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蕭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一八一○ ~ 一八四九年)是波蘭人,世界著名的鋼琴家兼作曲家。
蕭邦從小就顯露出非凡的音樂才華,七歲發表第一首即興樂曲,八歲第一次公開演出,被譽為「第二個莫札特」、「波蘭神童」。
一八一八年,八歲的蕭邦在一次慈善音樂會上演奏了奧地利作曲家紀洛維茲(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這是蕭邦的第一次登臺演奏,從此他躋身於波蘭貴族的沙龍。一八二九年至一八三一年間,蕭邦在華沙、維也納和巴黎各地舉行了多場音樂會,他的演出受到了專業報刊的高度評價。
一八三一年,波蘭爆發了反對外國勢力瓜分波蘭的起義。蕭邦不得不忍痛離開故鄉,移居到了法國巴黎,開始以演奏、教學和作曲為生。在巴黎的日子是蕭邦生活相對平靜又富足的一段日子,他以精湛的技藝打動了一大批傾慕他音樂才華的人,這其中就包括與他相戀十多年的喬治.桑(George Sand)。
這是一對讓世人驚奇的組合:傲慢與謙讓、自私與慷慨、偏見與學識、固執與聰敏都同時聚集在這對轟動一時的情侶身上。喬治.桑確實在蕭邦的後半生中扮演舉足輕重的影響,她的身影伴隨著蕭邦一起登上音樂創作的輝煌顛峰,又直接影響了蕭邦音樂創作的靈感,扮演了一個有情又無情的情人角色。
在一個肺結核病等同於絕症的年代,隨著肺結核病日愈嚴重,蕭邦於一八四九年十月十七日在巴黎不幸逝世,時年三十九歲。在短暫的一生中,蕭邦創作了許多充滿詩意的鋼琴作品,並做了大膽的嘗試,在歐洲音樂史上留下了光彩奪目的一頁。波蘭農村民間音樂成為他音樂創作的重要源泉之一,他的音樂作品裡充滿了對故鄉和親人的眷戀,和對明天美好生活的憧憬,也有對純真愛情的細膩描寫,還有在伊甸園式的大自然中的歡唱和跳舞旋律。他習慣以琴聲來洩漏自己內心的複雜感情,音樂一直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蕭邦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鋼琴曲,被稱為「鋼琴詩人」。雖然遠離故鄉,他在國外卻經常為同胞募捐演出,而為貴族演出時卻非常勉強。他在一八三七年嚴辭拒絕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舒曼(Robert
Schumann)稱他的音樂「像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砲」,他的音樂如同像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亡。」蕭邦痛苦地自稱是「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在臨終時他囑咐親人把自己的心臟運回波蘭。
蕭邦短暫的一生為什麼能夠引起整個世界廣泛而強烈的興趣?為什麼法國、英國、俄國的皇室主要成員都喜歡聆聽他的琴聲?為什麼進步人士高度讚揚他的一些重要音樂作品是一部波蘭民族興亡史?為什麼他晚年如此潦倒,像一個可憐的被綁架者?為什麼他終身未婚……
這一切都有待你在這一本書裡慢慢尋找、用心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