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產興業.臺灣土銀

殖產興業.臺灣土銀
定價:350
NT $ 315 ~ 333
  • 作者:李為楨張怡敏
  • 出版社:雅凱電腦語音
  • 出版日期:2009-07-1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0188319
  • ISBN13:9789860188318
  • 裝訂:平裝 / 120頁 / 23 x 1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二十一世紀的現在,臺灣的金融體系已經產生了莫大變化,許多上世紀曾存在的金融機構,如今已經改變成另一種面貌繼續存在,或消失於歷史舞臺。上世紀不存在的巨大型金融業,如金控公司,二十一世紀後亦在臺灣登場。以時間做為座標軸來看,臺灣金融的近代化,當然是無庸置疑的。不過臺灣金融近代化的背後為何?金融體系如何從無到有?所具有的意義又為何?以臺灣土地銀行舊總行的修復與博物館建置為契機,本書回顧臺灣近代金融的發韌,以及日治時期日本勸業銀行在臺分行乃至於戰後臺灣土地銀行的歷史發展脈絡,並且嘗試思考其在臺灣近現代金融體系中所具有的歷史意涵。

 

目錄

緣起
作者序

土地與人民-清代臺灣傳統金融活動
近代金融制度的光與影-日治時期臺灣金融體系
產業發展的推手-日本勸業銀行在臺灣
土地改革的協力者-臺灣土地銀行
古蹟新生命-臺博館土銀展示館
結語

附錄: 日本勸業銀行/臺灣土地銀行大事紀.
圖片來源
參考書目

 

作者序

  人類經濟史上,金融活動的起源甚早,不過近代金融則是出現於銀行成立之後。所謂近代金融的特徵,簡而言之,在於以銀行作為媒介,將貨幣自資金剩餘者借貸給資金需求者,進而創造與擴張信用。那麼,臺灣最早設立的銀行是在何時?是哪一家銀行?又為何會設立呢?

  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由於產業尚未發達,土地是少數可累積資本的手段之ㄧ。因而傳統上臺灣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非常地根深蒂固,土地不僅是生活與生產的手段,有土地才可安身立命。對近代銀行而言,土地則是放款有力的擔保品。舉凡臺灣的金融機構,大者如臺灣銀行、小者如信用組合,其成立背景或是業務內容,幾乎都與土地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清代臺灣並沒有銀行,不過清代末期,隨著臺灣開港、外國資本來臺貿易,產生了有關商業貿易的匯兌與貼現的金融活動。1895年日本統治臺灣之後,臺灣銀行可說是第一家專為臺灣設立的近代金融機構。但是,日本政府對臺灣的經營是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架構下進行的。臺灣銀行的設立具有日本政府治理與經營臺灣之目的的濃厚色彩。然而,臺灣銀行即使本身功能強大,仍有不足之處,若無其他金融機構的配合發展,僅有臺灣銀行實無法應對當時所有的資金需求。於是,隨著日本殖民政府對臺灣的經營,以臺灣銀行為首的近代金融體系便逐漸形成。其中,負有「殖產興業」使命的日本勸業銀行即在這樣的歷史脈絡中登入臺灣。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治時期日本勸業銀行在臺灣的五個分行(臺北、新竹、臺中、臺南、高雄)被接收並於1946年改組成為公營的「臺灣土地銀行」,總行則設立於原日本勸業銀行臺北分行的舊?(位於現今臺北市襄陽路25號)。

  歷經一甲子的歲月,2006年臺灣土地銀行與國立臺灣博物館(簡稱臺博館)共同合作,進行總行建築之修復與博物館建置計畫,未來將成為臺博館土銀展示館,與「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簡稱舊鐵道部)的現代性博物館、「專賣局臺北樟腦廠」(簡稱臺北樟腦廠)的臺灣產業史博物館,以及臺博館本身串連成臺灣博物館系統。希望透過這樣的古蹟再利用與博物館建置的群聚效應,提升首都的臺灣文化主體意象,在古蹟的巡禮下,思考發生在臺灣的產業、金融、博物館發展等歷史。

  因此,以臺灣土地銀行舊總行的修復與博物館建置為契機,本書回顧臺灣近代金融的發韌,以及日治時期日本勸業銀行在臺分行乃至於戰後臺灣土地銀行的歷史發展脈絡,並且嘗試思考其在臺灣近現代金融體系中所具有的歷史意涵。

  最後,承蒙臺博館與叢書主編林秋芳女士的盛邀,作者得以有幸加入臺灣博物館系統叢書的編撰行列。撰寫期間,承蒙臺博館的支持,戴寶村教授與黃紹恆教授兩位先進對本書的指點與提示,擔任本書執行編輯的林珮鈺與鄭伊絢小姐一再的包容,以及助理謝芳怡與劉盈孜小姐在資料蒐集等各方面的協助,皆是本書得以順利誕生的推手,在此特致謝忱。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315
  2. 新書
    95
    $333