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以成吉思汗鐵木真做為「影響世界的人」叢書傳主之一,應是非常恰當的。姑且不論其個人事蹟、影響,都應該放在世界史的角度來評價。對中文讀者而言,同樣對其人應有不同程度的認知,甚或有誤認其是元朝的開創者。我們先提出兩個閱讀中國政治史的背景架構,做為說明成吉思汗在歷史上的地位,以利進入正文更翔實的傳主事蹟。第一是《三國演義》開宗明義所提出的,「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一分合概念普遍的被用來解釋中國朝代的興衰循環。成吉思汗出生於十二世紀下半葉(一一六二年),正是中國歷經北宋靖康之亂後,中原為來自東北女真所統治,南宋偏安江左之際。成吉思汗最重要事蹟雖然在於統一大漠,建立蒙古帝國,但其生前滅西夏(一二二七年),伐金進掠中都(今北京),最終為其子窩闊台的滅金(一二三四年)和其孫忽必烈的亡宋(一二七九年)奠下了基礎,中國歷史也將由唐末以來的分裂,進入蒙古所建立元朝統治時期。
第二個應注意的政治史架構是,東亞農業民族與北亞游牧民族長期互動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現象,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稱之為「外族盛衰之連環性」。也就是觀察某一長時段中國與外族的接觸,不能僅限於與某外族之關係,必須通覽諸外族相互之關係,進而了解彼此之盛衰興廢。以唐末五代後,緊接著歷史進入宋、遼、金、元,連環並立興衰之時期,後起的蒙古從鐵木真統一大漠,逐次蠶食草原民族,相較於契丹、女真、宋、西夏則漸由盛而衰。不論從分合或盛衰連環的角度觀察,時機都對成吉思汗有利。最終,蒙古族的興起無疑是在鐵木真的帶領下而達於曠古未有的世界性帝國,其成就如果僅以「只識彎弓射大鵰」來加以評價,則未免太過小覷其人了。
成吉思汗年幼困頓,九歲時父即為仇家所毒殺,後又遭俘為奴,加上生存條件惡劣,養成其堅毅殘忍的大漠生存之道。如果以一種生物來類比,鐵木真恰似一頭充滿活力與魅力的狼王,吸引、裹脅、驅策其愈來愈多的狼群,採用快攻、聯合包夾、迂迴、誘敵等各種破敵手段,造就了蒙古帝國。以狼王稱呼成吉思汗,容易讓人誤會是對成吉思汗的輕視語。其實不然,美國的人類學者克利弗德.紀爾茲在討論帝王與領袖魅力時,便曾以帝王實施象徵性占有其疆域的儀式,以狼王巡行其領域作為比擬。其次,蒙古族的圖騰本就是狼。日本知名歷史作家井上靖的名作《蒼狼》就是以「蒼狼和白鹿」的故事為楔子,說明蒙古的祖先傳承,而成吉思汗本人也相信自己來自此一傳承。當然,成吉思汗的成就絕非如大漠之狼般的僅知消滅他人之國。有別於其前的北亞游牧民族,以魅力型領袖帶領部落迅速統一大漠諸部族,但魅力領袖死亡後,統一型態也迅即瓦解。成吉思汗卻極善長於組織群眾,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怯薛」制和「千戶」的編組。怯薛是凝聚貴族的重要組織;千戶則是將所統治的游牧民族,納入九十五個千戶之中,由貴族、功臣世襲統領。這一組織型態雖然沒有農業民族中央官僚組織的精緻和統治技巧的綿密,但卻更適應游牧民族遷徙不定的生活型態。成吉思汗另根據習慣法,配合新型態社會統治需要而制定法令「大札撒」,這一創新的組織和法令,讓蒙古各大汗國長期統治歐亞大陸。
閱讀成吉思汗傳記,很容易引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就是從鐵木真為統一蒙古發動戰爭始,經十五次重大戰役,已完全統一蒙古高原,甚至西進至中亞地區。再經窩闊台西征、滅金;蒙哥汗再次遠征西亞,揮軍攻打南宋;直到忽必烈滅南宋後,蒙古仍不斷對外征戰,其動機和目的為何?如何永續統治龐大且居無定所的游牧民族,凝聚其力量,發動掠奪戰爭,並通過征服,獲得各種物資,是至今最普遍的認知。並由此引申出商業動機,東西文化交流,加速了歐洲由中古進入文藝復興時期。以蒙古西征做為媒介,成吉思汗所帶動起的戰爭,雖有正反兩面的評價,但其所造成的影響,無疑是巨大且深遠的。
本書作者鉅細靡遺的將成吉思汗的一生,以時間順序為經,重大事件為緯,加以適當的評論。全書的最後三章並針對成吉思汗的戰略思想、政治擘劃和其對世界的影響提出完整性的說明,應可讓一般讀者更深入了解成吉思汗的世界。
大葉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林偉洲
作者序
成吉思汗(西元一一六二至一二二七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家與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觀其一生,大多是在戎馬征戰中度過的,其偉大之處也集中反映在盛世武功之中。
他是蒙古族不世出的偉大領袖,他的功勞在於統一了塞外包含西伯利亞南部草原諸部落,改變了蒙古族的落後狀態,使一個被人輕視的部族震撼了當時的世界。他具有卓越的政治謀略和軍事才能,是創造蒙古歷史及改變世界歷史的偉人。
