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男孩
- 作者:大衛.薛夫
- 原文作者:David Sheff
- 譯者:李淑珺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09-07-2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1350613
- ISBN13:9789571350615
- 裝訂:平裝 / 36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當一個父親拒絕放棄他的藥癮孩子時,曾經美麗的男孩,會不會回來?
2005年薛夫將自己做為一個有安非他命藥癮孩子的父親心境發表於《紐約時報雜誌》上,以〈我的嗑藥兒子〉(My Addicted Son)為題。這篇文章引起熱烈的迴響,眾多讀者感激薛夫終於說出他們共有的慘痛經驗,並引起出版社注意,邀請他出書。書名引用約翰.藍儂的〈美麗男孩〉,並以歌詞:「當你過街時,牽著我的手」呼應作父親的自我期許與對兒子的愛。
此書2008年初上市,即躍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前三名,並且成為繼《再給我一天》、《長路漫漫:非洲童兵》之後又一感動人心的星巴克選書。這本描寫父親如何面對兒子走上歧途的非小說之所以大受歡迎,原因或許就如《拯救奧菲莉亞》(Reviving Ophelia)的作者瑪麗.派佛(Mary Pipher)對《美麗男孩》的讚美:「當有人說出真相,便讓我們較容易打開心胸,坦誠面對自己和別人的痛苦。」
一部坦誠到讓人心痛的回憶錄,第一本正面面對用藥青少年的家庭故事。
「尼克日漸長大時,我以為我可以欣然接受他為自己人生做的任何選擇--而現在,我卻必須接受一個想法,根本不用去想最低微的正常或健康生活的定義是什麼,我兒子可能甚至活不到二十一歲。」
我美麗的男孩發生了什麼事?我的家發生了什麼事?大衛.薛夫心痛地渡過兒子尼克染上毒癮與艱辛嘗試戒毒的旅程,而在旅程中的每一刻,這些折磨人的問題始終縈繞不去。《美麗男孩》是一部驚人坦率的回憶錄,真切地刻畫出父母愛著似乎無藥可救的子女時,雲霄飛車般的劇烈情感起伏。
尼克.薛夫染上甲基安非他命的毒癮之前,是一個很迷人的男孩子,開心而幽默,是參加校隊的運動員,成績優秀的學生,備受兩個弟妹愛戴的哥哥。但在吸食甲基安非他命之後,他就變成渾身顫抖的行屍走肉,不斷撒謊,偷他八歲弟弟的錢,流落街頭。大衛.薛夫在書中回溯一開始時任何細微的警告訊號:他對事實的否認、凌晨三點的電話(是尼克打來的嗎?還是警察?還是醫院?),和各個戒毒機構。
他對尼克的過度關注最後也成為一種上癮,這樣執迷的擔憂和壓力造成嚴重的影響。但是身為記者,他出於本能地研究所有可能拯救他兒子的治療方法,拒絕放棄他。正如美國知名演員馬丁.辛(Martin Sheen)讀後所說:「深愛一個上癮者──或本身就是上癮者──的我們都會發現《美麗男孩》帶來重大的啟示。大衛.薛夫很清楚必須藉助信念承受的一切,而他這本傑出的書對這一切的描述,也比我讀過的任何文字都更深入。雖然《美麗男孩》坦白到令人心痛,但同時也樂觀而充滿力量。」
作者簡介
大衛.薛夫(David Sheff)
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薛夫擔任記者時曾訪問過約翰.藍儂、史蒂夫.賈伯斯等名人。薛夫豐富的文章與訪問記錄散見於《紐約時報雜誌》、《滾石》雜誌、《花花公子》、《有線》(Wired)雜誌、《財星》雜誌等。著作包括:《遊戲結束》(Game Over)、《中國黎明》(China Dawn)、《我們所說的:約翰.藍儂與小野洋子的最後主要訪談》(All We Are Saying: The Last Major Interview with John Lennon and Yoko Ono)。他在《紐約時報雜誌》發表的〈我的嗑藥兒子〉(My Addicted Son)贏得美國心理學協會的「增進上癮症了解之傑出貢獻獎」。 薛夫於2009年獲選為《時代》雜誌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The 2009 Time 100),與希拉蕊、歐巴馬、湯姆.漢克等人並列。
譯者簡介
李淑珺
台大外文系畢業,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英國劍橋大學,蘇格蘭聖安德魯大學進修。曾任新聞翻譯,於實踐大學教授翻譯課程,現為自由譯者,專職翻譯書籍,譯作橫跨心理學,文學,建築,藝術,歷史等範疇。
譯作累積二十餘種,包括《心靈詭計》、《波特貝羅女巫》、《滅頂與生還》、《幸福的托斯卡尼花園》、《時間不等鼠》、《瑞普利遊戲》、《哥白尼博士》、《克卜勒》、《牛頓書信》、《躁鬱奇才》、《巫婆一定得死》、《非零年代》、《神奇城堡》、《巧奪天工》、《心理治療的道德責任》、《生命的哲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