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灣(改版)

大河灣(改版)
定價:330
NT $ 45 ~ 297
  • 作者:奈波爾
  • 原文作者:V. S. Naipaul
  • 譯者:李永平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10-07-2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2165782
  • ISBN13:9789862165782
  • 裝訂:平裝 / 379頁 / 14.8 x 20.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波爾經典代表作

  「進入那種地方並不難,但想要離開可就不容易了!」
  他獨自深入非洲內陸,進入叢林、城鎮、鬥爭、血腥、黑暗之心……
  在大河轉彎的地方,他尋找自己嚮往的新生活。
  然而,繁華終歸煙雲,彷彿熱帶藤蔓朝生暮死,
  一切,都落了空……

  兵燹方才消散,繁華忽焉降臨,浮動的氣壓隨時牽扯人心,急遽的變革標示社會的不穩定,在茫茫的黑暗中,一切如同浮光掠影。家族世代居住在非洲東海岸的印度商人沙林,開車深入內陸,來到大河轉彎之處這個被遺棄的殖民城鎮,接管、經營一間店鋪,結果卻見證了部落之間的混戰,以及權力爭奪所帶來的腐敗和破壞;非洲人被殖民者倉促地送進現代世界,茫然不知所措;盲目的殖民政府把非洲的天然資源搜括一空;急遽變革帶來的,不只是形形色色,想要發財的非洲人,更多的是一群群無法溫飽的飢民。消極、無力,且「非洲夢」碎的沙林,最終只能沿著來時路,回到出發的地方。

  在這部扣人心弦的小說中,「第一人稱」的敘事者,帶領讀者穿梭在故事情節之中,擺盪在出世和入世、理想和現實之間。奈波爾以豐沛的想像力與和壯闊繁複的背景,在《大河灣》中呈現非洲大陸的複雜樣態和人心疏離,是一部寓意深遠的重量級小說。

作者簡介

奈波爾 V. S. Naipaul

  一九三二年出生於千里達島上的一個印度家庭,十八歲時,以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攻讀英國文學,之後遷居倫敦,服務於英國廣播公司(BBC)。一九五七年起,奈波爾正式展開寫作生涯,作品包括小說及非小說,如《神祕按摩師》、《畢斯華斯先生的屋子》、《在自由的國度》、《抵達之謎》、《世間之路》、《印度:受傷的文明》、《幽黯國度》、《模仿人》、《浮生》等,曾獲「布克獎」、「毛姆小說獎」、「霍桑登獎」、「史密斯獎」等多項文學大獎。二○○一年,奈波爾榮獲文學界最高榮譽——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團將他與康拉德相提並論,認為奈波爾的作品「融合了深具洞見的敘述與永不妥協的審視,迫使我們正視受壓迫的歷史。」

譯者簡介

李永平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比較文學碩士、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教授,現專職寫作,著有《吉陵春秋》、《海東青》、《朱鴒漫遊仙境》,譯作包括《曠野的聲音》、《紙牌的祕密》、《聖境預言書》、《上帝的指紋》、《天使走過人間》、《輓歌》,以及《幽黯國度》等。

 

目錄

奈波爾小傳
導論 伊莉莎白.哈德維克

第一部 第二次叛變
我們原以為這場戰爭已經結束,
驟然間,它又在我們周遭爆發開來。
我們聽到種種傳聞:城外道路上的行人和車輛遭遇埋伏,
叢林中的村莊遭受攻擊,村長和官員被殺……。

第二部 新疆域
有時,你會覺得,離別就像遺棄,
對被拋棄在後面的人和城鎮來說,
那簡直就是一場無情的審判。
那天和英達爾話別時,
心中湧起的就是這種被遺棄的感受。
然而,現在我卻不這麼想了。

第三部 偉人
現在,總統終於作出了一項重大的、驚人的宣布:
我們這個地區的青年衛隊將被解散。
他們將被驅逐出城鎮,遣送回叢林村莊,
在那兒從事體力勞動。
總統勗勉這些幹部,在叢林中好好學習猴子的智慧。

第四部 血戰
這些非洲臉孔!這一張張宛如孩童般平靜的面具,
它們曾經冷漠面對世界、
面對其他非洲人給他們帶來的災難……,
這些臉孔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樣空茫、消極。

 

導讀
伊莉莎白.哈德維克(Elizabeth Hardwick)美國知名文學評論家

  
  《大河灣》的敘事事者沙林,來自一個世代在非洲中部海岸(可能就是今天的薩伊共和國)經商的印度家族。年輕人在這個世界的處境,是這部小說戲劇結構和主題觀照的一部分。「非洲是我們的家。好幾個世紀以來,我們家族一直居住在非洲。但我們來自東海岸,這使我們成為一個很特殊的族群。海岸地區並不是真正的非洲,它是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和葡萄牙人雜居的地方。而我們家,嚴格說,是屬於印度洋的民族。」小說開始的時候,沙林離開東海岸的老家,進入非洲內陸,接手經營一間小雜貨鋪,跟當地土人做起生意來。這個城鎮坐落在「大河轉彎的地方」——這是真正的非洲。鎮上有好幾個印度家庭,但在某種程度上,沙林的流離也象徵著這個非洲國家的流離。

