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推薦文一
晨讀10分鐘,改變孩子的一生
國立中央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洪蘭
古人從經驗中得知「一日之計在於晨」,今人從實驗中得到同樣的結論,人在睡眠的第四個階段會分泌跟學習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serotonin)和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當我們一覺睡到自然醒時,這些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已經補充足了,學習的效果就會比較好。也就是說,早晨起來讀書是最有效的。
那麼為什麼只推「十分鐘」呢?因為閱讀是個習慣,不是本能,一個正常的孩子放在正常的環境裡,沒人教他說話,他會說話;一個正常的孩子放在正常的環境,沒人教他識字,他是文盲。對一個還沒有閱讀習慣的人來說,不能一次讀很多,會產生反效果。十分鐘很短,只有一個小時的六分之一而已,對小學生來說,是一個可以忍受的長度。所以趁孩子剛起床精神好時,讓他讀些有益身心的好書,開啟一天的學習。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從愉悅的晨間閱讀開始一天的學習之旅,到了晚上在床上親子閱讀,終止這個歷程,如此持之以恆,一定能引領孩子進入閱讀之門。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先生看到閱讀的重要性,所以新加坡推O歲閱讀,孩子一生下來,政府就送兩本布做的書,從小養成他愛讀的習慣。凡是習慣都必須被「養成」,需要持久的重複,晨讀雖然才短短十分鐘,卻可以透過重複做,養成孩子閱讀的習慣。這個習慣一旦養成後,一生受用不盡,因為閱讀是個工具,打開人類知識的門,當孩子從書中尋得他的典範之後,父母就不必擔心了,典範使讓自動去模仿,就像拿到世界麵包冠軍的吳寶春說:「我以世界冠軍為目標,所以現在做事就以世界冠軍為標準。冠軍現在應該在看書,不是看電視;冠軍現在應該在練習,不是睡覺……」,當孩子這樣立志時,他的人生已經走上了康莊大道,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晨讀十分鐘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讓我們一起來努力推廣。
系列推薦文二
隨著認知能力發展,青少年需要不一樣的讀物
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柯華葳
青少年要讀什麼?根據閱讀發展,一般青少年可以透過閱讀學習,讀兒童的圖畫書,讀成人的科普、言情小說,或是其他以他們為對象所寫的作品,他們什麼都可以讀。
從成長與需求來說,青少年生理上會轉變為大人,認知上同樣會轉變。明顯的行為表現在他們回嘴、不在乎和不屑的表情上。一些特徵如:為辯論而抬槓、驟下結論、堅持自己的權利、故意找麻煩以及誇張的言行。青少年行為與思考上的改變是因為認知上他們可以同時處理多件事務,形成假設思考,以符號進行抽象思考並隱藏情緒。這樣的發展使他們不再滿足於單一的答案。青少年自然會質疑成人提出的是非標準與價值觀。同時,他們也看不起類似兒童的思考與行為,取笑他人幼稚就是一例。
