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吉爾:樂在危險的人生
- 作者:保羅.約翰遜
- 原文作者:Paul Johnson
- 譯者:宋偉航
- 出版社:左岸文化
- 出版日期:2009-12-0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723291
- ISBN13:9789866723292
- 裝訂:平裝 / 28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集軍人、國會議員、首相、演說家、畫家和作家於一身的邱吉爾,可以說是二十世紀最複雜也最有意思的人物之一。從擔任大英帝國的年輕軍官開始,一直到晉身老練的政治家之林,邱吉爾所展現的超強適應力與天生的戰鬥力,使他成為二十世紀最令人敬畏的一位政治領袖。擅長描述歷史人物的保羅.約翰遜,試圖用更寬廣的視野與非傳統的手法描述邱吉爾在不同階段的人生故事,當中有成功有失敗,有奇聞軼事也有如珠妙語,充分表露了邱吉爾這個人的幽默、勇氣、能屈能伸與稀奇古怪。
作者簡介
保羅.約翰遜
英國知名的常民歷史學家,寫過無數暢銷的歷史書。主題遍及猶太教與基督教的歷史,影響二十世紀重大歷史發展的特定事件以及人物的刻劃,還有美國人民的奮鬥史。美國《時代》雜誌票選為2000年百大人物之一。經常為全球最著名的報紙及雜誌寫稿,包括《每日電訊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著有《所謂的知識分子》(究竟)、《文藝復興》《其實我沒有砍倒櫻桃樹---華盛頓傳》(左岸)、《新藝術的故事》《創作大師的不傳之秘》(木馬)等。
譯者簡介
宋偉航
台大歷史系、台大歷史研究所中國藝術史組畢業。曾任出版編輯,現專事翻譯,譯有《我的動物天堂》、《補綴的星球》、《人類大世紀》、《重拾山居歲月》、《靈魂考》、《死亡傳喚》、《酷男的異想世界》等書。
推薦序---林博文
前言
第一章 小小推進器
第二章 自由派政治家
第三章 失敗的教訓
第四章 既有成,也有敗
第五章 逆耳先知無人聞問
第六章 無上的權力、無比的挫敗
第七章 燦爛的人生餘暉
尾聲
延伸閱讀
名詞對照
推薦序
雄才大略的邱吉爾
二○○一年九一一事件後,美國朝野領袖和媒體在慌亂與驚悚中向歷史上的智者尋求指引,他們未能從美國建國史上找到明燈,卻「禮失而求諸野」,在英國二戰首相邱吉爾所展示的超卓領導以及他在戰時所發表的一系列激勵人心士氣的演說中,獲致鼓舞和啟發。六十多年前,孤軍奮戰的邱吉爾,得美國之助而擊潰納粹;六十多年後,邱翁的智慧與勇毅回饋新大陸,使美國站穩腳跟,力抗恐怖主義。
兩度出任英國首相的邱吉爾,於一九五○年元月被《時代》週刊選為「半世紀風雲人物」。環顧二十世紀,很少政治家像邱翁那樣在艱難的環境中創造歷史,又以生動的筆觸紀錄不凡的歷史。活了九十歲的邱翁(一八七四至一九六五年),是個才氣縱橫的作家、畫家兼史家,亦為大器晚成的政治家,六十五歲始受命於危難之際擔任英國戰時首相(一九四○至四五年)。史家嘗言,英國能夠阻擋納粹鐵蹄,終而獲得最後勝利的因素有四:第一是邱吉爾領導有方,斬將搴旗;第二為美國大量軍經援助和參戰;第三是英國人民團結禦侮,同仇敵愾;第四為英國空軍英勇作戰,表現傑出。戰後英國經濟蕭條,百廢待舉,人民不滿邱翁治國無方,用選票把他趕下台。對英國選民的過河拆橋,邱翁雖感失望,但他堅強地引述普魯塔克說過的一句名言:「對他們的偉大領袖無情,乃是一個強大民族的特徵!」
邱吉爾辭世四十餘年來,有關他的生平與傳記已多達一千多種,其中包括英國傳記作家馬丁.吉伯特(Martin Gilbert,一九三六年生)的煌煌八大冊邱翁傳(前兩冊由邱翁兒子蘭道夫執筆),以及十六冊相關材料;邱翁的私人醫生莫倫(Lord Moran,一八八二至一九七七年)所撰的《邱吉爾求生錄》(The Struggle for Survival,一九六六年出版);還有就是前工黨、社會民主黨領袖並做過牛津大學校長的簡金斯(Roy Jenkins,一九二○至二○○三年),於二○○一年所出版的厚達千頁的邱翁傳。英國傳記作家保羅.約翰遜(Paul Johnson,一九二八年生)稱頌簡金斯的邱翁傳說:「我讀過最出色的一本單冊傳記,是羅伊.簡金斯的作品。這一本千頁的傳記,是已故的簡金斯勳爵於八十高齡寫就,對此向他媲美邱吉爾的精力和毅力致敬。」
在多如「恆河沙數」的邱吉爾傳記中,著作等身的約翰遜新近又推出一本濃縮、精緻(原書一百九十二頁)的邱翁傳。這本傳記體積雖小,卻是一部詳贍豐富、趣味盎然的一流傳記,與其他邱翁傳相比,毫不遜色。約翰遜出身牛津,從事新聞工作多年,是一名出色的通俗史家、記者、評論家及多產作家(四十餘本),以文字流暢、犀利和論事深入而享譽文壇。他寫邱吉爾生平,凸出大事,更不忘軼事;只有大小兼顧、持論公允,方為上乘傳記。約翰遜的邱翁傳,可說是一本具有看到樹木、又見森林的好書。
