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有一種愛可以一直存在∕梁文音(歌手)
情歌,通常都有一段故事;我唱情歌,而這段故事若不曾發生在自己身上,就要努力去揣摩它。為了更投入,我會搜集身邊發生過的事,積極參與身旁朋友的熱戀期、失戀期,以及療傷期。藉由聆聽別人的經歷,變成是自己的經歷,並且樂當一位安慰者,讓自己更學會感同身受。
我發現無論是身旁發生的愛情故事,或只是一首情歌,彷彿都重複訴說著同樣一件事,那就是「珍惜」。也因為自己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戀愛經驗,或許年齡還不到,加上原住民的傳統觀念是第一個最好就是最後一個,這樣插在頭上代表忠誠和純潔的百合花才不會被強行摘下,因此我慶幸自己在還不明白愛情的真實樣貌時,遇見了這本書。
難以置信的是,這個世代還存在著這樣感動人的真實故事。現代科技的快速進步,網路成為熟男靚女連繫感情的唯一去處,不可能再有人像這樣花上一輩子的時間找尋幸福,然後願意用全部的力氣去守住這分離了一輩子的愛情。
然而,《不能沒有你》的兩位主角艾倫與艾琳都有不太愉快的童年,這是我與他們共同有過的經歷。比起他們,我當然幸運了許多,但多少還是因為我們一樣很早就失去太多東西,被忽略、拋棄、嘲笑填滿了大部分的童年,有些寂寞孤單和自我否定都讓我覺得好熟悉。
看完了這本書,我為著全世界正在經歷這些事的孩子們感到擔憂。他們的未來有人會替他們規劃嗎?有人願意和他們聊聊外面的世界嗎?有人是因為真正願意愛他們如同愛自己的孩子而幫助他們嗎?還是只當作一份工作而已?他們可能還被過度保護著,好奇外面的世界,就如同兩位主角在沒有任何指引下走出兒童之家,被送進這個未知的世界,跌跌撞撞,被遺忘、被傷害,讓原本渴望已久終究獲得的自由卻帶給他們更多的恐懼與不安,最後支撐他們的,卻是在他們童年時期,就偷偷放進心裡面的那份幸福,讓曾經幾度失去的幸福,最終還是開花結果。
我被他們的故事感動得痛哭流涕。的確,因為經歷過一切,所以再也不要有多一天的遺憾,我想我能做的,是努力把這本書推薦給更多人看,我想它可以成為一盞明燈,點亮你沒有機會看見的幸福。
如果你有個不太開心的童年,一定要讀這本書,
如果你有個不太滿意的婚姻,一定要讀這本書,
如果你有個不太像樣的生活,一定要讀這本書,
如果你有個不曾出現過以上狀況的好運,更需要讀這本書,
因為它會告訴你什麼樣的好運才是可以長存的。
又如果你順便有個不太懂得「珍惜」的朋友,不妨多帶幾本救救他們的生命吧!而我的獲得是,下次的情歌可以唱得更動人、更踏實,因為確實有一種愛,是可以一直存在的。
推薦序2
絕對的愛情,來自於絕對的無情∕李苑芳(貓頭鷹親子協會創辦人)
這是一本足以讓所有的社福機構、社工人員,停下腳步,仔細檢驗自己在執行所謂的「社會公義」事件時,是否得當的書。因為,那雙彷彿是上帝的手,在介入他人的人生時,是否也像上帝般持續地觀照著他?還是只止於「就事論事」地處理完就好?因為每個職務上的「個案」,對於當事人而言,都是他不能重來的「人生」!書中一再地提及兒童之家的照顧者,以冷漠、嚴峻的方式來對待這些失親的孩子,是極度的殘忍、不人道的!身歷其境的艾琳在長大後,背著主管偷偷地擁抱其他年紀較小的孩子,讓這些年幼的孩子,在孤獨無依的日子裡,獲得一絲絲的溫暖。
記得多年前自己也曾帶著志工到類似機構去說故事,當時保育人員也耳提面命地告誡我們:「請不要抱孩子,以免增加我們照顧上的困擾。」大家也盡量地配合院方的要求。可是,每次志工一打開書開始講故事時,總會有幾個孩子依偎在志工旁,邊聽故事邊磨蹭著;雖已事隔多年,但孩子的渴望與需求的眼神,已深深烙印在心中……。
艾琳和艾倫,這兩個漂泊在沒有愛、沒有關懷的兒童之家的孩子,在因緣巧合下,他們發現彼此的相同,在禁止「互動」的兒童之家裡,他們瞞著所有的人相濡以沫,雖然短暫,卻讓彼此擁有了此生唯一的「愛」;被迫分離的日子雖然痛苦、折磨不斷,但因這唯一的愛支持著彼此,直到四十年後的重逢,共寫出這齣驚天地動鬼神的愛情故事……,在歌頌他們的愛情之前,實應反省是否因為這個社會對他們是絕對的無情,才孕育出這份絕對的愛情。
譯者序
一個擁抱有多難? 游紫玲、蔡承志
二○○四年,英格蘭桑德蘭市區的一條街道上,高亢的一聲「艾倫!」劃破天空,在來往人車吵雜聲的襯托下,顯得特別嘹亮、清晰。一時之間,路上的行人全都轉頭看著這位發出嘶喊的中年婦人,在這同時,一名五十來歲的男子從對街衝了過來。
接著,他們兩人張開雙手將對方緊緊摟在懷裡,好奇圍觀的人越來越多,每個人都面露微笑……。
浪漫愛情喜劇的導演不會選這種年紀的男女來當主角;鶼鰈情深的老夫老妻不需要當街表現對彼此的濃情蜜意;久別重逢的昔日戀人也不敢這般明目張膽地驚動周遭所有的人。
因此,是什麼讓這個擁抱來得如此自然、如此真摯、如此感人、如此有力?
