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族紋面的傳統與其祖靈信仰和彩虹橋傳說密不可分,而1913年日本對泰雅人紋面的禁令和孩童必須接受的「蕃童教育」則對泰雅文化和宗教精神的承繼造成相當的衝擊。據記載日治時代最後的紋面記對是在1939年,而日本當局的高壓管理隨著1930年泰雅抗日「霧社事件」及之後「皇民化」政策的實施日趨嚴格;但規定雖然嚴峻,泰雅仍有不少族人不畏拘禁連坐之罰,偷偷地跑去紋面。因此《彩虹橋》被設定在1935-1936年間,日本用現代化科技、文明與教育統治臺灣的第四十年,一個獨特文化傳統逐漸被湮滅的年代,藉著故事裡接受蕃童教育的泰雅小孩瓦歷斯(Walis),面臨是否紋面的兩難困境,來凸顯被殖民者內心受壓迫的無奈處境。
透過臺灣歷史的了解與建構,對生活在這塊島上的全體臺灣人而言,是主體意識構成與自我認同凝聚的重要基礎。了解歷史,讓我們知道自己是誰,也讓我們知道如何面對未來。歷史給我們面對未來的方向感,如同彩虹橋的傳說,其實是在告訴族人,面對未知的未來時,心中如何依舊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