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旅途中的記憶與感受,常常帶給我不同的思考空間。
記得有一次我到紐西蘭基督城,放眼所及,盡是十九世紀的古建築,整個城市散發出優雅的英倫味道。我們入住在「大教堂」旁的飯店。大教堂是歌德式建築,也是基督城最重要的地標與精神象徵。它擁有一個高達63公尺的尖塔,塔上裝了十二座銅鐘。巧的是,我入住這家飯店時,一推開窗戶就看到這座教堂。當時,我仰望天空,碧藍如洗,一群白鴿從我眼前飛過,此時鐘聲大作。清脆的銅鐘發出「噹 ~ 噹 ~ 噹 ~
噹 ~ 」,美妙的鐘聲久久縈繞耳際。
我坐在書桌前,享受這一切的美好,突然覺得自己好奢侈,也覺得如此的美景良辰,不應該只是我一人獨享。於是,我拿起手中的相機,想要錄下這一刻,包括聲音及影像,將這一切美好分享給更多人。
身為一個旅人,我不斷嘗試跟大家分享旅途中的點點滴滴。這種動機很單純,就是想和每個人分享我每一刻的感動。我覺得這是身為旅人與生俱來的使命──旅人生來就是要分享的。
我看著一些旅遊工具書,旅人在書上無私地分享自己的經驗,但書上的資訊會汰換、新的地標會取代舊地標,道路、景點、餐廳、shopping
mall……會不斷推陳出新。我常在想:有沒有一種分享可以永遠深藏在每個人的記憶中,永遠不會被汰換?而我又可以藉由我眼睛所看、身體所感,把每一個平凡而感人的故事寫下來,讓人們獲得共鳴。於是《尋找幸福的藍眼睛》故事架構,就在我腦海建構起來,一篇篇故事、一段段情節鮮活而自動地躍入腦海。
十五個故事,十二個異國場景。
主角藍眼睛產自土耳其,是一個沒有生命,卻被賦予靈魂及思想的紀念品。也因為它沒有生命,所以故事中的每個人物都沒有戒心,在它面前呈現出最真實的一面。於是,這些故事就像每個人的心靈導師,也像一面鏡子,反應出自己內心的脆弱,同時也教導我們如何去找尋幸福的人生。
故事情節雖然都是虛擬,並帶點神話色彩,但讀的時候你會發現,這一切好像都是真實的。我試著賦予整個小說緊湊的情節和壯?的場景,例如:青藏奔馳的列車、草原上的神龜群、湄南河上的星光大道、希維亞的教堂婚禮,以及女巫被焚燒的義大利廣場。
有時,我到某個國家遇到某個人,一段時間後,我又回到那個國家,而那個人依然在原來的工作崗位。這會讓我感到很安心。原來,這世上不管是黃種人、白種人、黑人,歐洲人、亞洲人、非洲人,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環境努力生活著。他們有自己的故事,也和我們有著同樣的煩惱。如果用寬大的格局、一種世界觀的角度切入,那麼自己的微小不幸福及不順遂,就會被稀釋,變得微不足道了。
上帝很公平給每個人每天二十四小時。這部分不會因為地域或人種而有不同,太陽每天會一如往常升起,一樣公平地照耀每一片大地。戀人會結婚、小孩會誕生,生生而不息,這不會因為個人的因素而有所改變。於是,我試著講述每段旅途遇到的故事,試著告訴大家追求幸福的權利。
我喜歡最後一個故事其中一段話:
如果說,幸福是一個完整拼圖,那麼生命中每一份感動、每一份親情、每一段友誼、每一次愛情,都是一塊小小拼圖。這些小拼圖最後會組成一張完整拼圖。幸福的人會努力把完整拼圖拼起來,不幸福的人則不懂得如何把小拼圖拼進去。拼圖能不能拼完整,最主要還是靠自己。雖說拼圖期間有很多人會協助你,但終究自己才是拼出完整拼圖的關鍵人物。
此外,我也特別喜歡故事中來自西藏的卓瑪。如果以現代人眼光來看,她無疑是中古世紀的古人,她的行為及想法令人發笑,因為她從不曾離開過自己的村莊,最遠也不過到鄰近的村落。不過,當她有機會親眼見識繁華的世界,她卻開始迷惘,開始尋找屬於自己的烏托邦。她努力追求幸福,以旁人眼光來看,有非常兩極化的說法。有人認為,她還是回到純樸的小鎮才會幸福。也有人說,她應該去見識一下目前主流的文明,這是她的權利。對與不對,幸福與不幸福,觀感自在人心。
我也非常欣賞來自紐約的克萊兒及娜娜。從世俗眼光看來,她們倆無疑是拜金女的最佳代表。她們勢利,依附權貴,生活中最大目標只為找到多金又帥氣的如意郎君。不過,我不能說她們有錯,因為追求幸福及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一切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這部分要靠自己努力追求,而努力才會有成果。
你呢?是否也和故事中的每位主角一樣,努力生活著、努力想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努力當個追夢人……過程中或有淚水,或有阻隔,但終究每個人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
幸福在自己手裡,從不曾遠離。
獻給您──願意和我一起尋找幸福的追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