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族的家與植物(精)
- 作者:李麗雲//等
- 出版社: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出版日期:2009-11-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0200041
- ISBN13:9789860200041
- 裝訂:軟精裝 / 20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對人類來說「家」不只是具有社會性、文化性及宗教性的表象意義,「家」隱含著造物者對人類生命的應許、賜福、及人類與世上其他受造物之間相處的智慧與責任的表徵。「家」是代表人類社會開始的語言和奧秘;是孕育人類文化生命的所在;是管理世界的基本樣貌;是記錄人類生命的過程及共存的哲學與發展的歷史故事。
「家屋」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只是因為人類所居住的環境不同而創造了各種的家屋文化與社群的關係。「家屋」文化會告訴我們人不可思義的創作力與想像力、大自然與人之間的巧妙關係、人對空間的利用與資源的運用、人類的個別性與集體性行為的表徵及。在陳文德的「卑南族人的家(ruma、ruma’)」一文中告訴我們有關卑南族的家涉及到人(也就是家的成員)、家屋、種子(bini或apiyar)及祖靈屋(karumaan)。在這個家屋文化脈絡裡,家是一個獨立的單位,但是也是親屬群體的一個成員。彼此的緊密關係是建立在同為一個「種子」認同和祖靈屋的信仰。卑南族的強固社群關係似乎是以不同的「親屬群體」所組成的「社會大家庭」。藉由少年會所(Takupan)、除草團體(misaur)讓年輕人延伸自家的概念到大社會家庭之認知與個人的責任。成人藉著大獵祭的過程教導有關大社會的倫理與紀律、秩序和責任。在不同層次的祖靈信仰裡建構卑南族內在心靈世界的豐富文化內涵。
除了人、種子與祖靈為家屋的核心內容之外,家屋也是經營與管理大地的智慧表徵。林佳靜的「卑南族傳統家屋與植物」一文中提供了人、家屋與自然之間的特殊關係。其中所展現的思維就是傳統所累積的自然智慧與建立家屋的過程所隱含的信念。就單純「家屋」的本身,外人會覺得沒有什麼複雜性,它的材質包含有木材、檳榔樹幹、竹子、黃藤及茅草等組合而成。但是,如果把「家屋」的建設放在卑南族「家」的信念;放在祖先所流傳的生態知識;放在時空常規;放在活人與祖靈的關係上來思考時,它的意義就非常深遠。從建「家屋」的地點之選擇、門立的方向、立柱、上樑與安置鎮宅物、舖設牆面、空間分佈與擺設、蓋屋頂茅草、祖靈屋與小米靈屋一直到建屋完成並命名的過程,全然是與傳統信仰結合在一起。對卑南族人來說建造房屋是一種神聖的過程,因為不僅僅是人的家屋也是祖先的家屋(傳統上是室內葬)。也因為這樣,卑南族人十分掌握了大自然各種物種對他們的意義。在鄭漢文的「卑南族民族植物」一文中就開宗明義:「卑南族的宇宙觀相信萬物皆有神靈(viruwa)與精靈(tinavawan),是族人祭祀、敬畏的對象,同時也是行事依據的核心。
不論是大自然的神靈、天地與四方之神靈、造人之神靈以及祖靈等等,每位神靈都有著確切的稱謂。例如:天神(kaitrasan)、土地神(miya’alrup)、山嶽(zenan)、河流(darum)、地基(miyadare’)、祖先(temuwamuwan)、家屋中柱(katurakan)等。每當進行祭祀時,祭師便以檳榔加上以苧麻繩串起不同數量陶珠的配置方式,代表著不同的神靈並向他們祝祈。譬如,一旦要取用河水或砍取樹木時,祭祀一番後,再用陶珠向水神、山神『買』水、『買』木頭。而putrima’(賠償)的本意事實上源自於交換,透過與神靈交通的祭祀儀式,獻給檳榔、陶珠、鐵片或其他禮物,以求得族人心靈或身體的安定,或死後回到祖靈的居所(viruwaruwa)」。
「以家屋和民族植物做為民族生態學的發展核心,是因為當地族群對於動物、植物和複雜的自然現象,在長時間的觀察、使用和累積出來的生命經驗;這些經驗是實證下的知識,是透過生產活動所展現的文化實踐模式,同時是攸關住民在生態系統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和自然互動所建立的積極信仰。因為,我們深深相信,具有心靈的人會聽從天地人神的召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