  時間是後殖民時代,非洲國家紛紛宣布獨立。歐洲人已經撤退(更正確地說,是被迫撤退),留下一個爛攤子:急遽的變革,部落之間的混戰,無知、孤立和貧窮。倉促間,非洲人被推送進現代世界,茫然不知所措;對一般非洲人來說,現代化的生活只是一種奢侈的裝飾品。盲目的、充滿自信的殖民政府,經過數世紀的統治,把非洲的天然資源搜刮一空,留下壯闊的林蔭大道、豪華宅第,和專供歐洲殖民者尋歡作樂的俱樂部,在許多新近獨立的國家,被非洲人放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這部小說描寫的國家,權力目前掌握在「總統」手中。他是一位部落戰士,出身其他部落、同樣野心勃勃的戰士們正在虎視眈眈,準備奪取他的權力。

  《大河灣》講述的是歷史動亂、社會分崩離析的故事。印度、回教國家、非洲、南美和加勒比海地區的文化衝突,是奈波爾一生最關心的主題之一;它出現在他那幾部創作想像力異常豐沛的小說中,也展露在他周遊世界各國、記錄所見所思的遊記裡——這些作品充滿獨到的、個人的觀察,我們實在不應該把它當普通遊記來看。

  一九三二年,奈波爾誕生在千里達島上的一個印度家庭。幾個世代前,他的祖先以契約勞工身分,從印度次大陸遷徙到加勒比海的一座熱帶島嶼。在那兒,印度教徒是少數族群。也許,奈波爾日後展現在作品中的人生觀照和視野,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他的出身和環境影響,但只是某種程度而已——畢竟,奈波爾是一位胸襟開闊、目光遠大、對各種文化和知識充滿好奇心的作家。從千里達,他來到英國,進入牛津大學就讀,從此定居在英國,這期間共出版了大約二十二部作品。他的作品顯示:寫作對他來說是一種使命、一種天賦,而不僅僅是一種謀生方式而已。

  這兒我們特地提到他的出身和經歷,是因為在他的作品中,我們有時會看到奈波爾現身說法,以僧侶的口氣,批評作品中人物的濫情和虛妄。在《大河灣》這部小說裡,我們看到部落混戰,爭奪權力所帶來的種種令人驚悸、窒息的腐敗和破壞;我們看到極不穩定、隨時都會傾覆的政權;我們看到一群群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村民,蜂擁進城中,找一碗飯吃——這一切現象構成了我們這部小說的背景,宛如一幅壯闊的全景畫。此外,書中還出現一些經營各種買賣的印度商人、一對歐洲白人夫妻、一位在非洲居住多年的比利時老神父,以及形形色色、尋找發財機會的非洲人。整合這幫人,是創作上的一大難題;奈波爾以無比豐沛的想像力,因應這場挑戰,寫出一部扣人心弦的小說。

  奈波爾筆下的非洲統治者——「這位總統,我只在照片上看過;最初身穿軍服,後來改穿時髦的短袖夾克,脖子上繫著領結,頭上戴著一頂非洲酋長的豹皮帽,手裡握著一根象徵酋長威權的手杖……」總統的神格化,耗盡了這個新興國家的資源。他一心只想鞏固權力,累積個人財富。他投下大筆資金,建立一個名為「國家園區」的迷你城市;他為母親——殖民地時代在一家旅館當過下女的非洲婦人——建立雕像,以提升自己的血緣和出身。「身為非洲民族主義者,他在一個曾經繁華一時的歐洲地區遺址上,建立一座簇新的、更加壯觀的城鎮……他正在創建一個現代非洲。他正在製造一個保證會震驚全世界的奇蹟。」

  出現在書中的比利時傳教士,修斯曼神父,一生孜孜不倦,蒐集非洲面具和雕刻品,以及有關非洲宗教的各種資料和殖民地時代的零星遺物;蒐羅之豐,簡直可以成立一間博物館。老神父成天捎著一根鐵鍬,四處搜尋挖掘,那股興奮勁兒,就像尋寶的孩子似的。對新政府帶來的激烈變革,他一點都不在乎;在他心目中,那只不過是暫時的現象,肯定會隨著時間消逝。然而,就在最後一次尋寶之旅中,老神父被殺了,死狀極為悽慘。他的收藏品——「非洲叢林中最豐美的寶藏」,堆放在庫房中,日漸腐朽,最後被一個熱愛原始藝術的美國人看中,一股腦兒全偷運回美國去了。在有心人煽惑下,非洲人認為,老神父蒐集非洲面具和雕刻品,對他們的宗教不啻是一種侮辱和褻瀆。