是幼年失親?是與家人分離?是兩小無猜的初戀?是多年的失聯?是對彼此的思念?是真愛的尋回?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對此,兩位當事人有他們自己的想法。身為本書的譯者,我們的感想是:他們缺少的是一個遲了四十五年的擁抱。
《不能沒有你》不只是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更是一個「愛」的故事。書中的兩位主角在被迫分離的四十五年間,展開一段看似無止境的追尋。與其說他們不斷在尋找對方,不如說他們各自都在尋找真愛--一個真正了解她∕他、接納她∕他、關心她∕他、在乎她∕他、珍惜她∕他、「不能沒有她∕他」的人所給的一個擁抱。只不過,命運多舛的他們,經過了近半個世紀才得到這個擁抱。
每個人都需要愛,只是我們大多數人很幸運地,在幼年、童年、青少年,甚至青壯年時期,都有母愛或父愛來滿足這需求(本書的兩位作者對母親過世前的日子也同樣有非常美好溫馨的回憶)。那些童年喪母或喪父的孩童,也大多能在其他家人的愛的支持下走過難關。但是,令人遺憾地,戰後英國荒謬的社福制度卻認定:單親爸爸無法打理好小孩的生活起居,在必要時社工人員可以強制介入,將小孩帶到兒童之家接受「妥善」的照顧,這反倒讓兩位主角連僅剩的家人之愛也被剝奪。
的確,當時英國托育系統設置的兒童之家,在空間、設備及膳食上,都比一般的單親家庭理想。但是孩子們在乎的,真的是這些東西嗎?兒童之家可以提供艾倫衣食無慮的生活,甚至矯正他的O型腿,但卻無法填補他心中的空洞。正如艾倫在追憶他幼年的清寒生活時所說,「雖然日子艱苦,但我們是關係親密的家庭,而且我們能感受到愛。在一天結束時,媽會給我們每個人一個擁抱,送我們上床,爸則會抓抓我們的頭髮或拍拍我們的背說:『晚安,兒子。』然後我們在幾秒鐘內就會睡著。」
為了便於管理,兒童之家的阿姨與叔叔被訓練得冷酷嚴峻,一切照著規定來,他們不能也不想對院童顯現關愛,連身體表面的擁抱也吝於給予,他們認為不必在乎小孩子的感受,小孩子的適應力強、可塑性高,自己的任務就是「讓小孩堅強到足以應付人生的難題」。這樣的作法,今天看來不夠人性、不夠人道,是值得商榷的。
但更令人痛心的是,某些兒童之家有害群之馬藏身其中,施行偏差的管教,乃至於施暴或變態騷擾。這對已失去擁抱慰藉的孩子而言,情何以堪──不只身心受到重創,對大人及對這個世界僅存的基本信賴與好感也在寸寸消融。不甘被壓迫和禁錮的小孩,嘗試要逃離兒童之家,但談何容易。艾倫一次又一次地挑戰這個以維護兒童人權及促進兒童福祉為宗旨的兒童托育制度,但一次又一次,他失敗了。
所幸,愛總是能為人找到一條出路。對親情的眷戀,對溫馨記憶的反覆咀嚼,同伴一個關懷的眼神,陌生人一聲輕鬆隨意的招呼,自然界的鳥語蟲鳴、一草一木……,或多或少都能讓飽受摧折的身心得到喘息的機會,感受到一絲的溫暖。而對愛無止境的飢渴,對擁抱的期待,就這麼轉化成一股往前挺進的勇氣,讓艾倫與艾琳持續在絕望中找尋希望的曙光。
藉由閱讀本書,我們成為艾倫與艾琳這場睽違半世紀的擁抱的見證者。在為這兩位作者高興及祝福的同時,我們也為自己過去所享有的擁抱而感恩。艾倫與艾琳的故事提醒我們:不妨多留心我們周遭的人,尤其是那些幼小的心靈,在他們最需要關懷的時候,及時提供一個擁抱,一個關愛的眼神,一些溫暖。
一個擁抱有多難?不難,回想你前一次被人擁抱的場景吧!如果我們不懂得、不敢於、甚至不願意主動張開雙手,用我們的胸膛去貼近一個受傷的心靈,去呵護一個脆弱的心靈,那麼可以想像地,遲來的擁抱會持續成為悲慘童年故事中的經典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