成吉思汗靠軍事天才與政治謀略起家,建立了蒙古帝國,雖然最終難逃滅亡的命運,但蒙古民族卻從此保持了獨立性而永存下來。值得注意的是,成吉思汗之前的蒙古人是分散的部落,無所謂的蒙古族這種說法的。只有在他建立蒙古帝國後,蒙古族才真正形成。
成吉思汗原名鐵木真,從小命運坎坷,但他不向命運低頭,靠著他先天的稟賦與後天的努力,他不但統一了馬背上的蒙古各部,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蒙古大帝國,他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王朝後,他被追尊為元太祖,他是蒙古帝國的開國君主,也是一位震撼世界的軍事天才,同時又像上帝之鞭一樣抽打了歐亞諸國,讓它們獲得再生的機會。
由於成吉思汗是靠武力統一這個馬背上的民族的,所以對於軍隊的組建有著極為傑出的表現。通過軍政改革,這個游牧民族改變了氏族社會的落後,完成了封建王朝制度化。
成吉思汗從小失學,從未學過軍事學,也看不懂兵書,但透過戰爭,蒙古帝國建立後,成吉思汗為了鞏固政權,著手完成了對軍隊、法制和文化等諸方面的組建與改革,在軍事藝術上竟能結合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創造出一個橫跨歐亞的,至今無人能及的大帝國,他打通了東西交通、溝通了東西文化,這樣弘大的成就,確實是令人驚訝與欽佩的。
成吉思汗的西征,有人稱他是東方的戰神;有人說他是千年風雲第一人;有人把他與歐洲歷史上的亞歷山大、凱撒、拿破崙相提並論;西方崇拜他的人讚美他是「全人類的帝王」、「上帝之鞭」,詛咒他的人把他說成是「黃禍」;毛澤東稱他為「一代天驕」,蒙古人則尊稱他為「大汗」、「海洋般大」、「太陽般熱」的萬王之王「成吉思汗」。
美國《華盛頓郵報》一九九五年評選的「千年之最」中,他名列榜首;他的故事八百年來在許多國家傳揚,至今蒙古國和日本的聯合考古隊還在尋找他神秘的地下寢陵。
這個吸引中外人士目光焦點、引起古今無數英雄競折腰的人物成吉思汗,他一生的功業,最主要的是對軍事藝術全面而深刻的成就,在世界軍事史上,以及傑出政軍領袖人物欄目,留下了璀璨的篇章,這也是本書重點之所在,將以圖文並陳方式呈現出成吉思汗在軍政藝術上的傑出表現。
他的滅西夏、伐金之戰,客觀上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在戰場上,成吉思汗發揮他卓越的軍事天才,他獨特的「成吉思汗兵法」是軍事家極為重視及研究的題材,不只是留給蒙古人,也是給全人類的珍貴遺產。
一二七九年,他的孫子忽必烈滅掉南宋,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四次統一,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疆域空前廣大的封建帝國---元朝。忽必烈成為統一中國的第一位少數民族皇帝,成吉思汗的功業表現在他參與的五十餘次重要戰役,絕大部分是親自領導的,少部分是根據他的戰略思想布局的,甚至死後也用他的戰術指導戰爭,他一生立身行事的脈絡無不與軍事有關,其後人所獲的勝利也與其軍事思想有著密切的關係。
成吉思汗的一生事功主要是掃平大漠統一蒙古各部落;在此之後,則是攻金滅夏,遠征中亞的花剌子模。他的征伐,宛如一把鐵掃帚,將華北到中亞的一切關卡和壁壘,都清除淨空,東西道路,因此暢通。這對於中西交通、商業貿易,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有著極為卓著的貢獻。
成吉思汗最令人稱道的是三次率蒙古軍西征,雖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破壞,但卻打開了東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中國四大發明的其中三項——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就是在此期間傳到歐洲的,從而為東西文明的誕生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除了打通中西通路、改變世界格局外,更改變了中國自唐末以來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對於中華民族統一體的形成和國家疆域的開拓,可謂功不可沒。成吉思汗的一生對於中國各民族的融合和現今版圖的格局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說,沒有成吉思汗,中國與世界歷史將呈現出另外一幅風貌。
對於這樣一個具有世界影響的風雲人物,儘管人們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是有一點是公認的——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成功者之一,他不僅是蒙古族的英雄,也是中華民族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