頗具新聞與歷史眼光的《時代》、《生活》與《財星》雜誌創辦人亨利.魯斯(Henry Luce,一八九八至一九六七年),二戰結束後即力邀邱吉爾撰寫二戰回憶錄,因邱翁文筆絕佳,其英文造詣已臻爐火純青之境。而本身又是同盟國領袖之一,與羅斯福、史達林和蔣介石夫婦都接觸過,尤以和羅斯福的關係極深。二戰已結束六十四年,曾獲一九五三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邱翁二戰回憶錄(左岸文化出版),亦已問世五十多年,至今仍無一部戰爭回憶錄堪與邱翁巨著相提並論。論史識、論史觀、論史筆、論史才,論深度或廣度,邱翁回憶錄允稱史著之至高成就。歷史家邱吉爾以春秋之筆詳述政治家邱吉爾的親身經歷,尤具不朽意義。
然而,約翰遜卻道出了邱翁撰寫二戰回憶錄的「秘密」。他說:「邱吉爾這一部大戰回憶錄,算是集體創作。查特維爾(Chartwell)就像一座寫作工廠,有影子寫手、研究助理、史學顧問、軍事專家,進進出出,忙內忙外,還有成群秘書和打字員白天敲鍵盤、晚上聽口述。邱吉爾說他的創作秘方就是『三D:文獻(document)、口述(dictation)、草稿(draft)。』寫就的作品既是歷史紀實,也是個人回憶。」邱翁酷愛寫作,亦注重文獻與檔案的保存。約翰遜說:「邱吉爾本人始終堅信---一九三八年五月他就明白說過---『唯文字得以存世久遠』。……邱吉爾從很早的時候就愛收集文獻,查特維爾改建,一部分就是為了要妥善收藏他蒐羅到的文獻檔案。」約翰遜又說:「邱吉爾戰時的貢獻,他都不要金錢、榮銜或其他任何形式的褒揚;他要的,也要到手的,就是要帶走他於任內歸類為他私人所有的戰時官方文件。……唯一的條件,便是日後若要出版,必須先行徵得當時主政的政府同意。」
美國近代軍政領導人從法蘭克林.羅斯福開始,對「美國的表親」邱吉爾(其母是美國人)即有著「愛妒交織情結」。羅斯福和邱翁在戰時的通力合作,可說是同盟國終能打敗軸心國的原動力。羅邱關係頗為複雜,有關他們戰時關係的著作,充斥英美出版界。羅曾致函邱說:「跟你在同一個時代做伙伴,是件極有趣的事。」邱翁亦說:「和羅斯福相處,有如開第一瓶香檳。」兩位曠世政治家,顯然頗具惺惺相惜之況味,但亦有「互相需要」的現實要求。友誼歸友誼,羅邱在戰時曾對盟國的軍事與外交戰略,發生過劇烈爭執,尤其是羅斯福在戰爭末期刻意拉攏史達林的策略,邱翁極為不滿。邱翁毫不諱言羅斯福過度遷就史達林,容忍蘇聯得寸進尺和簽定雅爾達密約;邱翁亦不滿盟軍統帥艾森豪,認為艾克(Ike,艾森豪的暱稱)過於軟弱,使蘇聯紅軍在德國和東歐捷足先登。艾克對邱翁亦頗有意見,尼克森說他當八年副總統,從未聽過艾森豪提到邱吉爾。
不過,美國朝野對邱翁始終抱存仰慕之心,咸認如果沒有邱翁力抗希特勒的侵略,則西方文明很可能會被毀滅,人類亦將陷入黑暗時代。尼克森在《改變歷史的領袖》一書中,將邱翁列為他所會見過的所有政治人物中最了不起的一個。甘迺迪總統在就職典禮中,一字不漏地抄襲邱翁說過的一句話:「絕不因恐懼才談判,但也絕不懼怕談判。」九一一事件後,《紐約時報》特別彙集了一批〈邱吉爾語錄〉,以供政客和讀者引用。從布希總統、倫斯斐德國防部長到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薛爾頓,都在引述邱翁的名句。美國史家陸卡斯(John Lukacs)描述邱翁戰時所面臨的最危急時刻:《倫敦五日記》(Five Days in London),在美國成為暢銷書。
邱吉爾的機智和幽默,六、七十年來,一直使英語民族傾心不已。邱翁語錄不是在九一一事件之後才被廣泛引用,報章雜誌數十年來亦常出現邱翁的名言警句。儘管美國軍政大員動輒引述邱翁名言以激勵人心(同時亦自抬身價),但邱翁在歷史上的不朽地位乃是奠基於他的領導才幹。《新聞週刊》為紀念九一一事件而出版的〈美國精神〉特刊,即呼籲布希政府應學習邱吉爾與羅斯福的領導藝術,不要只是「拾人牙慧」,而應師法這兩位偉大的戰時領袖,如何在最艱苦的時代領導全民對抗邪惡勢力。
邱吉爾是個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在戰時對中國的不友好態度以及反對把香港交還中國,使蔣介石十分不悅;在開羅會議中並曾和宋美齡針鋒相對。邱翁對中國和整個亞洲心存偏見,乃是毋庸否認的事實。但他在二戰的貢獻使英國和西歐得以長存;他在寫作上和生聚教訓中的光彩表現,則使人類代代受益。邱翁死後,西方政壇上(亦可說是世界政壇)文采斐然的政治家即成絕響,這也是他長留去思的主要原因之一。
林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