因此,青少年的讀物在內容、結構上需要複雜些,才能引起他們認知上的共鳴。他們可以閱讀一篇呈現不同觀點的文章,或是針對同一議題以不同觀點寫的多篇文章。青少年不但可以讀不同論點的文章,還可以分析、綜合及批判所讀到的文章。
如前面所述,青少年什麼都可以讀,因為他們的認知發展能力,已經足以批判讀物。不過,為了吸引許多有能力卻沒興趣閱讀的青少年,天下邀請張曼娟、王文華、廖玉蕙三位關心閱讀的超人氣作家,為青少年學子編選了三本文集,包括成長故事、人物故事和幽默散文。書中所選作家都是最重要的作家,不讀他們的著作便顯得無知。所選人物則是一等一人物,不知道他們的事蹟,更是無知。至於幽默,非思考複雜的人,不容易掌握其中訣竅。幽默是透過轉注、假借甚至跨領域做暗喻。兒童知道什麼好笑,但不容易理解幽默。青少年的認知能力提升,當可體會文中的趣味。而成長故事和人物故事都涉及由不同角度來讀一個人或是一段事蹟,此時青少年的分析與批判能力就派上用場了。
這三本文集名為【中學生晨讀10分鐘】,還加入了編輯群所設計的「元氣早報」,更能吸引中學生閱讀。這些文章不長,文字不深奧,但請讀者不要三兩下翻完,就覺得自己讀過了。建議大家養成一個習慣,慢慢讀,或許只需要三、五分鐘,然後,闔上書,安靜一下(心中默數1至30),接著問自己:讀到什麼、作者想說什麼以及自己對作者有什麼想法。若是在班級進行晨讀,請老師也放下手邊工作和學生一同閱讀。讀完後,同樣先保持沉默,這十分鐘請盡量留給學生閱讀與交流。謝謝老師。
選編人的話
為你敞開的窗子
東吳中文系所教授、知名作家 張曼娟
十二歲到十五歲,正是我的國中三年,也是生命中沉淪陷落最深的低潮。
許多時刻,靜靜躲在一個無人知曉的小房間裡面,全然孤獨與寂寞。
這小房間,就是我的心靈世界。沒有人能夠進來,我也沒有勇氣出去,小房間黑黑的,時而飄浮著霉溼的氣味。
後來,我開始閱讀。於是,推開一扇窗。
一本又一本的閱讀,一扇又一扇窗為我開啟,新鮮空氣流進來,明亮陽光照進來,我在小房間裡,對那無限開展的世界與色彩,發出驚奇的讚歎。
當畢業季到來,常常可以聽見那首從日本傳唱到台灣的歌曲「手紙 拜啟
給十五歲的你」,十五歲的少年寫給成年後的自己一封信,成年的自己回覆給十五歲的少年。「十五歲的我,有著無法和任何人訴說的煩惱。如果是寫信給未來的自己,一定能坦率的說出來吧。現在,就要認輸了,快要掉淚了,彷彿即將消失的我,應該相信誰的話繼續往前走?只有一顆心,卻在痛苦中不斷的碎裂,努力活著,努力活著。」我在歌聲中流淚不已,這才發現,無比孤獨憂傷的那個自己,依然住在我的身體裡。
或者,該這麼說,我已經長大,十五歲的自己卻依然如影隨行,從來沒有消失過。
十二歲到十五歲,正是我的國中三年,也是生命中沉淪陷落最深的低潮。
平常的日子裡,我和一般的國中生並沒有什麼不同,背著沉重的書包上學、放學、補習、考試和怎麼都逃不掉的體罰。我只是,比起小時候更瘦弱了;比起小時候更少笑了;比起小時候更沉默了。我只是,在許多時刻,靜靜躲在一個無人知曉的小房間裡面,全然孤獨與寂寞。
這小房間,就是我的心靈世界。沒有人能夠進來,我也沒有勇氣出去,小房間黑黑的,時而飄浮著霉溼的氣味,我必須偶爾哼幾句歌,才能確定自己的存在。
我一直以為是因為我的成績太差,才變得那麼不快樂,才不得不搬進小房間去的,後來,遇見一個自小品學兼優的高材生,和他聊起成長的小房間,他很詫異地看著我:「妳怎麼會以為只有妳有小房間呢?少年時的我們,不都住在自己的小房間裡嗎?」
他又問:「後來呢?妳後來發生了什麼事?」
後來,我開始閱讀。
於是,推開一扇窗。一本又一本的閱讀,一扇又一扇窗為我開啟,新鮮空氣流進來,明亮陽光照進來,我在小房間裡,對那無限開展的世界與色彩,發出驚奇的讚歎。
