩——他們能讓德國與義大利運轉起來,至於猶太人的命運,誰又在乎呢?……



「知識份子對民主國家的缺失毫不留情,卻對那些以冠冕堂皇的理論的名義所犯的滔天大罪予以寬容。」雷蒙•艾宏(Raymond Aron)感慨道。

這是一九五五年的法國。關於世界未來的論戰中,大多知識份子人站在了左邊,蘇聯則是他們的烏托邦。他們指責資本主義的異化,卻對蘇聯的種種惡行保持沉默。他們擔心打破頭腦中「革命與進步」的幻象,似乎這要比赤裸裸的現實殘酷得多。

艾宏不是第一個發出這樣感慨的作家。「大家想要到這個處於分娩狀態的遼闊土地去逗留逗留,我們似乎正目睹著這塊遼闊的土地在孕育著未來。」安德列.紀德在十九年前訪問蘇聯歸來後寫道。像當時很多歐洲與美國的知識份子一樣,他是蘇聯的熱切支持者。資本主義正在陷入政治、經濟與人道危機,蘇聯則意味著一場嶄新的可能性——集體制、人人平等。就像他所寫的,「那裡正在進行史無前例的嘗試,使我們心中充滿了希望。」

真實的蘇聯與紀德想像的不同。在工地、工廠、俱樂部,文化館,他看到了進步的代價。在倍受讚揚的集體農莊中,他發現「每一處住宅裡都是千篇一律的難看的傢俱,同一張史達林像……沒有一點點個人的東西……連集體農莊的莊園也是一模一樣,可以調換……」,而「眾人的幸福是以每個人的非個性化取得的……是以犧牲個人而得到的」。

紀德的批評,讓蘇聯與世界都陷入短暫的不安。蘇維埃的模範農莊是沙皇時代的波將金村中延續,他們只展現應該展現的東西。訪問者去同樣的景點,和同樣人的聊天,目睹同樣的成就。很多訪問者心甘情願被此迷惑。「我已經到過未來,而它看起來挺不錯。」美國記者林肯.斯蒂芬斯(Lincoln Steffens,最早開啟「扒糞」寫作風格的記者)寫道。英國的韋伯夫婦則在旅行後用一本九百頁的書宣稱蘇維埃共產主義是一種新文明。

紀德知道自己的描述將引起的不安,即使他對於更恐怖的古拉格群島一無所知。另一位作家羅曼•羅蘭早他五個月來到蘇聯,表達出類似的疑惑,但他執意要把日記塵封起來,五十年後才允許發表,這樣就不會驚醒同伴們的美夢。

但紀德沒能扭轉世界對蘇聯的看法,他的尖銳聲音被淹沒在一片讚揚聲中。蘇聯的誘惑在它與德國對抗中繼續提升了——它的制度與軍隊擊敗了強大的納粹德國,或許還拯救了世界。

紀德的聲音被被忽略,蘇聯的流亡分子發現他們甚至連表達的機會也沒有,他們更直接、也更殘酷的個人經歷無人理睬。蘇聯的叛逃者鮑里斯.蘇瓦林(Boris Souvarine)很難為自己的回憶作品找到一個西方出版商。法國作家馬爾羅(André Malraux)則在私下的談話裡說:「蘇瓦林,我相信你和你朋友是對的。但在這個階段,別把我算進支持你的人。只有在你占上風時,我才會站在你一邊。」

這是誠實、也是玩世不恭。這種情緒主宰了三、四○年代的西方世界,從知識份子到一般大眾。既然自由市場充滿了騷亂不安、資本家們貪婪無度,為什麼不能創造一種計畫體制,去統一分配社會財富。蘇聯正在創造新的民主制度,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再不受充滿偏見的媒體左右,也不再受政客們操縱。

當重要知識份子紛紛前往蘇聯時,一些普通人也準備投奔幸福之地。一九三一年的前八個月,蘇聯駐紐約的貿易處收到了超過十萬份的移民申請,大蕭條中的美國人想前往蘇聯工作與生活。這還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的向外移民,申請者們或多或少讀過暢銷一時的《新俄國的首演——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故事》,被其中描繪的蘇聯生活迷住了,這裡不僅沒有失業,也沒有剝削。幾千名美國人最終被蘇聯接納了,當然,他們沒有過上幸福的生活,大多在勞改地丟掉了生命。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對蘇聯的態度是西方知識份子的座標。為什麼左派們能對蘇聯的罪惡保持長期的沉默?在精彩絕倫的《知識份子的鴉片》中,雷蒙•艾宏試圖給出答案。他追溯了左派神話的形成,馬克思主義宗教式語言的誘惑力,還有法國知識份子對美國的矛盾心理。蘇聯的實驗給予他們這樣一種心理安慰——他們站在了法國大革命的光榮傳統中,蘇聯正是這進步、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的體現。對他們來說,蘇聯人的生活到底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股代表前進的歷史動力。而現實的法國太令人不安,大革命以來的一個多世紀它再沒有輝煌的時刻,而十年前還令人羞辱了臣服於納粹德國之下。在對蘇聯的讚頌中,他們覺得融入新的歷史動力,內在的焦慮也減弱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1
    $60
  2. 二手書
    32
    $90
  3. 二手書
    36
    $100
  4. 二手書
    36
    $100
  5. 二手書
    39
    $109
  6. 二手書
    4
    $112
  7. 二手書
    4
    $112
  8. 二手書
    41
    $115
  9. 二手書
    75
    $210
  10. 新書
    9
    $252
  11. 新書
    $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