  小說的主人翁沙林,是挺耐人尋味的「第一人稱」敘事者。他穿梭在故事情節中,悠然自在,就像一個身手靈活的船夫,撐著船兒航行在鯊魚出沒的水面上,可一點都不顯得驚慌、忙亂。他很敏感,觀察力十分敏銳,個性有點憂鬱,但他不把自己的悲觀歸咎於印度教徒的信念:「人生的追求到頭來總會落得一場空。」他對人生感到悲觀,並不是因為受到宗教影響,而是因為他「擺盪在出世和入世、理想和現實之間,游移不定」。儘管如此,他在鎮上混得還挺不錯,日子過得蠻愜意的——吃館子、談戀愛、在希臘俱樂部打幾場回力球。「帆布鞋、短褲、球拍、纏繞在脖子上的毛巾……彷彿又回到東海岸那段日子。」

  小說開始時,一位名叫賈貝絲的非洲婦人從漁村來到沙林店裡,採購日用品,帶回村子裡轉賣給鄉親。她經常往返大河上下游,跑單幫,做生意,沙林欽佩她的毅力和精力。當她要求沙林照顧她的兒子費迪南時,沙林歎口氣,答應了。賈貝絲希望沙林把費迪南送進鎮上的公立中學就讀,透過教育,把他從「叢林」中拯救出來。(在這部小說中,「叢林」是一再出現的意象;它象徵居住在鄉野、與城鎮現代生活隔絕的非洲人的落後生活和原始心態。)

  完成中學教育後,費迪南進入工藝學院深造,然後前往京城,在總統手下工作。費迪南可說是新非洲或新非洲人的代表。他脫離了叢林,但在京城做官,他得小心翼翼,伺候喜怒無常的總統,應付他麾下那幫如狼似虎的軍人。後來,沙林在京城跟費迪南會面時,他看到的不是一個意氣風發的政壇新星,而是一個「渺小、萎縮、毫無個性的人……這些官員的權勢是總統賜與的;每天,他們戰戰兢兢、提心吊膽過日子,生怕得罪總統,搞不好連性命都保不住。難怪,他們總是顯露出一副惶惶不可終日、奄奄一息的模樣兒。」

  在比利時出生的伊薇和來自歐洲的雷孟德,是一對夫妻。他們經常舉行派對,在留聲機上播放美國歌手瓊.拜絲的唱片,陪賓客們跳舞直到清晨。沙林和伊薇後來有過一段情——兩個離鄉背井、困居異鄉的男女相濡以沫,無可奈何。雷孟德是一位學者,非洲問題專家,正在撰寫一部著作。他個性謙和,思想開明,花費畢生精力蒐集文獻資料,在著作的附注中一一列出,兢兢業業詳加注明。他在學術上所下的苦功、他在新非洲掙到的崇高地位,有其滑稽的一面,令人發噱。當年,雷孟德在京城一所學院任教時,一位憂心忡忡的非洲婦人前來求見他。(這位婦人,當時在一家旅館當女傭,後來革命成功,她被封為非洲聖母。)她請求雷孟德,替她的兒子指點迷津,就像賈貝絲請求沙林「拯救」費迪南一樣。雷孟德跟她兒子見面,建議他加入國防部,放棄法律和其他專業。這個兒子後來成為總統;雷孟德變成了他的顧問——黑人總統御用的白人學者。

  在小說中,雷孟德代表的是一個真誠的聲音。他懇切希望這個飽受剝削、貧窮落後的國家能夠獲得自由、自治,能夠克服建國過程中遭遇的種種險阻和障礙。他對總統的評價是:「他是一個非常傑出的人。他為這個國家做了很多事情,卻得不到應有的讚揚。他整頓軍隊,建立軍紀;他把和平帶給這個幅員遼闊、種族複雜的國家。」

  到頭來,一切努力卻都落空了,整個國家陷入內戰中,分崩離析。總統的權力受到挑戰;他的反擊和報復使這個國家血流成河。如今,他不再需要他手下那個白人學者了——沙林路過他們家時,發現雷孟德和伊薇夫妻已經搬走,不知所終,房子被一個非洲人占住。沙林自己的店鋪也被沒收,他本人則被逮捕,因為,莫忘了,他是一個悲觀主義者,未雨綢繆,預先貯藏一批黃金和象牙。自身難保的費迪南,卻設法把沙林營救出來。在他的堅持下,沙林立刻收拾行囊,離開這個國家。於是,這位來自海岸地區的印度店主,在非洲內陸的大河灣居住一段時間後,又沿著來時路,回到非洲海岸。沙林設法混上一艘輪船——現代科技產物,遠走高飛。成群逃命的非洲老百姓攀附在一艘駁船上,結果被淹死在河中。

  「在探照燈的光芒照射下,我們看見、駁船上的乘客被困在圍繞著鐵柵和鐵絲網的艙房裡,一臉茫然。槍聲驟響……輪船又再開動,關掉所有燈火,順流而下,離開戰鬥正在進行中的地區。空中瀰漫著一大群飛蛾和各種飛蟲。這個時候打開探照燈,我們會看見成千上萬隻飛蛾,白茫茫一片,漂蕩在燦白的燈光中。」

  小說在茫茫黑夜中結束,但它在壯闊繁複的背景下,所呈現的事件和人心的迷惘,卻久久縈繞在我們心頭,揮之不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14
    $45
  2. 新書
    76
    $252
  3. 新書
    9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