等到我終於長大,決定編一本好看的故事書,給十五歲的自己,也給每個將要十五歲或正好十五歲的你。這是一本成長故事集,不管你願不願意,我們都得長大,那些伴隨著成長而來的迷惘、苦惱、失落、盼望與快樂,也是一樁樁一件件都不能少的啊。
那麼,就讓我們在別人的故事裡,聆聽那些笑聲,體會那些哀愁吧。
第一章是「童年之星」,似遠似近,一閃一閃亮晶晶。簡媜筆下〈貼紙秀〉是頑童小番茄的上學記,層出不窮的想像力,使得每一天的生活都充滿刺激。張愛玲的〈弟弟〉便帶著憂傷情調了,媽媽早已離家,姊姊也去住讀,對弟弟生活的惡劣環境愛莫能助,連同情的眼淚也流不出來。阿盛〈廁所的故事〉立刻讓人開懷發笑,原來台灣曾經歷過上完廁所沒有衛生紙的年代呢。豐子愷的〈憶兒時〉則像繪畫一樣的,描繪出一百多年前的童戲圖,雖然現在的孩子也養蠶,卻與古早的規模和場面大不相同了。高培耘的〈飛翔的童年〉很另類,原來是給七喜專用的運輸帶,運送留戀不捨的回憶,並且運送再也回不去的受寵歲月。
第二章是「守護之夢」,從嬰孩到少年,有多少人默默守護著我們,才能這樣平安的成長。王爾德〈自私的巨人〉彌漫著似有若無的宗教氛圍,使巨人從自私變慈愛的小孩兒,手心與腳掌都有釘痕,到底是從哪裡來的?三毛〈守望的天使〉生了兩隻翅膀卻只能為孩子擋風遮雨,永遠無法飛行的老天使,究竟是誰呢?張曉風〈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那樣急切的張貼尋人啟事,她想找的人能不能找到?侯文詠在〈我的天才夢39〉中遇見比自己更天才的兒子,不想上學也不想寫功課,天才大對決的勝負如何?芥川龍之介〈橘子〉裡那個從三等車廂溜進二等車廂,懷中藏著幾顆橘子的小女工,還藏著什麼樣的秘密?
第三章是「思念之河」,常常,當我們擁有的時候,總是不知不覺,等到澈底失去了,才懂得深深思念。就像琦君的〈童仙伯伯〉,想念著早逝的哥哥,也想念著一把長白鬍鬚的童仙伯伯。王鼎鈞的〈紅頭繩兒〉,漫天烽火中,最純潔美麗的小女孩失蹤了,戰火下的人們失去的又豈是一個小女孩而已?林海音〈爸爸的花兒落了〉,生離死別使小學剛畢業的女孩迅速成長,不再是小孩子了,彷彿這就是成長必須付出的代價。詹雅蘭〈安琪的平面圖〉帶一點靈異與神秘,正反應出我們內心的渴望,期盼人間無離別,我們在意和喜歡的人永遠在身邊。至於我的〈辣妹處處香〉,則記錄了孩子充沛的想像力,也看見了孩子無可避免將變為世故成熟的大人。
第四章是「追尋之森」,我們播下一粒粒種籽,灌溉成為一片森林,在心靈裡面,每棵樹都有不同的樣子,就像心靈中隱藏著許多秘密。孫梓評的〈黑〉,透露的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當孩子感到害怕的時候,必然是有什麼原因的吧,只是大人不願意面對罷了。張維中〈帶著水母去流浪〉是個哀傷又溫柔的故事,死亡的陰影籠罩著,大人們卻強顏歡笑,避重就輕。奧亨利〈麵包的秘密〉讓我們瞭解到,人生有許多期盼,卻也免不了失落的荒謬。黃羿瓅〈你會找到我〉有異國情調的旅行經歷,也有浪漫的情感追尋,使我們對於真善美的信仰更為堅定。聖修伯里《小王子》受到許多藝術家的推崇與喜愛,在〈豢養狐狸〉這一段更淬練出獨特的,令人嚮往的親密情誼,或許可以消弭人際關係中許多苦惱與焦煩。
二十篇故事各自精采,就像是許多為你敞開的窗子,觀看著窗外的雲影天光,我們感到被瞭解、被安慰,當天空拉起黑幕,星星一顆顆升起來,對著星星許願,我們相信明天的自己更從容,也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